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兒胡同,是北京舊城內鼓樓東南約500米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胡同。
它的改造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嘗試,將政府、居民、開發部門和設計單位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慮整個改造地段的社會服務、交通、商業、生產、文娛等設施,創造了一個真正而全面的人居環境。也因此,菊兒胡同先后榮獲了1992年世界人居獎和1992年亞洲建筑師協會優秀建筑金獎等國際重磅獎項。
近30年過去,我們的生活模式、空間形態都發生了極大改變。網絡信息化、原子化生活方式的出現,擠壓了線下社交生活的需求,也進一步導致了城市空間社交性、公共性的降低,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呆板而又冷漠。
如何通過場所與社區營造,重塑人的公共活動空間,拉進城市之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多元承載,踐行公共服務
風靡大灣區的本土大型粵語情景喜劇《七十二家房客》,講述了上世紀廣州西關太平街坊里的家長里短, “同一屋檐下”是那個年代的公共會客廳。
《七十二家房客》劇情場景
而如今,隨著城市的高速擴張和現代化發展,以傳統胡同、里坊為單元的公共生活空間不斷受到擠壓;生活節奏越發加快、工作壓力日益增加的都市青年,也愈發傾向于讓家成為 “療愈”“獨處”的避風港,而非“群居”“八卦”的社交場。
反倒是更為開放、多元,天然帶有社交屬性的商業空間,成為了承載“公共性”的新平臺。
廣州太古匯在設計之初,就意識到了這種城市生活方式迭代所帶來的需求變化,致力于讓建筑設計,能夠為整個社區創造一處切實感受生活、體驗美好的交流空間。
作為一個擁有13.8萬平米商業、2座共16萬平米甲級寫字樓、6萬平米文華東方酒店(含客房+服務式公寓)的超級城市綜合體,這里天然是商業人士、外來游客、本地居民、時尚青年匯聚的中心。
廣州太古匯綜合體
但地處鬧市的車水馬龍與喧囂,又難免會給這種匯聚,蒙上一層“倉促感”。
在太古地產的堅持之下,廣州太古匯項目犧牲了5,000平米的首層租賃面積,在商場、酒店等業態之中,打造出了一個近乎“奢侈”的共享入口,從而為各個物業類型之間,以及各部分與城市之間,提供了一個盡可能舒適而不擁堵、寬敞而不緊張的“公共空間”。車可在此掉頭、人可在此逗留,中心區的交通壓力因此得以緩解;交流和邂逅,也因此而變得有可能。
而在屋頂打造的8,000平米空中花園,也同樣秉持著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原則,經由自動扶梯和臺階直接與外部市政道路相連通,實現無消費壓力的免費開放。
廣州太古匯屋頂花園鳥瞰圖
與地面2層樓的高差、成蔭的綠樹、有調性的藝術作品、精心設計的休憩座椅和夜景燈光,共同帶來了一處安全、怡人、可以暫時屏蔽都市快節奏的開放式“桃源”。
成功的公共空間,應當是對民眾開放的,能對范圍更大的社區和社會產生意義的空間。
——廣州市設計院總建筑師楊焰文
伴隨著過去十二年,廣州太古匯在體驗感、服務性、舒適度等方面持續升級的,是其通過不斷完善的品牌與體驗,將自己打造成為了一處極具客流吸引力的綜合性地標場所。
從面世之初的100%開業率+ Hermès、LV、CHANEL等重磅大牌的品牌陣容,到去年疫情頻發之下,仍然逆勢引入的江詩丹頓、巴黎世家、Thom Browne、三宅一生集合店、馥馬爾&凱利安等一眾首店和新店,廣州太古匯從開業迄今,一直都是羊城最時尚和最具品味的購物中心。
大眾點評上的廣州商場好評排行第一,抖音上的10.4萬粉絲,小紅書上的15萬+篇相關筆記……無不說明了廣州太古匯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受歡迎程度,以及所能帶來的巨大人氣。
廣州太古匯抖音自制《T-DRAMA》內容截圖
同時,此次《創新衍變廣州太古匯》也特別披露,綜合體內的文華東方酒店每年接待的非中國內地旅客占比超過30%,寫字樓的外資企業租戶占比高達近80%,是廣州外企入住率最高的辦公樓之一。
項目團隊對117份城際訪客問卷的數據分析反映,廣州太古匯滿足了城際訪客享受美食、購買服飾美妝用品等多元化需求,也為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文化藝術活動體驗。天河CBD最強綜合體的協同效應,一覽無余。
廣州太古匯內囊括各國料理的“一食圈eatog@ther”
構筑一個綜合性的高端業態,以內容積聚人,以空間承載人,以體驗留下人。我想,這正是廣州太古匯為商業建筑注入的交互魅力,也是它對當代都市生活公共性,所提供的滿分“服務”。
中西融匯,推動公共發展
當人從四面八方被聚集到一起,就會在交流中產生本土文化與外來風俗的碰撞和共鳴。圍繞著康伯家的四個兒子和四個外地媳婦間一系列喜怒哀樂所形成的廣東本土電視劇《外來媳婦本地郎》,能迄今為止上映超過4,000集,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種交流和碰撞的公共性背后,其實蘊含著文化相互滲透和較量的過程。
如何在更具效率、但同時也喪失個性的現代都市化文明,與底蘊深厚但未被彰顯的傳統文化之間,取得平衡而有可持續的發展?這背后,取決于商業空間運營者的“推動力”。
從集團的發展背景來看,廣州太古匯的身份很有意思。粵港澳大灣區同根同源的風俗習慣,讓太古地產天然就有半個“本地郎”的文化親切感,而帶著數十年在經濟更發達地區所積累的開發和經營理念初進廣州,又像康伯家的上海媳婦和美國媳婦,帶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魅力。
也正是這種特別的身份,讓廣州太古匯在推動項目文化公共性的過程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一方面,廣州太古匯通過每年舉辦的各類展覽活動,將商場公共空間重塑為獨具特色的展示空間,使本土消費者體會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如2020年攜手加拿大著名藝術家Laurence Vallières打造的動物保護展覽;2022年與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二度聯手呈現的《包里包外(Bags:Inside Out)》限時主題展、聯動日本頂級IP高達打造的廣州首屆高達動客展覽等等。
《包里包外(Bags:Inside Out)》限時主題展
另一方面,自2011年開業以來,廣州太古匯一直支持著本地藝術的發展,并提出了“與本土文化一起在地運營”的口號,讓商場作為鏈接公眾的窗口,將地方文化特色與傳統藝術魅力推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消費者。
這其中,有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如從廣彩、手鞠、剪紙到醒獅元素,每年都以民俗藝術為靈感的各類節慶活動;
歷年春節廣州太古匯嶺南文化元素布展
從2015年起,面向公眾每年舉辦的“廣府文化工作坊”,提煉粵劇、西關民俗、嶺南灰塑、藤編、彩扎、通草畫等地方文化,讓參與者在“非遺大師”的帶領下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之美等等。
“廣府文化工作坊”部分活動場景
也有對根植于在地文化的藝術家的支持與推介。
無論是論壇嘉賓在地文化創始人沈淑婉所提及的,雙方合辦的藝術生活節;還是2019年與廣州美術學院合作舉辦的優秀畢業生展;
又或是與本土最具創作影響力的景觀綜合團隊之一“土人景觀”合作,邀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在項目南玻璃盒打造的《2222時空考古公園》展覽;都讓“廣州特色”成為了與廣州太古匯“國際風范”并重的項目底色。
《2222時空考古公園》展上觀眾的互動
菊兒胡同的改造主持者,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近年來在接受采訪中多次提到,“全球化的時代,一方面西方的先進東西你還是要吸收,另外一方面,本土的文化、傳統的優秀的遺產要繼承,發揚。這是文化的根基。”
廣州太古匯,無疑正是這種植根本土、兼收并蓄的發展思維的踐行者。
而通過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項目也為更多“公共性”話題的發起者,提供了與城市居民互動與融合的機會,協同產生更強的發展動力。從這一點來說,廣州太古匯也是當代都市公共性的“最強推手”。
以人為本,引領公共新聲
在《創新衍變廣州太古匯》報告中,太古地產提到,“成功的城市空間一定是以人為本的,因為人是一個場所活力和生機的源泉”。而除了作為空間去承載,作為平臺去推動公共性的的同時,我想廣州太古匯項目這十二年的卓越運營,正建立在其“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之上。
我梳理了在招商調改、市場營銷之外,廣州太古匯項目團隊近年來的一系列特別舉措:
環境舒適度的改造:
從2016年起,項目每年選取一個商場衛生間進行改造,融入環保、碳中和的理念,給顧客帶來如自然花園般的全新空間;
2018年、2022年分別落成兩個全新的會員中心,以專屬空間為會員提供優質的線下體驗和服務;
疫情期間,搭建起配備有健身設備的“switch”員工活動中心,為員工提供家和公司以外的“第三空間”,帶來更細致的身心健康關懷。
廣州太古匯于2023年2月最新改造完成的洗手間
社區公益性的助力:
由廣州太古匯員工主導的“愛心大使計劃”,已持續十年,先后舉辦了69場各種主題的公益活動,吸引了1,818人次參加,貢獻了4,500義工小時。其中內容包括:
為天河區低保家庭進行家居改造;
為白云區石河街建立社區公共活動空間;
幫扶社區殘障人士在“屋頂菜園”體驗蔬菜種植;
在從化與番禺等地進行凈山凈灘活動等等。
低碳可持續的引領:
廣州太古匯自前期開發、設計施工到運營維護,都秉持綠色環保理念,先后于2017年、2022年兩度獲得LEED“既有建筑:營運與維護”類別的鉑金級認證。
作為廣州最早引入太陽能的商業綜合體,通過屋頂的405塊薄膜太陽能光伏板,帶來每年約76,000千瓦小時的清潔電力;
2018年,將三樓平臺的部分綠化帶改造為“屋頂菜園”,引入廚余處理設備,實現“食物-廚余-肥料-種植-食物”的綠色循環;
2021年,全面使用可再生電能,成為廣東省首批于業主及租戶營運中實現“凈零碳”年度用電的地產發展商之一;
推行“綠色廚房”租戶協作計劃、“綠色宣言”計劃,提升包括商場、寫字樓租戶在內的項目整體可持續發展水平。
廣州太古匯屋頂菜園的媒體報導
這些大幅領先于其他開發商的經營管控思路的 “高難度動作”,既能細致到對于顧客、會員、員工個體當下感受的洞察,又能擴散到對于所在區域福祉、運營韌性的打造,更能上升到對于整體社會長遠利益的探索和踐行。
從微觀到宏觀、從空間到區域、從當下到未來,廣州太古匯用12年如一日的實踐,體現了項目團隊對“人”的全面而深刻的關注,更生動詮釋了項目總經理黃瑛在此次論壇上的分享—— “公共性的深層涵義,是人與人最珍貴的時空鏈接”。
我想,論對于這種深層次公共性的建設和引領,廣州太古匯,無出其右。
結 語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名譽教授Daniel Solomon在著作《全球都市的憂郁》一書中指出,近來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思想,把我們的生活改造成另一種模樣,被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稱之為 “親切感的缺失”。
而要彌補這種親切感的方法之一,無疑是重塑人與人之間的“公共性”。
12年過去,廣州太古匯在自身不斷發展進步的同時,也融入并推動周邊區域與整個天河CBD的打造,構筑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多維生態系統。如30多年前的菊兒胡同一般,帶來了極具人文主義關懷、開放而又具有趣味的都市生活空間。
廣州太古匯全景圖
也正因此,讓廣州太古匯的存在,成為了當代都市公共性的發生地,城市發展的見證地,以及社區文明和文化進步的推動者和引領者。
同時,它也開辟了一種在冷漠的城市中,用商業空間激發公共性,創造更美好人居環境的新模式。正如它的slogan——“Where Time is the New Luxury 幸匯此刻”。
希望每一個商業,都能讓駐足之中的人,對空間、對時間、對身邊的人,感受到“幸匯此刻”。
文章來源:Mall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