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個話題,其實是因為今年夏天太熱,當時僅僅是想說高溫的關注點,但經過深入了解以及對相關數據、論文資料的研究后,我發現太好玩了,尤其是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極其深遠。我們所有行業和人員都應當進行相關了解和分析,這能夠有效減少災害損失,避免無效投入,進行事先預防,并在今后對趨勢進行考慮,減少風險和成本,無論是個人或是企業以及組織,都應當充分去應對和規避。
簡易結論版: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這種自然現象,對于我國氣候影響較大。
發生厄爾尼諾時,我國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長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會推遲,雨季較往年延后。同時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出現小麥等糧食產物減產。全國大部地區,冬暖夏涼,沿海登陸我國臺風也會變少。
發生拉尼娜時,我國一般將遭遇更多更強的臺風,因為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和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增多。我國東北區域春夏易出現干旱,氣溫偏高。我國南方易發生干旱與山火,華北洪澇,糧食安全將收到影響。冬季較寒冷,寒潮多發,南方易出現凍雨、風雪現象。
相關建議和措施,直接拉至下方相關應對措施觀看。
略詳細版:
一、沃克環流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區,信風驅使著赤道暖流自東向西流。在東岸,由于表層海水被風吹走,下層的冷海水會上涌補充,同時,沿岸還有來自高緯度流來的寒流,使該海區表層海水的溫度較低。在西岸,赤道流堆積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層。這樣,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東西方向,表層海水存在著明顯的溫度差異。通過海-氣的熱量交換,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東西向的熱力環流,稱為沃克環流。如下圖所示:
沃克環流的強弱變化,是判斷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的重要依據,簡單說就是水循環導致氣循環,熱量變化起風了,朝著某地方向吹。
二、厄爾尼諾現象
在西班牙語中,厄爾尼諾是“小男孩”或者“圣嬰”的意思。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海面溫度異常升高,這種現象被稱為厄爾尼諾現象。
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區東西部海面的溫度差異減小,相應的沃克環流就會減弱。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部,沃克環流中的下沉氣流減弱或消失,甚至出現上升氣流,氣候由原來的干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同時,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沃克環流中的上升氣流減弱或消失,氣候由濕潤多雨轉変為干燥少雨,引發早災。厄爾尼諾現象還導致全球大氣環流異常,并對全球廣大范圍內的氣候產生很大影響。但是,這些影響具有不確定性。
當發生厄爾尼諾時,太平洋西側(你記成亞洲和大洋洲就行):干燥少雨旱災(原來多雨濕潤),而太平洋中東側(你記成北美和南美就行):洪澇災害(原來干燥少雨)。
拉尼娜的特性之一是偏冷代表時間上至少要維持5個月,而且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指較常年平均偏低0.5℃以上。圖中是2022年11月的顯示全球海表溫度距平場是,其綠框部分的是較冷區域。已經持續超過5個月以上偏冷,所以2022年冬季,將迎來三峰拉尼娜現象。
當偏東信風較常態異常偏強時候,東太平洋表層暖水被進一步向西輸送,東太平洋進一步變得偏冷,此時海表附近的空氣受冷卻下沉,在海表處聚集形成高壓。氣壓梯度力將導致從東太平洋向西吹拂的信風進一步增強,西太平洋海溫變得偏高,會繼續增強這一循環,形成正反饋調節,最終形成拉尼娜。拉尼娜事件可引起相當大范圍大氣環流異常,甚至通過大氣波動,它還能影響到熱帶太平洋以外的海溫,進一步導致各地大氣環流與氣候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