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將農民的農家庭院變成了市民的休閑樂園,把農業生產耕作區變成了市民親近自然、享受田園風光的景區,把單純務農的農民變成了旅游從業者……同時,鄉村旅游業離不開良好的運營。以鄉村旅游思維培植特色優勢產業、資源保護活化、盤活閑置資產、科學管理等,不僅是鄉村振興運營的核心,也為鄉村旅游業發展錦上添花。
創新鄉村旅游思維,培植特色優勢產業
“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為鄉村振興賦能,鄉村旅游作為一種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根據鄉村自身的優勢,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精準發力,重點培植特色產業,一產可以高標準農田、高科技農業體驗,種植特色經濟果木、食用菌,養殖等為主;二產可以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等為主;三產可以康養度假、休閑娛樂、餐飲美食等為主。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活動與休閑農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融入全域旅游理念,因地制宜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對鄉村旅游景點實行區域化布局和差異化設計,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以農興鄉村,以文促發展,以旅期未來。
善取勢者可為人先,能謀勢者必有所成。河南夏邑科學規劃“東果、西菌、南藥、北菜、中加工”的產業布局,為特色產業發展繪制詳細“施工圖”,形成“小蘑菇撐開致富傘、大西瓜圓了致富夢、中國結搭起致富橋、打火機照亮致富路、桂柳鴨唱響致富曲、農村電商編織致富網、休閑農旅拉長致富鏈”產業發展格局,特色優勢產業即可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又可為鄉村旅游提供特色旅游產品,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沁州黃鎮次村依托良好的生態、文化資源和特色產業優勢,以優質小米為支柱產業,在增強地方產業實力的同時,為旅游業提供農業觀光、休閑體驗等配套服務,豐富旅游商品,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了環境因鄉村旅游更美麗、產業因鄉村旅游更興旺、百姓因鄉村旅游更富裕的振興發展態勢,對外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傳承資源保護活化,打造特色文化產業
鄉村特色文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是地方獨具差異化和競爭力的經濟發展抓手,要集中精力挖掘和梳理,從中找到文化的創意點,打造出不同鄉村景觀的獨特性,開發設計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
如,義烏缸窯村圍繞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立足實際,深入挖掘制陶文化、釀酒文化、婺劇文化、古建筑文化,以文化激發鄉村經濟活力,大力發展旅游業、配套服務產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陶藝品生產等,形成有機復合的產業體系,打造“浙中陶藝第一村”,實現由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到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的價值轉化。再如,福建省泰寧縣立足旅游資源優勢,依托休閑農業重點縣政策支持,科學規劃“濱湖休閑、古城開發、高山安養、鄉村旅游”四大板塊項目,重點培育森林康養、特色民宿、影視文化、研學旅行、運動休閑“五種業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不可復制的特色文化可造就一個又一個有滋有味的、獨特的鄉村。通過加強鄉村文化的保護和活化,下足“繡花”功夫,讓鄉村文化從歷史中、從書本中、從傳說中走出來,讓游客能看得見、摸得著、體驗得到,讓鄉村文化軟實力展現出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鄉村旅游,促進鄉村振興。
多方聯動營銷造勢,打響文旅融合品牌
精心策劃好鄉村營銷,創新文旅營銷方式,擴展鄉村農村文旅融合廣度,打響鄉村農文旅融合品牌。
要轉變鄉村營銷方式,一是突破鄉村的地域局限,以項目或景觀為導向,結合自媒體、短視頻等途徑,打造鄉村爆款;二是通過長期的項目帶動,培養固定的粉絲群,節省營銷成本;三是借助會議接待、研學接待、綜藝錄制等方式,提升鄉村知名度。
要重視鄉村文旅IP營銷,可通過舉辦創意設計大賽,面向社會征集鄉村主題IP、特色產品IP等,并將可視化的IP符號通過新媒體傳播。可將文旅IP形象植入鄉村景觀系統內部,構建IP與景觀于一體的打卡點。創造固定的網紅打卡角度,供游客參考選擇。要構建全年鄉村類的營銷活動,具有潮流化、體驗化等。
要打造鄉村文旅營銷平臺,一是整合各省市鄉村旅游信息,以省市為單位建立集信息發布、住宿預訂、項目預約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宣傳平臺,改善鄉村信息破碎化、鄉村與游客信息不對稱的現狀。二是突破村域,實現村村、村景、村市等聯動營銷,構建前面的營銷平臺。三是精心構建自媒體、口碑流量、OTA渠道、搜索引流、定向客群、服務至上等六大引營銷流量平臺。
要結合節事、節氣和時令的活動,充分挖掘區域的活力,平季主題事件造勢,旺季市場助力&品牌建設,淡季市場集客。
除此之外,還要做好盤活閑置資產,利用閑置的土地和房屋招商引資、引鳳筑巢,導入優質產品,引進專業機構科學管理等,為鄉村旅游賦能。
“鄉村振興,旅游先鋒,旅游是促進城鄉思想、文化、服務、設施、生活等共享的最好紐帶。”巔峰智業創始人劉鋒說。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喚醒“沉睡”資源、有效拓展農業功能、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鄉村的“造血”能力,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全面振興。
文章來源:山西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