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冠决赛地点2022_哈里森·巴恩斯_帕楚利亚_足球直播在线观看免费 - 英超法甲

`
政策資訊

群雄逐鹿競爭格局下,產業園區資管運營新模式

來源: 克而瑞產城研究       作者: 克而瑞產城研究       時間:2022-07-20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國家“十四五”規劃將科技創新提到關鍵位置。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產業園區得到了平臺公司、開發企業、產業巨頭、創投基金等各方力量持續關注和投資。近期,產業園區市場的競爭態勢呈現出八大特征。


1、園區新入局者增多,加劇行業競爭

產業園區新入局者不斷增多,行業競爭態勢加劇。比如,平安旗下負責產業園區投資、建設、運營的全資子公司——平安建投在2020年4月正式成立;均和集團旗下專注于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及服務運營的全資子公司——均和產業集團在2020年5月正式成立;南山控股在2018年成立寶灣產城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專業運營和開發產業園區、產業小鎮、產業新城等;半導體顯示領域的龍頭企業京東方在2020年11月全球創新伙伴大會上,宣布將在全國布局10-15家智慧系統創新中心;作為中國首批專注于產業地產的企業之一的天瑞金在2021年8月進駐上海寶山開拓上海市場。通過對產業地產領域排名前100最活躍機構梳理發現,實體企業、科技企業、金融投資機構在產業地產領域的投資主體占比已經超過了30%,新入局者不斷增多,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

2、傳統房企搶灘產業地產進入新階段

隨著“限購、限貸、限售、限價”“三道紅線”“集中供地”等一系列政策條款的出臺和市場環境的日益緊迫,傳統房企“快周轉”模式難以為繼,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解決之道就是走好“興產”之路。近幾年來,雖然部分房企經歷市場驗證后已入局又出局,但依然有不少頭部房企紛紛進軍產業地產,以銷售百強房企為例,其中有超過50%涉足產業地產領域。


3、國資加持民企成為產業地產新趨勢

從2021年的產業地產行業動態來看,華潤與中城新產業成立潤城新產業、中國金茂入股宏泰發展、中南高科與南山控股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普洛斯與中國電子達成戰略合作,以上案例的根本指向是一致的——國資與民企合作。

2015年12月,光谷聯合與中國電子聯合公布聲明,宣布后者將旗下中電科技100%股權作價8.46億港元出售予前者;同時,中國電子參與光谷新股配售,認購股份約占光谷聯合已發行股本的37.3%。交易完成后,中國電子將持有光谷聯合31.9%的股本,成為光谷聯合控股股東。至此,光谷聯合與中國電子實現戰略性資產重組,更名為中電光谷聯合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電光谷”)。

該合作其實就是“國有企業資本及資源能力”與“民營產業地產企業開發及運營能力”的合作:光谷聯合可以通過代管中國電子下轄園區獲得更多的優質運營項目及IT、信息等強大的產業資源,而中國電子則找到了一位在產業地產領域具備豐富開發及運營經驗的企業為其管理園區,形成“資本+資源+能力”的良性互補。

不過,也有失敗案例,協信2015年攜資入股清華系啟迪控股(持股20%),與此同時雙方還合資成立啟迪協信科技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專司科技園區開發;雙方的聯合是貨真價實的“產業+地產”,最后的結局卻是從雄心壯志到黯然離場,其根本原因是雙方能力互補出現了問題。這場合作的失敗也說明了產業地產并非“1+1=2”這么簡單。

總結來說:國資與民企合作,不只是簡單的資本和資源合作,更需要關注的是雙方的互補性,即“輕”與“重”之間的互補,以及企業內部管理中制度、想法、思路之間的融合。


4、產業基金紛紛介入產業地產

眾多產業基金紛紛介入產業地產。比如,亞洲最大的私募股權管理基金之一高瓴資本入股產業園區運營服務商天集產城,出資建設高瓴創投醫療器械園;亞洲最大和最活躍的醫療健康行業私募股權基金之一的康橋資本推出8.5億美元的生物醫藥基礎設施基金,投資建設康橋資本生命科學園等;新加坡最大的國際投資機構GIC參與投資設立高達10億美元的基金,共同設立New China Development Platform(新中國發展平臺),旨在投資位于中國的倉庫和工業房地產;紅杉中國募集首支“新基建”基金——紅杉中國新基建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方向主要涵蓋新經濟產業園、高端制造廠房、生物醫藥產業園、高標準物流、數據中心等。


5、資本大佬競相并購園區資產

資本大佬競相收購各類園區資產,園區資產已經成了各路資本大佬眼中的“香餑餑”。比如近兩年來,黑石以63億元收購粵港澳大灣區最大城市物流園區——廣州國際機場富力綜合物流園的70%股權(其后完成百分百收購);普洛斯以總價60億元向世紀華通收購長三角智能信息基礎設施綜合體——松江互聯網數據中心50.1%股權;ESR以51.92億美元收購亞太地區最大房地產資產管理公司ARA集團;凱德投資旗下的凱德中國信托(“CLCT”)以16.83億元向非關聯第三方收購一個物流園區資產包,包括位于上海、昆山、武漢和成都的四個物流園區。2022年6月,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加碼國內物流地產投資,聯合上海工業地產運營商慶通中國,收購位于環京區域物流園區,這是貝萊德在中國的首個物流地產。


6、輕資產業務進入春秋時代

一二線城市土地資源稀缺性增高,疊加工業用地政策收緊,行業已由增量拓展轉向存量盤活的轉型期。粗放式的園區擴張時代已經過去,企業需要在現有存量的基礎上進行盈利深挖。因此,在重資產開發的基礎上,發展輕資產服務,實現“輕重并舉”,無疑是多數企業選擇的出路。通過輕資產的運營,不斷地服務更符合時代發展的企業,促使園區產生持續性的收益。因此,輕資產業務近年來企業數量增長“快”,業務空間“大”,主流的企業包括:1.重資產企業加碼輕資產業務,如天瑞金、鴻坤;2.大企業離職高管組建輕資產團隊,如園動力;3.早年孵化器運營商規模擴大,管理面積增加,承接從幾千方到5萬方以內的園區運營。大家都在主動或者被動的擁抱輕資產。


7、產業園區開發主體IPO成為重要選擇

2019年國務院印發11號文,提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開發建設主體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自此園區開發主體IPO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繼2019年底“中新發展”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后,2020年4月21日“錦和商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2021年2月10日“德必集團”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2021年5月12日“中南高科”正式向香港聯交所遞交IPO申請書。


8、持有型園區資產探索公募REITs試點

REITs被稱為“不動產金融王冠上的寶石”,有巨大的潛在市場,參照美國公募REITs市場占GDP規模的比例,中國公募RETIs市場未來可達6萬億元。2020年4月24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高科技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園區等開展發行公募REITS試點。自此,園區資產成為公募REITs底層資產中的重中之重。2021年6月21日首批9只公募REITs上市,其中5單為產業園區類,底層資產分別為張江光大產業園、蘇州工業園、招商蛇口產業園、普洛斯倉儲物流園和鹽田港倉儲物流園。第二批2只公募REITs于2021年11月29日上市發售,其中1單為產業園區類,底層資產為中關村產業園。截至2021年底,在發行的2批、11支公募REITs中,4支產業園類公募REITs平均現金分派率在3%左右、上市后價格平均漲幅超過30%。



圖片

疫情重燃

園區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不二選擇


2020年以來,招商蛇口、華夏幸福、億達中國等行業頭部玩家先后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布局;阿里、華為、騰訊等科技企業也紛紛將目光投向園區的數字化建設,重點推廣平臺和云資源,并整合生態合作伙伴在重點城市試水業務。此外,為園區數字化轉型,產業園賽道領先企業和科技巨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也日益頻繁;2021年11月,星河產業集團與騰訊云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表示要攜手共建產業地產智慧生態。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指出要引導產業園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園區管理和服務能力;各省市為推動本區域內園區數字化轉型發展,也相繼出了一些實施細則,各城投公司也紛紛搭建智慧園區平臺。


新時代下,數字化在推動產業升級同時,也賦予了園區全新含義,智慧園區平臺能帶給園區的價值是持續性、可創造性的:

(1)釋放數據價值:利用5G、私有云、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從基礎設施層、平臺能力層到應用層的一體化、數字化運營平臺架構,實現園區內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全鏈接,為制定決策提供持續、穩定、真實的數據來源,最大限度釋放數據價值。

(2)創新商業模式:多數園區受傳統地產思維的影響較深,盈利模式仍然停留在“租金+物業費”階段,利用數字技術可幫助進行商業模式的變革,開創增值運營新渠道,從而提高盈利能力。如2020年疫情復工后,深圳灣利用智慧園區平臺推出“企業團餐直送”服務,園區用戶線上點餐,物業人員線下送餐獲得額外收入,多方共贏;星河產業集團也上線園區企業集采服務平臺“星河企業購”,作為園區服務的唯一官方入口,圍繞園區需求,其通過“互聯網+場景”的方式服務園區客戶,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

(3)實現資產運營可視化、線上化:通過打造園區資產全景圖,讓園區資產狀況了然于胸,實時掌握資產租賃情況,實現資產管理精細化。同時,利用系統實現線上發布房源,客戶用手機預約看房、在線VR看房,在疫情期間是非常受用的。

(4)物業管理智能化:從傳統的依靠人工的物業管理模式向智能化運維轉變,不僅提高管理效率,實現降本增效,還有助于提升園區用戶體驗。比如今年4月,上海報業集團利用智慧門禁系統實現會議室申請線上審批、授權開門,讓留守崗位的數百名媒體人員全程零接觸開展工作。




圖片

科技投行升級版

構建產業園區資管運營新模式


回想起來,我在張江高科任職期間,提出的“科技投行”概念,也算是產業園區發展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即通過“房東+股東”的新定位實現產業園區開發主體的商業模式閉合。結合“房東+股東”“基地+基金”的操盤經驗,我談談四個方面的思考。


第一,如何更好地定義“房東+股東”。所謂“房東+股東”模式,即園區運營的科技投行模式,是指產業園區開發運營主體充分利用產業園在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型科技型企業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高粘度的物業服務、產業服務、金融服務加速企業成長,以資本要素為紐帶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形成科技地產商、產業投資商以及創新服務商三種角色深度融合的科技園區商業模式。


這里有兩個底層邏輯。一是,基于產業園區“空間提供商+時間合伙人”的商業模式。曾經的火花spark總策略師宋振慶做了一段精辟的提煉,他指出:張江高科模式創新的意義總結為行業內的三個“第一”,即產業地產第一個向科技投行轉型成功的企業,解決了“可突破”的問題;產業地產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實現輕重動態平衡的企業,解決了“可持續”的問題;產業地產第一個完成“產業+地產+金融”閉環架構搭建的企業,解決了“可循環”的問題。在我看來,張江高科在轉型過程中,關鍵是實現了“房東加股東、股東引房東”向“高科技投行”的轉型,形成了科技地產、產業投資與創新服務三者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健康穩定的商業模式。

二是,基于資本市場對傳統房地產公司轉型為“科技投行”的價值判斷。近年來,這種模式已逐漸成為全國產業園區競相復制的模式。例如,東湖高新與硅谷天堂合作成立了武漢東湖高新硅谷天堂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基金規模1.2億元,利用股權投資基金對園區企業進行支持;聯東U谷投資明勢資本、同創偉業;東久新宜重組后專門設立2億美元的東久新宜資本產業基金;浙江傳化科技城未來五年的戰略規劃中,提出了要實施“房東+股東”“基金+基地”的路徑,計劃要投200萬1000家、1000萬100家、5000萬10家,總共35億生命科學產業投資規模的設想。


第二,“基金+基地”是產業導入、獲取土地資源的基本路徑。

在張江高科操盤以及退休后的留學經歷,使我對產業地產形成了系統化的思考。2017年以來,我連續接受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周刊》的系列專訪,對產業地產傳統運營模式即將發生的裂變進行了預判,引起了市場熱議。我始終認為,產業地產行業孕育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產業地產企業依然存在著時不我待的轉型機遇。而“基金十基地十產業集群”模式的核心是打造針對特定區域產業定位和產業集聚,以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產業基金管理公司和產業園區集成服務商為引領;充分挖掘專業基金背后的產業資源,完成基地內項目的初始導入、龍頭企業引領基地產業生態形成;充分運用投行思維和資本的力量,持續推進項目招商和產業項目迭代,促進基地產業鏈的持續完善;通過基地產業運營商的專業服務、政企協同、平臺共享和生態打造,推動基地企業協同式創新和開放式創新,持續做優做大做強。

· 在基礎設施方面

例如,2021年5月17日,張江高科和光大安石共同推進的“華安張江光大園封閉式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 正式獲批。這是全國首批公募REITs項目之一,也是上海市首單獲批的公募REITs項目。再如,2021年,為進一步推動“金色中環發展帶”建設,促進張江科學城更新升級,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浦東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金色中環張江科學城發展基金”,規模約50億元,基金所投資的項目集中在科學城范圍內,以重點項目新建、自持物業更新、核心資源收儲為主。

· 而在創業投資領域

例如,2015年,張江高科參與設立上海武岳峰集成電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出資等值于人民幣2億元的外幣現匯,占基金總認繳出資額的6.67%;2016年,武岳峰資本宣布與在美國上市的芯成半導體(ISSI)達成收購協議,以每股19.25美元、總價格約6.39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并購芯成半導體;2021年,張江高科為持續打造集成電路先導性產業,通過全資子公司張江浩成作為有限合伙人參與投資“武岳峰集成電路與人工智能基金”,基金采用有限合伙形式設立,募集總規模不超過50億元。

除了張江高科外,還有高瓴資本入股天集產城,以及金地集團參與創投。例如,高瓴資本通過入股天集產城,間接擁有了成熟的開發運營團隊,可以幫助其投資的生物醫藥企業代建園區,做運營服務。而2021年以來,金地集團以LP的身份投資金額近16億,投資了包括紐爾利資本、啟明創投、北極光創投、鼎暉資本等知名GP,多數基金的投資標的均圍繞在醫療健康、信息技術、互聯網、消費、前沿科技等領域,尤其是醫療健康,基本每一支參投的基金投資標的中均有“醫療健康”的身影。2021年6月1日,金地集團旗下子公司深圳威新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出資3億元參投蘇州紐爾利新策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該基金的LP除了金地集團以外,還包括蘇高新創投集團、蘇州國際發展集團、中方財團以及其他產業LP等。


第三,充分把握好“房東+股東”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和操作性。

·從模式建立的必要性來看

一是可以母基金導入產業基金,放大資本作用的有效途徑;二是可以充分讓天使和創投基金聚焦“專精特新”企業孵化;三是充分依托產業基金拓展產業資源;四是可依托并購基金,布局生命科學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例如,從孵化模式來看,一種是新加坡模式,充分利用新加坡作為中美科技轉化的重要樞紐性地位,將其打造成“離岸創新、中國轉化”的重要中轉站。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一方面通過新加坡母公司對接美國FDA審批,一方面對接中國需求市場,通過技術貿易實現技術轉化;一種是類張江飛鏢加速器模式(CRO模式):聯合研發、設備共享、平臺賦能,加速研發進程;一種是類CDMO天慈國際共享工廠模式,如上海斯微生物利用該模式加速了產業化進程;一種是類中關村的國際醫學轉化中心模式;一種是由國家部委牽頭成立的公共服務平臺,可以實現全國復制。

·從操作路徑的關鍵環節來看

需要把握住三點原則:一是要秉持科技投資產業主導性;二是要提前做好產業和空間規劃;三是要有龍頭企業引入的考核機制。同時要把握四個要點:要能抓住“產業+運營+基金+企業”考核的四要素;要能有政策應變的靈活性和再優化機制;要能認同“國民共進”的專業互補型文化;要能形成“房東+股東”的齊頭并進的可復制可推廣機制。例如,最近市場出現一種“對接資本市場的基金十基地十服務”的新模式,對這種模式運用較為嫻熟的上?!熬糜谢稹保劳衅浔姸嗤顿Y標中發展較為成熟、即將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資源,已經與浙江麗水、山東濰坊、江西上饒、河北張家口、安徽宿州、河南開封等政府平臺公司達成合作,通過設立基金、組建熟悉資本市場的專業化并購團隊,為地方政府和平臺公司提供收購上市公司股權、整合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項目落地和產業集聚的全程服務。

以“基金+基地”項目合作實例為例,從地方政府而言,實操中需把握以下關鍵點:1.投資項目的前置審批權,基金投資項目首先必須通過政府方審批通過才能進入投資決策程序,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引進的項目符合地方主導產業規劃和全生命周期考核要求,確保政府在項目投資具有主導和風險控制權;2.基金管理團隊能夠提供2個以上的潛在擬上市企業,且企業同意被投資后3-6個月內落戶注冊設立研發、生產制造基地,政府投資風險相對較低;3.政府或平臺公司在基金總額中出資50%,執行事務合伙人出資1%,并負責募資49%,體現政府引導社會資本的牽引作用;4.公司上市后借助融資功能,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等方式并購同行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從而擴大市場占有率,形成產業集聚;5.基金管理團隊配合地方政府,為落地企業提供“單平臺、多功能、模塊化”的專業化全程服務。


第四,要重構產服體系,保持創新資管模式的核心競爭優勢。

產業服務是指在特定的產業空間內,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空間高水平運營管理為目標,面向載體擁有方、產業組織、企業家、企業員工等特定對象,提供系統化專業化服務的總稱。產業服務可以幫助產業空間載體彌補其自身功能不足,協助開展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物流等產業和企業發展要素的匯集,打造滿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和“企業”的全發展周期需求的產業服務生態圈。通過高質量的產業園區運營,為園區企業、企業家、員工成長提供系列的專業服務,逐步打造產業服務生態圈,促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重視園區運營服務的稀缺性。所謂園區運營服務,就是建立起產業和產品之間全生命周期的關系,讓產業捆綁在園區產品上,建立一種極度稀缺的粘性,既是對產業的黏性,也是對客戶的黏性。如果園區能夠給客戶提供別人給不了的東西,就是稀缺,園區運營服務就可能具備成功的基礎。

二是要系統化構建產業服務運營體系。園區已經進入“微園區+專業運營”的新時代,市場需求發生變化,資產泡沫褪去的主力擔當,運營服務的真實價值逐漸凸顯,租金上漲、物業增值、產業投資、直接盈利價值開始發生化學反應。我們要關注好促進整個園區客戶的黏性和資產升值的“黏性原理”,對外輸出達成規模效應,形成一個獨立生存壯大的業務單元,并建立起產業和產品之間全生命周期的關系。即要以產業鏈思維運營園區企業,以互聯網思維運營園區流量,以資本運作思維運營園區資產。

三是要推動產業地產開發商創新資管模式,獲取綜合運營收入。通過空間提供商、時間合伙人和產業引領者的科創生態建設和運營,形成綜合性收入結構和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這種收入包括物業管理收入、能源管理收入、產業服務收入、PE股權投資收入、物業租賃收入等。例如,在能源管理收入方面,如無錫新加坡工業園區通過儲電供電服務形成園區重要的盈利來源;金地威新計劃在產業園區嘗試分布式光伏發電、儲能電站、光伏充電樁等新能源服務;浙江傳化科技城正實施“1+4+X”計劃(1表示以集中供冷供熱為核心,4表示光伏十儲能十廢水十濕垃圾處理為輔,X表示智慧管理平臺十水電燃氣供應)。在產業服務收入方面,張江飛鏢加速器2020年度近1億元收入中,有6000萬是專業服務收入,即通過三個方面:其一,實驗室延伸服務(提供耗材銷售、環評服務、EHS管理、危廢處理、洗消滅菌等服務);其二,遠程交互式研發服務(建有聯合研發系統、委托研發、CRO、CRA服務、多團隊合作支持等服務);其三,輕資產輸出服務通過戰略合作、委托管理、品牌及管理輸出、咨詢顧問、股權合作、基金孵化管理、整租服務、代建等實現輕資產復制),其底層邏輯是控制成本和風險而并非完全放棄重資產開發,其基礎就在于,擁有重資產作為輸出案例,對盈利能力較好、價值較高的重資產物業依然會自持運營。上述三方面前提是擁有專業化的服務能力。在PE股權投資收入方面,張江高科的科技投行模式就是代表。


第五,政府及園區方應注重運用資本運作手段整合、壯大產業園區綜合實力、品牌效應和盈利能力。比較典型的是上海臨港集團,作為上海市國資委下屬的唯一一家以園區開發和配套為主業的大型功能類國企,為實現“卓越科創園區、卓越開發企業”的企業愿景,通過多種資本運作手段實現集團改革和發展壯大,這個過程非常值得借鑒。

一、通過股權合作整合資源,擴充園區資產。臨港集團在2006年之前成本較低時快速完成了大量土地征收和動拆,其秘訣就在于公司采用了“地權-股權結合”的“臨港模式”,該模式中,鎮一級地方政府成立資管公司,再參股臨港集團在當地設立的合資平臺公司,臨港集團控股并負責土地開發和后續經營,地方平臺公司按股比分紅,動拆遷的農民可通過鎮級資管公司獲得持續收益,較為典型的例子是臨港松江、康橋、南橋等園區。

二、經營性資產上市,擴充資本實力。2014年8月,臨港集團以21.5億元注冊資本成立臨港資管,將部分經營性資產集中于此。2014年底,臨港集團開始啟動借殼自儀股份的上市流程,12月5日自儀股份董事會通過重組草案。2015年11月,自儀股份更名為上海臨港。截至2015年末,合并口徑下上海臨港的總資產為69.8億元,凈資產為31.1億元。重大資產重組完成后,臨港集團通過臨港資管持有上海臨港45.1%股權,撬動了大量少數股東權益。此外,還得益于市財政的5億元增資,2015年末臨港集團合并所有者權益劇增至136.9億元,資產負債率則大幅降至75.4%,債務壓力得到緩解。2016年2月,臨港集團的主體信用評級被調升為AA+。

三、持續資產整合注入,提升盈利能力和融資能力。2016年5月,臨港集團將浦江高科技園一、二級土地開發業務進行了拆分,并于6月啟動浦江園區開發業務注入上市公司。2016年,上市公司實現營收18億元,歸母凈利潤4億元,其中近期收購的松高科和浦星公司就分別貢獻了2.6億元和1.1億元凈利潤,合計約占上市公司整體凈利潤的90%。此后,經歷多輪股權融資后,上海臨港的資產負債率已降至44.5%,并開始籌備發行公司債券流程。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也有助于集團信用等級的提升,2017年6月臨港集團獲得中誠信的AAA主體信用評級。此后,2018年漕河涇開發區所持有關園區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更是大大提高了公司總資產、降低了資產負債率、提升了整體盈利能力。

四、招投聯動獲得投資收益。采用“招投聯動”的模式進行園區招商引資。上海臨港及臨港集團均大量投資并參與各類產業基金,為園區引進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科技企業。2017年12月,上海臨港公告與其控股股東臨港資管、上海電氣共同發起設立認繳出資總額為42.1億元的申創基金。2020年1月,上海臨港又公告擬與臨港資管等企業共同發起設立申創新片區基金,擬定出資總額為38.2億元,其中上海臨港通過全資子公司臨港投資出資2.5億元。2021年,上海臨港還披露直接或間接投資壁仞科技、思爾芯等園區企業,其中商湯科技、海爾生物等已實現上市;當年,上海臨港還對申創產城基金、國和人工智能基金等投資逾3.8億元,并獲得3.9億元基金投資分紅收益。至此,上海臨港基本形成園區開發運營“GP模型”和“平臺構建”,具體來說是做三個GP:產業基金GP、園區開發GP和園區管理GP,搭建平臺整合最優勢的資源,以實現企業長久發展。



Copyright ? 2021 Perfcet Market.Cn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備11004787號-2
×

歡迎撥打一對一免費咨詢電話:

13816360548

您也可以咨詢我們的在線客服

在線咨詢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