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城市更新這個專業詞匯是沒有概念的,但如果提到家門口菜市場這幾年的變化,還是會深有體會。原來我們所熟悉的柴米油鹽的生活場景,也可以變得美好起來。
菜市場與我們的生活貼合得如此接近,某種意義上是我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這幾年,不管在哪個城市,很多人突然就能感受到,在不知不覺間,一些地方的菜市場變了。它變得不再那么擁擠、混亂或者邋遢,反而變成了大家喜歡去的打卡之地。
甚至對于許多地方來說,一些煥新了的菜市場,它所承載的早已不僅僅是民生工程,而更是扎根于每座城市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說:“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
菜市場的獨特性,它的生機與活力,它的那種煙火氣,它既是每個家庭的剛需,也是很多人繁忙工作之余的放松之所,甚至還是很多人生活愉悅的源泉。
那么,這些菜市場都是如何改造呢?
今天我們來看幾個國內外知名的案例,看看他們是如何把菜市場改造成當地的新氣象的。我們總結成3個改造流派:
01
流派1:以藝術化建筑打造城市名片
這是一種頂級打法的流派。
大部分菜市場都是我們生活的日常。但對于一些地段位置特別重要的菜市場項目,它本身又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那么這樣的改造就要尤其費心思,其功能性、文化性都要綜合考慮起來。
我們來看西班牙圣卡特琳娜菜市場的案例。
西班牙是個極富藝術氣質的國家,巴塞羅那更是文藝之都。而位于巴塞羅那舊城中心的加泰羅尼亞廣場,就是這個城市歷史精神的活化石。圣卡特琳娜菜市場就坐落于這個廣場旁邊,它于1845年開始營業,是巴塞羅那第一個室內市場,是這個城市市井人文精神安放的絕佳之所。
這個項目改造時,采用的總體策略是藝術化的再造。西班牙人將它的屋頂翻新成如同波浪翻涌般的彩色大屋頂。這個挑高3層樓色彩繽紛的波浪狀屋頂,由鋼條木板組構而成,以67種顏色、20萬塊六角形瓷磚鋪制出馬賽克圖案。
而這樣的設計靈感來自西班牙的國寶級設計大師高迪。高迪的建筑創作以新藝術運動時期的建筑風格著稱,他的古埃爾公園、巴特羅公寓、米拉公寓、圣家族教堂等代表作品都是以濃烈奇幻的風格而聞名世界。
無獨有偶。在荷蘭,Markthal菜市場更是被國內耳熟能詳。這個市場呈拱形,中間鏤空的面積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兩側支撐的墻體被打造成商業住宅區。精致華美的建筑設計跟多重生活實用功能相結合,成為菜市場扎根城市的基礎。
市場的拱形穹頂內壁是一幅名為《Horn of Plenty豐足的號角》的巨幅壁畫,由知名藝術家Arno Coenen和Iris Roskam共同完成,這幅11,000平米的巨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彩繪。
上述兩個項目可以看到,這種菜市場的做法當然非常好,但是在實際打造過程中,這樣的大手筆的藝術化改造的項目是非常罕見的。
菜市場雖然具備價值,但以這樣高價值的藝術品方式的投入,對每個城市政府或者投資人來說都是壓力不小,所以并不是經濟合理的。
這類手法只能用做地標項目的打造,它是在歷史人文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既具備功能又具備旅游價值的城市地標,它服務的人群也不僅是當地附近的居民,還包括大量的游客。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城市微旅游的產品打造手法。
那么,對于普通的菜市場,能否用這種藝術化的手法來改造呢?也不是不可以。如果一個項目,本身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空間設計特色,那么就可以通過放大這個藝術特色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我們來看下面一個案例。
在瑞典,一個改建自廢棄貨運中轉站的馬爾默大市場,它的新建筑保留了原有建筑紅磚墻的歷史感,設計師用同色調的耐候鋼在旁邊模仿建了一個新建筑,拓大了空間,加上以黑色作為主色調的室內設計,項目整體呈現出簡潔明快的工業氣息。繽紛多彩的食物蔬果在此背景襯托下凸顯而出,成為了主角。
02
流派2:以特色化的室內美陳設計,創造獨特的場景記憶
這種流派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做法了。
相比那些知名菜場大規模的室外改造投入,通過新穎有創意的室內設計的微改造,則是更適合大眾菜市場的改造方式。對菜市場的室內裝置、導視及鋪位布局進行整體設計,重新在一片嘈雜中建立起美感和秩序,并形成項目的獨特氣質,這是這類微改造項目中最常見的手法。
比如,上海的蒙西菜場以“野竹籬”為設計母體,來表現“老上海”的法式浪漫,這一設計元素被用在建筑立面、小品景觀及鋪位設計上,形成了獨特的場景記憶。
而臺灣的士東市場,則為室內更新設計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它的改造基于每一個已有的攤位,給每個攤位量身定制招牌及店鋪設計,改造同時也保留攤位本身的特點及記憶。這樣個體化的設計,讓市場在藝術感中保留了原有的煙火氣。
房地產觀察家
,贊78
03
流派3:擴展菜市場的業態,打造一個城市社交中心
這種流派不僅是改造菜市場的內外顏值,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菜市場的功能價值。
相比之前傳統菜場單一的賣菜功能,現在有些更新的項目,更多地將項目定位于一個社區甚至城市的社交中心,通過豐富的業態及多元的功能吸引著周邊客群。
如紐約的切爾西市場。
它改建于車間的大樓,在具體改造中,保持了原有的窗戶,內部房頂、工業管道及吊燈,以現代審美加以裝飾,形成別具一格的室內空間。在業態上,這個菜市場除了咖啡、美酒、乳酪、海鮮、蔬菜等門店,還有眾多餐廳和設計師風格的布藝店和工藝品店,正如多元文化交融的紐約,活力四射,成為了眾多文藝青年和時髦人士的心頭好。
而在國內的一個著名案例就是蘇州的雙塔市集了。
這是個定位更為生活化及社區化的經典改造項目,改造后大幅拓寬了之前菜市場內部的業態和內容。
在這里不僅可以買菜,更有蘇州主打的小吃點心攤位,還有咖啡、酒館、書店、花店、雜貨鋪,以及專門放置藝術裝置的展覽區,同時也保留了修鎖配鑰匙縫衣服的小攤。除此之外,這里也有年輕潮流的元素,1/9書店是中國首個建立在菜市場里的可移動智能零售書店。
除了室內的豐富業態之外,雙塔市集的室外的生活市集區更是精彩。這里聚集了不同領域的有趣攤主,為消費者們展現了多元文化的交流的場景。在這里能看到獨立設計師、創意手作人、舊物收藏家、生活美學品牌店、烘焙師、音樂人、在地文化傳播者或其他生活領域愛好者在這里分享他們的作品。
所以,從雙塔市集的項目名稱就可以看出,這里已經不再是一個傳統的菜市場,而是都市人群體驗文化、社交和聚會的新空間了。
另外還有些城市更新項目,是以菜場為中心,對片區進行升級改造,打造出一個復合功能的社交中心。
比如前身為平絨廠西安老菜場,菜場第一次改造擴建于2004年完成,由于近年來整個片區日漸老舊衰落,2019年開始,政府聯合多家單位,以老菜場為核心對整個街區進行了改造升級,目前已成為“老中青”三代需求融合的復合化打卡地。
老菜場的改造原則為“微更新+輕改造”,業主方聯合多家企業對周邊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5000平米的菜市場為核心,最終帶動了16,000平米的街區的改造升級。在保留了原有的煙火氣的基礎上,引入了美食、民宿、咖啡、雜貨、閱讀、展覽、酒吧等多種新潮業態,最大限度平衡了年輕人與中老年群體差異化需求,通過全新的復合化業態,將綜合菜場的輻射范圍從傳統意義的1公里,輻射至5公里。
在老菜場內隨處可見的彩繪涂鴉、網紅打卡點以及定期舉辦的各類藝術展等,其目的都是為了打造獨特的文化屬性。老菜場融入了當代藝術并集合多種元素以豐富的配套設施與服務,將自身塑造成為新型文化街區。
大家看了我們上面列舉了3種改造手法,就會對這類項目的更新思路有個清晰的認知。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菜市場改造還有一個關鍵誤區,那就是不能士紳化。
什么叫士紳化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城市的社區,是由各個階層、各個工種的人構成的集合體。但如果一個地區的發展過程,隨著資本的介入和地價、租金的提升,把原有舊區的人士逐步擠出,只留下了中產階層和高收入人士,那這樣這個社區的多樣性就消失了。一個只有中高收入人群生活的單一社區,是沒有煙火氣的,也就是會缺乏基本的生活服務功能,還會帶來物價的高企。
這個問題對于菜市場的改造尤為如此。一定不能把菜市場改造成購物中心那種高大上的風格,因為這里的人流、物流是嘈雜的,各種商販在這樣的氛圍中,都有生存空間,就因為這種嘈雜和多樣性,才有了煙火氣。
04
結論
如果一個項目的投資,目標就是把租金抬高,而不考慮后續的運營者的收益,不考慮與各個攤販的合作模式,從而擠出了這類流通行業的主體經營人群,那么結果就會失去活力和煙火氣,從而慢慢凋落。要知道,便宜、好吃、方便、多樣,從來都是大家對菜市場的認知標簽。
所以,菜市場的改造,并不是投資越大越好,應該根據當地的文化、人群結構、市場需求,進行綜合平衡,在多樣性與特色性、功能性方面尋找到最合適的點。而在地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創新應該是最有效、最能打動市場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