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下半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地產開發的邏輯一直都在發生變化,就像“溫水煮青蛙”,有些人一直未感受到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有些人早就開始布局“變化”,如今早就領先了。
如果說地產上半場,大家比拼的是開發商對地產周期的“踩點”是否正確,那么如今“房住不炒”的政策未曾動搖,地產也就沒有了所謂的周期,時時刻刻都是低潮點,時時刻刻都需要開發商百倍的投入。
如果說地產上半場,大家比拼的資金杠桿,那么地產下半場,高周轉不在,地產“五條紅線”的緊箍咒緊緊鎖住開發商的融資渠道,那么現金流是否穩定成了開發商最重要的“血量”。
如果說地產上半場,大家吃的是“人口紅利”和“城鎮化速度”,那么未來人口紅利將不在,城鎮化速度將放慢,業主對居住品質的要求將提高,“糊弄事”的開發商將慢慢退出地產舞臺。
如果說地產上半場,開發商比拼的是人才單兵作戰能力,那么未來開發商比拼的將是團隊協作能力、運營能力,有短板的開發商是不可能在“高強烈、低容錯”時代活下去的。
未來是哪里?對于絕大部分開發商而言,未來盡在眼前。
地產下半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1)項目定位越來越重要
項目集中供地下,大量的土地資源集中面世,如何根據自身實力評估拿地的策略閑得尤為重要,頭部企業可以通過“財大氣粗”瘋狂的掠奪優質的土地資源,中小企業不得不面臨有限資金拿到適宜的土地資源。
一個優秀的項目定位從土地、客戶、市場以及公司未來的戰略出發,準確的預測市場風向,提供適合區域的產品競爭力,并具備相當的成本控制能力。
從成本角度而言,定位不僅僅考驗的是產品設計能力,更是成本的管控能力。
所以定位便是成本管控的前端,這個階段成本管控的是貨值和產品的成本適配。試問,這些東西沒有標準化的體系,根本做不到成本的適配。
項目定位倘若出現偏差,便會在拿地階段造成成本管控的失控,集中供地下,這個矛盾會越來越突出。
【案例來源碧桂園】前期調研不明,后期成本失控
拆遷補償:投資部意見土地為凈地交付,后增加耕地占用稅等費用454萬元。
人防:目標成本按繳納人防異地建設費單方24元m2,實際要求項目必須建設人防工程,且不小于地下室 面積的1/4 ,剩余按非人防地下室面積49元/m2收費 ,人防費用調整為1713萬。
鋁合金門窗:目標成本按鋁合金門窗綜合單價考慮350元/m2,建筑面積折算單方77元/m2,實際需做斷橋隔熱鋁合金門窗680元/m2,增加外遮陽工程220元/m2,兩項建筑面積折算單方(150+29)元/m2。
(2)成本策劃越來越重要
以成本策劃和成本耦合為重要特征的地產成本管控越來越重要。
從拿地階段開始地產成本策劃便要進行成本的對標,以發掘項目成本的不均衡投入點及產品力發力點。成本策劃能力是考驗整個公司的標準化及運營效率的重要依據,沒有組織運營及標準化大數據的支撐,成本策劃根本無從談起,拿地的成本測算便不準確。
對標競品,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配置
碧桂園:成本對比,差異化成本策略
(3)集中拍地下,項目標準越來越高,考驗開發商的成本控制及技術是否領先
5月10日北京土拍狼煙四起,北京的土拍規則主控2個層次:
資料來源:克爾瑞地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