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政策資訊

政策念起緊箍咒,中國建筑脫碳從何做起?

來源:綠金       作者:綠金       時間:2022-04-14

中國的建筑行業如何綠色發展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點話題。4月,建筑業迎來首個碳排放強制性指標。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行的《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于4月1日正式開始實行,并指出,本規范為強制性工程建設規范,全部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其中2.0.5條規定“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均應進行建筑節能設計。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方案和初步設計文件應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報告。” 


《規范》的正式實行,符合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彌補了此前對建筑行業碳排放數據統計需求的空白,也意味著中國建筑節能降碳的頂層設計正逐步完善。 


建筑行業的第一大碳排放來源是建材生產,而建材也被納入國家嚴格考核的兩高項目防控,在天津、上海、湖北等碳交易試點已被覆蓋。在建筑行業統計碳排放數據,將使建筑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更為實際和可期,將碳排放數據考慮在內將在之后大力提升低碳建筑的優勢。國際建筑媒體Design warehouse創始人陳仕瑛表示:“一些使用可持續建筑材料的建筑可以比使用混凝土、鋼鐵的建筑的碳排放低40%左右,如果這部分成本可以被核算出來,那么對這些低碳建筑的發展來說,肯定會在交易上占有很大優勢。” 


但與此同時,《規范》中有關節能設計的要求、分析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碳排放核算的要求也將對從業者的低碳意識、利益相關方參與數據核算的能力以及政策制定者的監察機制設計等方面提出重大挑戰。“政策雖然開始強制執行,但是前期很難有快速的進展,”陳仕瑛表示,“一是建筑師可能沒有研究和計算碳足跡這個概念的認知,二是可能存在計算的標準和維度不成熟、不清晰,三是建筑碳足跡的計算方法如果包括全生命周期,那么需要地產商等很多利益相關方在不同運行階段參與,這其中如何協調還是個問題。” 


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最新數據,2019年全國建筑行業全壽命周期碳排放總量占中國碳排放50.6%,共49.9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以建材生產階段和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總量最高,分別為27.7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28.0%)和21.3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碳排放的21.6%) 。“十三五”期間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年均增速3.1%。鑒于建筑行業作為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貢獻方面,中國迫切需要采取更明確的行動和途徑,根據《巴黎協定》發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全球性難題的解決方案


2022年4月4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氣候變化2022:減緩氣候變化》報告指出,在普遍的為避免病毒傳播而實施的封鎖政策下,人們在建筑物中將花上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在室內環境中活動,而低碳、綠色的建筑能為居住者提供自然來源的通風和采光,使用清潔能源為人們的生活提供用能保障,將支持人類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而面對氣候緊急情況、資源枯竭、以及貧富差距等風險,綠色低碳建筑因其在能源安全、碳減排、健康和環境方面良好表現也在成為新的解決方案 。


最近,為支持社會低碳轉型,各個地區的政府和組織已采取一系列舉措和承諾,以實現建筑行業的低碳轉型。在已經提交國家自主貢獻的國家中,136個提及建筑物,53個提及建筑能效,38個特別提到了建筑能源規范,多個國家計劃自2021年起實施新的或更嚴格的規范。


中國最新提交的的國家自主貢獻文件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城鎮當年新建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 65%。并強調將把深入推進建筑節能降耗作為落實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的主要新舉措之一,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逐步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測評標識,開展建筑領域低碳發展績效評估。


隨著國際上對于建筑行業碳排放方面的規范和要求提高,順應全球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責任,中國對于建筑行業碳排放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而且為在國際范圍內做出意識到時代大任務的理念的設計典范,建筑設計中對于”綠色“的考量也成為建筑作品獲得聲譽的重要考慮因素。 


建筑脫碳,從何做起?


 到本世紀中葉,受全球人口增長、城鎮化、財富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建筑行業相關的排放可能增加一至三倍,中國乃至全球的凈零目標也會隨之受到影響。但如果能夠結合具有雄心的凈零目標,重新思考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設計和使用方式,探索更加綠色包容的實踐與技術,最終建筑行業排放趨勢可能會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逆轉。


建筑行業的碳排放包括在運營期間用于加熱、冷卻或供電的碳排放,也包括在制造、運輸、建設、維護、維修和生命周期結束階段釋放的碳。從這兩個階段入手,不少建筑設計相關方已投入到實際行動當中控制建筑行業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工程顧問機構奧雅納承諾到2030年實現其所有業務的凈零排放,并為客戶和社區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以實現《巴黎協定》所約定的目標;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建筑師事務所(簡稱 AS+GG)則計劃通過優化設計和規范材料,減少材料的使用,或是使用在制造過程中排放更小的材料,來減少建筑物的碳含量。


在建筑設計方面,不少建筑設計師通過利用碳封存生物材料、循環設計原則、和可再生能源技術來實現建筑的凈零排放: 


美國的Kendeda Building, 由Miller Hull Partnership和Lord Aeck Sargent設計

圖片

?Jonathan Hillyer and Gregg Willett


 這座建筑(肯達大樓)由回收的磚石和廢棄電影布景中的木材等回收材料制成,是一個學習和教學中心,用于教育亞特蘭大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學生關于可持續設計的知識。它被描述為“可再生建筑”,通過其光伏頂棚產生更多的電力,并且回收的水比它使用的更多,凈化后的雨水匯集到水槽和淋浴器中,然后再次被處理和引導以支持附近濕地的植被。


瑞典的Sara Kulturhus Centre, 由 White Arkitekter設計

圖片

?Jonas Westling 


這座文化中心的碳吸收量超過了其在整個生命周期中的排放量。作為 COP26 虛擬展館的一部分,英國綠色建筑委員會強調此為“示范性可持續項目”,負碳綜合體由地熱泵加熱,并由 1,200 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供電,并輔以來自電網的可再生能源。


建筑減排,投資機遇與轉型挑戰并存


隨著中國進入碳中和碳達峰關鍵窗口期,低碳建筑也將成為未來最大的投資機遇之一。在整個投資行業,出現了建筑脫碳和能效在投資戰略中逐漸占據一席之地的積極跡象。然而也應注意到,當下對建筑能效的投資仍然落后于全行業總體投資。與此同時,對碳中和含義的混淆導致了許多“碳清洗”的例子,即公司對其產品和建筑物的碳足跡提出未經證實的聲明。因此需要制定對碳減排更嚴格的標準和認證體系。


強大的壁壘阻礙了市場對相關行業具有成本效益的機會的吸收,如果沒有適當的政策,即便有巨大的潛力也難以被完全開發。這些障礙包括不完善的信息、分散的激勵、意識缺乏、交易成本、融資渠道不足和行業分散等。如果沒有外部刺激,僅靠市場力量不可能實現必要的轉型。解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所有階段的政策干預,以及新的業務和財務模型是必不可少的。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