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瑤 新興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來源:上海華略智庫(ID:HUALUETT)
全文5435字,閱讀約16分鐘
“智能終端”,是指直接投放至用戶市場、供消費者購買和使用的,具有一定計算處理能力的產品,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傳統”終端,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大終端”,以及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熱門“新終端”。
近日,上海發布了《上海市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智能終端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培育五千億級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千億級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虛擬現實等電子終端產業,百億級智能機器人產業。
上海在這個關鍵節點提出發力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加快推動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壯大,除了是經歷疫情大考后,上海加快經濟恢復重振的重要抓手,其背后更有深層含義。
表:2022年重點城市應用場景規劃/建設動態
確實,無人支付、無人駕駛、共享出行、智能安防、在線直播等超級場景的爆發,既催生了支付寶、滴滴、Uber、曠視、商湯、抖音、快手等一波互聯網企業,也加速了人臉識別、視頻分析等新技術的突破與發展。
也正是在終端帶動下,這種由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交織而生的數字孿生關系,才是真正極富創造性、極具可塑性的,是以數字技術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的關鍵所在。
由于應用場景往往不會局限在一個城市范圍內,但智能終端企業通常需要以某個城市作為“大本營”,如北京之于小米、深圳之于華為、上海之于特斯拉等。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誰掌握了終端,誰就掌握了未來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競爭力。
終端產品企業十分強調技術的集成性、產業鏈的集聚性和產品鏈的關聯性,能夠吸引一批上中游企業快速集聚,帶動一條產業鏈起勢成型,繼而成為擁有技術迭代主導權、行業標準定義權、價值格局分配權的“鏈主”企業,如以蘋果、三星、特斯拉等為代表的掌握電腦、手機、新能源汽車等全球終端品牌,對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分布變化具有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1.國際產業分工面臨重塑,傳統代工巨頭向終端轉型
目前,終端產業分工“大三角格局”(美國、歐洲、東亞)已發生事實性改變,產業鏈上中游的芯片設計、制造等成為全球終端競爭的焦點。
從我國來看,產業鏈上中游的光刻機等關鍵設備國產化、商用化已取得重大突破,以28nm為代表的成熟制程自主可控產線驗證全面提速,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終端產品提供了有力支撐,下游以貼牌代工嵌入國際分工體系的代工廠正在積極轉型,加速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例如,2022年2月22日,國內蘋果代工巨頭立訊精密發布公告稱,擬定增募資135億元,用于智能可穿戴、智能移動終端、智能汽車等領域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智能汽車領域主要攜手奇瑞,致力于開拓整車ODM模式(原始設計制造商),成為中國頂級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
而全球代工龍頭企業富士康,早在2005年就收購了臺灣安泰電業100%股權,開始汽車鋰電池動力系統技術和制造研發,并與汽車制造商裕隆汽車推出MIH模塊化純電動平臺,將新車從研發到上市所需時間縮短一半。
同樣向智能終端靠攏的還有傳統家電企業,如蘇州的科沃斯從一家傳統的吸塵器貼牌代工企業轉型成為掃地機器人創新企業,其最新產品地寶X1搭載自主研發的RGBD傳感器、AIVI 3D技術等領先技術,成為海外市場份額占有率穩居前三的家用服務機器人品牌。
2.終端技術集成能力不斷增強,產品乘數級創新迭代
從技術突破看,智能終端作為一種集成性設備,內含芯片、模組、感知部件、操作系統、底層算法等一系列硬件和軟件。在“產品為王”時代,年輕消費者對終端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和個性化需求非常高,不斷倒逼終端企業加速研發創新,縮短新品更新上市時間。因此,智能終端產品也在系統性地牽引著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如Sensor Hub、SoC芯片、激光雷達等傳感技術;Mini LED、Micro LED、AM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語音合成、機器學習等語音識別技術。
從產品迭代看,智能終端產品不再局限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汽車、機械臂、頭盔、眼鏡等傳統終端已從“硬件為主”逐步煥新成為軟硬兼備、數據驅動、自主學習的智能新終端、大終端,具有高度的技術集成性和極強的產業鏈牽引力。以智能可穿戴設備為例,智能手表/手環、智能耳機等穿戴式終端不僅要實現支付、通信等人們日常需求,還要滿足日益增加的健康監測需求。
因此,依托華為運動健康科學實驗室、小米實驗室、OPPO健康實驗室等自主研發平臺,華為、小米、OPPO等終端巨頭紛紛將血糖血壓測量、冠心病篩查預警、心電采集等多種技術集成應用在自主開發的終端產品上,推出更接近于醫用的消費級可穿戴智能終端產品。
從虛實結合看,在萬物互聯的“G時代”,智能終端發揮著鏈動現實生活與虛擬世界的橋梁作用。隨著元宇宙、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概念、新技術的出現,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VR眼鏡/頭盔、AR眼鏡、AR耳機、智能眼鏡等終端產品不斷涌現。
例如,2021年9月,小米發布可讓畫面呈現于眼鏡前端顯示屏(利用Micro LED光波導技術)的小米智能眼鏡探索版;11月,華為擁有毫米級精準定位的高速光學追蹤的第二代VR眼鏡上市,能提供沉浸感更好的體驗。
可預見,未來還會有消費級、行業級的虛擬現實產品和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出現,虛擬現實產業將進入新一輪爆發增長期。
3.終端企業拓界跨界融合發展,不斷增強生態競爭力
從競爭態勢看,智能手機等傳統終端市場將轉入存量博弈時代,上游供應趨于集中,硬件技術創新進入平臺期,拓界、跨界成為新的突破口。尤其是在自主可控成為商業策略首選的背景下,終端企業積極向上游拓界,持續擴大自研芯片版圖。
例如,蘋果正在加快電源芯片(之前電源芯片主要來自供應商Dialog)、射頻芯片、基帶芯片(英特爾、高通等是蘋果基帶芯片供應商)等技術研發,其中最具挑戰性的自研基帶芯片預計將在iPhone 15中首用;小米自研的智能充電芯片澎湃P1已填補120W單電芯快充行業空白;OPPO自研的影像NPU芯片正在規模化商用。
同時,隨著5G等通信技術廣泛應用,為強化用戶的生態忠誠度,跨終端協同、端云一體服務正在推動終端由單品競爭進入多終端協同、生態級體驗競爭階段,多元化、生態化布局成為終端企業轉型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智能汽車等新終端企業紛紛向手機等傳統終端領域跨界探索,不斷提升核心產品的生態覆蓋面。2021年吉利投入100億元打造高端智能手機業務,旨在實現未來汽車和智能手機業務一體化協同。另一方面,蘋果、華為、小米等傳統終端企業以手機作為主設備向智能家居、智能網聯汽車等新終端市場拓展,意圖構建“軟件+硬件+服務”的終端生態體系。
近年來,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根據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45.4萬億人民幣,在GDP中的占比已從2008年的15.2%增長到2021年39.8%,年均增長率遠高于GDP的名義增長率。
疊加我國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背景,各地積極推動智能終端產業集群發展,上海、重慶、深圳等地更是相繼發布促進智能終端產業發展的專項行動方案,智能終端已成為各地逐鹿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之戰”。
例如,北京開發區(亦莊)以小米汽車項目(包括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研發總部、以及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為核心,舉全開發區之力集聚核心零部件、車規級芯片、車載計算平臺、車控操作系統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關鍵環節在開發區融合發展,助力開發區打造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科技創新高地。2022年,小米汽車制造工廠更是被列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任務清單。
深圳南山區在大疆無人機(民用小型無人機占據全球74%以上的市場份額)、潛行科技(便攜式水下無人機占據全球近七成的市場份額)等具有絕對話語權的“鏈主”型終端企業的帶動下,南山及周邊1小時交通圈內集聚了中國無人機產業鏈、供應鏈上的絕大部分企業,包括比克電池等電池動力伺服供應商,奧比中光、維森、安法等影像技術供應商,中興、華為鯤鵬生態等各類控制系統供應商。
而錨定“國際數字之都”建設和全面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的上海,在智能終端這條新賽道上更是當仁不讓,從上海全力以赴引進和支持特斯拉項目就可見一斑。
其實,上海早已是全國公認的汽車產業重鎮,國內每生產10輛汽車,就有1輛是“上海制造”。作為上海汽車龍頭代表的上汽集團,已連續16年位居國內銷量第一,2021年,上汽更是以73.3萬輛的銷量位居全國新能源車企第一。豐田、寶馬、福特、沃爾沃等全球知名跨國車企均在滬設立亞太總部或研發中心。百度、小馬、滴滴、AutoX、圖森等智能網聯汽車頭部系統供應商相繼擴大在上海的研發團隊和測試應用規模。此外,全球前十大以及600余家國內外零部件企業也都有在滬布局。
似乎,特斯拉的引育更像是錦上添花?
其實,最關鍵的點就暗藏在上海與特斯拉的協議中提出的“3年內完成所有配件國產化,未來特斯拉的配件國產化率將要達到100%”。這意味著,特斯拉這一“大終端”的到來將助力上海在全球汽車產業鏈價值鏈上實現飛速躍升,從關鍵零部件的國產替代到汽車生產線的智能生產,上海將產生一條完整的、扎根于本土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而特斯拉確實不負眾望,盡管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一度停擺,但其上海超級工廠共實現出口97182輛汽車,占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總數的48%,是去年同期出口量41770輛的2倍以上。
在特斯拉帶動下,友升鋁業(國內最大的汽車鋁合金應用、輕量化方案解決商)、長盈精密(國內領先的氫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研發企業,入圍工信部第六批“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新泉汽車(國內眾多汽車品牌的一級配套商,連續四年入圍中國汽車雙百強榜單,位列202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第83位)等供應商相繼簽約入駐臨港新片區,均勝汽車、SAS等早已在臨港布局的零部件供應商則正在加快推進國產化和應用開發,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正以特斯拉超級工廠為核心加速集聚。
而且這種“大終端”帶來的強勁動力更是覆蓋上海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車依然產銷兩旺,總產值增長達57.2%,這種復工復產后的反超表現,充分彰顯了在“終端帶動”下,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超強韌性。
在智能穿戴終端領域,對上海這樣一個擁有500多萬老年人口、健康老齡化理念普及、經濟發達的超大城市,“銀發經濟”“健康經濟”發展前景廣闊。當前,上海本土企業、研發機構蓄勢待發,如云鑲科技的智能血壓手表是國內首款“醫療級”智能血壓手表,并已運用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e心門診在線診療中;智能多功能護理床(上海交通大學閆維新團隊研發)、心狗健康-便攜式心電監護儀等終端產品已完成前期多輪研發測試,并進入應用推廣階段。此外,歐姆龍、飛利浦、華為等健康領域智能穿戴終端巨頭均在上海有較大布局。
如果說上海數字化的上半場在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應用場景,那么有實力、更走心的上海智能終端產業則將成為下半場上海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實現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關鍵賽道。
行而不輟,行者無疆。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上海已經進入下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