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大潰敗,工業廠房一枝獨秀
來源:方升研究 作者:方升研究 時間:2022-12-14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了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國力羸弱的中國別無選擇,面對日本飛機大炮,中國人民用極高的戰損比,逐步將日本拖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南京城破的那一刻,日本贏得了戰役,卻已經注定輸了整場戰爭。
85年后的今天,2022年12月的產業地產,在和房地產做切割的過程中,已經讓多數昔日大佬體會到了“極高的戰損比”,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要么被追債,要么公司快要暴雷;運氣好的公司賣掉,就像1937年從南京下關城門逃出去的人,又幸運地上了渡船,到了江北。當然南京城內也有一直潛伏的軍官,避開了日本的追查,最后出城,繼續加入抗日,成為了以后的中堅力量。產業地產也已經涌現出了這么一批靈活,果敢的企業,他們未來極有可能成長為中國產業園區板塊的中堅力量!當然,這個比喻不太恰當,但當時的南京困局就是目前中國產業地產現狀的最好白描。缺乏產業地產的核心能力,過渡依賴房地產,導致各大園區開發商在房地產退潮的大背景下,一路潰敗。把產業園之路比作抗戰之路雖不恰當,但又有很多相似性。在這其中,廠房市場神似抗戰的正面部隊——國軍部隊,廠房在2022年已經幾乎統一了國內的產業園區市場,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PPP、特色小鎮、寫字樓,研發樓的規模化擴張,但是工業廠房作為園區的核心力量得到了政府,市場和產業地產運營商一致認可,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我們今天提到產業園區,幾乎就是在說廠房了。從2021年底貴陽提出建設1000萬平米標準化廠房開始,到2022年珠海同樣提出建設1000萬平米的廠房,再到上個月深圳正式提出每年建設不少于2000萬平米工業上樓,徹底刷新了各地政府的認知,原來廠房還能這么玩?我預計上海和蘇州正在醞釀相關政策,畢竟中國的“工業三杰”,況且上海和蘇州廠房的緊缺程度未必比深圳好到哪去。如果比著近期核酸的政策,我們相信近期上海和蘇州一定會公布,至于體量我猜應該會是在1000-2000萬之間。關于政策,很多二線城市選擇跟進一線城市的產業用地政策,這是有問題的,如果這個地方產業需求旺盛,那么禁止分割沒什么問題,怕的就是本來土地就沒人要,再制定禁止分割的政策就變成了“東施效顰”,屬于抄作業翻車了。比如長三角很多政府可以給到50%的分割政策,對于產業的發展會有幫助的,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政策是領導們的必修課。對于園區開發商是否可以供地,這個說白了還是看各地政府自己的專業能力,用好了,事半功倍,用錯了又是一個房地產故事。
我覺得這的確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我的理解是,對于土地資源充沛的地方,沒必要考慮工業上樓,因為成本太高。而對于長三角,很多人認為上海的面積比深圳大三倍,而且都是平原,也不需要工業上樓,我們是不同意的。因為上海很多產業核心區域是一定需要工業上樓產品,現在是地方主官和規劃局領導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張江的核心區,我們多次強調,需要的是工業上樓的產品,而不是雙子塔的寫字樓,這里多說一句,很多長三角的主官對于工業上樓還停留在“丑陋的廠房”這個認知,君不見工業上樓在外觀上早已成為了城市天際線的顏值擔當。在松江的部分街道,標準的工業上樓也是可以大力推進的,這兩個區域的產業分別以生物醫藥和電子器件制造為主,非常適合上樓。按照這個邏輯,初步判斷,未來五大新城,都可以安排工業上樓,就看誰的反應快了。除了上海,在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等城市的至少一個核心產業區,工業上樓未來也是必需品。借用方升小伙伴的說,單層廠房未來一定是別墅級的存在,而工業上樓對應的就是公寓。
說到工業廠房,就不得不提F4。聯東已然是絕對的王者,全國近400個項目,3000萬方的建設體量,不夸張的說,聯東就是市場化之王。聯東在市場立足的秘訣是劉老板投拓成本一手抓,成本確保了聯東穩定的利潤率,投拓確保了項目總體風險。聯東這么多年不碰房地產,公司定力可見一般。
劉老板預見到廠房開發未來早晚見頂后,從19年開始已經積極開始考慮轉型,無論是新平臺粵浦,還是產業投資、企業服務,到今年投資了火石科技,作為行業龍頭,我們給予極高的肯定(雖然很多打法,我們不一定認同),但船大了不好調頭,高周轉房地產模式越發見頂,公司新方向已經到了不得不定的時候,這一步如何走,行業矚目。方升私底下以為,如果聯東能死磕行業痛點運營,未來不可限量,但老班底如何解決新問題是劉老板需要先想清楚的。
說起高周轉廠房,實際始作俑者并不是聯東,而是中南高科。應該說中南高科的標準化程度,打了聯東一個措手不及,知恥后勇。之后中南高科和聯東雙雄爭霸,共同支撐起了中國廠房的半壁江山。今年中南高科迎來了全新的管理層,大多數來自張江和蘇州工業園區,轉型意圖明顯。目前全國近兩百個項目,近1500萬方建設量,廠房二哥。
2021年險些在港股上市,其實廠房類企業不上市更好,懂得都懂。目前集團已經剝離出輕資產板塊,意在加大運營方面的力度,但和老大哥相比,職業經理人的積極性永遠無法和老板相提并論。另外中南高科受到了集團財務方面的拖累,在項目拓展和資產處置方面有些束手束腳,接下來和聯東在總量上的差距估計會越拉越大。
萬洋江湖人稱小聯東,無論是模式,產品,都照抄聯東,甚至把幾個聯東之前模仿者都比下去的意思。萬洋的項目已經接近100個,由于項目更加下沉,體量更大,目前建成面積應該也在1000萬方上下。
萬洋在模仿聯東這條路上逐漸找到了感覺,發現了廠房之中的細分市場,認真觀察萬洋在2017后的投拓不難發現,萬洋投拓主線有別于聯東和中南高科,主要盯著地方有產業集群的城市,而且都特別下沉,重慶銅梁、慈溪安龍、東陽南馬,萬洋活生生的走出了一條更加下沉的路線,而且這個路線目前已經被各大開發商競相模仿,用一句套話,留給萬洋的時間不多了。
均和集團作為這兩年行業大黑馬,直接黑進了前四。頗有現在世界杯主辦國卡塔爾的風范。網友戲稱卡塔爾是頭頂一塊布,全球我最富,而均和集團則是拿地從來不寫PPT,稅收到位直接給地。一時間,F4其他三家集體投訴,這還讓不讓人玩了,這哥們無限金珠啊。如果單比集團有錢,那均和集團無疑是F4當中的巨無霸。
但了解了均和集團的戰略思考后,均和集團還不止是個氪金玩家。自身的投資體系,和大宗貿易體系本身都需要建立完整的上下游,而產業園區無疑是最好的閉環,堪稱集團業務最后一塊拼圖。我們拭目以待,均和集團是否會一黑到底。
北京市政府在2019年給全國一線政府打了個樣——甭想分割,孫賊。而后各地政府紛紛跟進,大多數長三角政府對于分割還是留著口子,一般是50%可以分割。對于產業地產開發商而言,基本用房地產思路還可以算過來賬。單平米的造價成本在5K以內,售價整體在7K以上,對于流速快的區域依然是炙手可熱的好項目,只是政府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小伙伴在后臺留言,想問這個窗戶是否會慢慢被關上?一、隨著各地政府在招大引強上越來越捉襟見肘,培育未來產業刻不容緩,留住這類未來企業的利器就是產權,而政府和國企是沒有精力應付這類公司,產業地產商無疑是一個最好的緩沖器;二、從政府角度,其實他們很清楚,產業企業是沒有辦法獨立開發房地產,哪怕僅是廠房,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是需要開發商,越專業越好,如果沒有這個收益的釋放,后續的問題政府頭更大,產業項目推進速度有問題,這可不是政府想看到的結果;三、部分一線城市,產業部分也進入到了工改工,目前單靠純自持,算賬也是問題。更何況在全國大力推進工業項目的時候,誰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總結一下客戶需要,專業度,算賬,沒有哪個政府會莽到把自己玩死,因此這條路不會斷掉,只是要求會越來越高。
首先是體量,體量決定出路。1000萬是個門檻,為什么?1000萬代表你要做100個項目,你客戶體量大概在8000-10000家,這是你才可能證明你的模式是可行。并且你的后續運營沒有這個量,很難走得通。這正是聯東的路徑,在這方面聯東嘗試了很多,但我們認為相對有些保守,我們在這個方面說了幾次,無論是產業投資,運營服務,還是投資火石創造,聯東始終有點沒有摸清方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幾個方向背后都有清晰的模式,而聯東還沒有看懂,團隊內部沒有這方面專家是致命傷。在這個路徑下,除了聯東和中南高科按照工業總產值按圖索驥定的投拓方向外,萬洋和更多企業發現了另外一條路,就是避開競爭激烈重點城市,去一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城市。這些城市第一沒有競品供應,第二有需求,反而流速快過很多重點城市,最近方升研究有本報告,就是把這樣的城市列表,直接拉出來。最近專業的廠房市場也開始嶄露頭角,當然這樣的市場一定不是F4能夠染指的。生物醫藥,新材料都是非常好的方向。需求明確,專業性強,復制性偏弱,也許轉型中的中南高科有機會在這個領域搶占先機。
提到廠房,就不得不提最近幾個熱門的REITs產品。10月13日,全國首單標準廠房產業園公募REITs——“臨港創新產業園REIT”(臨港REIT,508021)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正式吹響了廠房REITs的集結號。臨港奉賢智造園一期和三期共11萬平米廠房作為底層資產,資產出讓均價達到了驚人的7k,雖然價格是在市場價基礎上打了8折,但相當于變相分割政策達到了80%!聯東能不側目么,你想想,我辛辛苦苦搞了二十年,結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臨港和華平東久聯手讓F4結結實實當了把背景板。在這里也不得不再說一下臨港,隨著新片區的騰飛,制造業是臨港的王牌,手里持有200多萬方的廠房,未來會持續開發標準廠房,REITs之路一旦走通,別說上海的張江壓不住他,恐怕后面普洛斯和凱德都不敢小覷這個輕重分離的選手。
1937年的冬天,我們失去了首都南京,中國進入了最黑暗的一段歲月。2022年的冬天,我們看到是產業地產壯士扼腕般的和房地產模式切割,在這個市場至暗點,我們欣喜的發現,有更多的玩家涌入了市場;有更多的專業人士離開平臺,選擇創業;同樣也有更多的伙伴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運營這條路。2022年的創業者和之前最大的不同是,過往的創業者更喜歡找到一個新的模式,而這一波創業,更多談的是具體的項目如何賺錢。1937年日本人妄圖通過一場屠殺,摧毀中國人的精神,結果證明他們錯了,華夏兒女反而迸發出更加高昂的民族團結精神。不屈、迎難而上才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底色。一部《亮劍》至今仍是多少60,70后的摯愛,這種民族精神才是我們面對困難時克敵制勝的最大法寶。正如1449年的北京保衛戰,作為硬漢王朝,明朝打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制度,一改宋朝中后期軟弱的風格。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的閱兵儀式的片段,一聲聲的“明軍威武”不僅喊出了自信的底色,更是有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