景區提升的三個維度
來源:旅思馬記 作者:旅思馬記 時間:2022-02-25
旅游需要核心吸引力思維,無論是旅游景點、景區、旅游區、旅游度假區,還是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旅游目的地或全域旅游區,都應具備景觀、文化和業態三大核心吸引力,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依托,相互彰顯,共同強化旅游地的特色、主題、品牌和形象。景區提升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景觀,二是文化,三是業態。觀光旅游時代,景觀是第一吸引力。景觀核心吸引力是古代旅行的傳續,是過去觀光旅游的核心,也是體驗經濟下休閑旅游永遠不可替代的吸引物之一。首先,一些品牌成熟的景區都有核心景觀,即便在一個以業態核心吸引力為主的古城、古鎮、古村、旅游城市,也是如此。如:泰山有南天門十八盤、黃山有迎客松、北京有天安門、上海有東方明珠電視塔。我們不妨審視一下,當下眾多景區的核心景觀吸引力是什么?這關系到一個景區或旅游區的品牌形象、標識和傳播力問題。
一個極其簡單的判斷標準是:在網絡上搜某某景區,呈現的是核心景觀的圖片,是否引人注意、讓人震撼、容易辨識?反之,看到這個核心景觀,就會聯想起某某景區。如果做到這一點,起碼具備了景區之所以成為景區的基本理由。景觀需要空間的全視角、時間的全天候。就觀光來說,流量與留量,門票與消費,短期與持久,假日與平日,白天與黑夜,小眾與大眾,全方位,全天候,其次,關于文化和業態吸引力。話說兩頭,一頭是文化,休閑度假旅游是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文化主題不可或缺,文化影響力有多大,市場吸引力就有多大。《“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對于文化核心吸引力,文化是旅游景觀的內在稟賦,是旅游商品的淵藪和依托,是旅游活動的表達意象,是旅游演藝的發掘點和凝聚點,甚至是功能布局的設計依據,更不用說旅游標識和形象定位了。沒有文化,當下精神層面的休閑、度假、康養、婚戀、祈福等一系列旅游產品就沒有實際意義。一個景區如果不能融入特色文化,以及文化主題性、豐富性體驗不足,就需要對景區文化主題的進一步詮釋、強化、延伸和布局。另一頭是業態。體驗經濟下的休閑旅游時代,業態有時已經上升到非常突出的層面。其中夜態是業態消費重要時段和形態。如袁家村等古村、古鎮,基本在靠業態打天下,但所謂業態必須蘊含著文化,也就是說,吃的、住的、玩的都是文化。

●袁家村
圖源:網絡
休閑旅游消費能級高,消費層次豐富,夜間消費欲望強。如果在某地停留時間稍長,就可能形成度假旅游,度假旅游當然要過夜,這就存在一個“夜態”產品的問題。故而業態和夜態產品是休閑旅游不得不關注、不得不精心打造的。如果說業態是空間上的,是產品內容上的功能布局,是休閑旅游的常態;那么夜態就是時間上的,夜態化產品是度假旅游的標配產品。無景觀不觀光,無文化不主題,無業態不休閑,無夜態不度假。業態對于休閑旅游已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旅游區的主要業態大都在核心區之外,文化、景觀與業態共同構成包含景區在內的整個旅游區的核心吸引力。體驗是全方位的,不止游樂,而是全要素產品。現在旅游要求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都可以單獨成為旅游吸引物,且是高質量體驗產品,而不止是配套功能,更不是單純的所謂優質服務。當然,要成為真正有影響力、吸引力的景區,還需要產品IP,也就是內容為王,因為旅游本質上就是一種異域化、異質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