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產業外遷的沖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如同在激流中搖擺的小舟,挑戰前所未有。兩個選擇擺在企業面前:是在國內轉移,還是漂洋過海尋找新天地?
這個選擇,不僅取決于國內欠發達地區的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還取決于這種環境與東南亞、中南美等地的比較。
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
達不到吸引“孔雀西飛”的臨界值
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布的《中國省份營商環境研究報告2020》,中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評價排名普遍比較靠后。
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面臨的挑戰包括企業稅負偏高、信息孤島問題突出、公共服務相對落后等等。
比如,中西部某城市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的企業繳費比例分別為16%、0.7%、0.56%和8%,而在廣東,企業只需要繳納15%、0.32%、0.2%和5.5%。
雖然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政務服務效率已成為普遍共識,但如果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往往會導致審批程序復雜、周期拉長。
“規模不經濟”現象仍在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西部地區的鐵路網密度與東部地區差距頗大。
十多年來,國家對中西部地區鐵路網的建設速度不斷加大,但其密度剛剛超過東部地區的一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若將鏡頭更拉近些,我們會看到西南、西北之間同樣存在著差距。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區大多未能在傳統基建的基礎上,與網絡信息時代的“新基建”結合起來。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新基建競爭力指數白皮書2020》顯示,西部十二?。▍^市)的競爭力指數,只有四川和貴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0年以后,情況雖有所改善,但基本格局未變。
吸引產業轉移的障礙較大
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優勢相對集中在上游的原材料領域,加工制造的終端產品較少,再加上本地配套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對較弱,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尷尬現實:
憑借廉價的原材料優勢從東部地區引進的企業,想在當地找到供應商并不容易。
這是一個被廣泛忽視的現象: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從而削弱了廉價要素的優勢,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難以建立和維持。
比如某縣大力引進了一家裝備制造企業,但由于無法在當地找到配套產業,企業不得不跨省采購零部件。這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的采購、銷售成本,嚴重影響了生產效率。
同樣,某地大力承接東部繭絲綢產業,雖然已成為全國產量的冠軍,卻在繭絲綢的產業鏈中,面臨著繅絲加工率低、坯綢煉白、真絲印染、數碼印花環節空白的尷尬處境。
承接產業轉移的人力資本不足
現階段,中西部地區還正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人力短缺。
想象一下,那些斗志滿滿的企業,因為人力不足而不得不減少生產,讓先進設備落滿灰塵。有的企業即使有訂單卻不敢多接,甚至放慢了建設進度或壓縮了投資規模。
近兩年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的化工項目規模空前,然而中西部卻沒有與之匹配的人力資源儲備。比如那些在生產管理、安全監控,以及研發領域的專家,他們是我們亟需的;技術性人才更是緊缺,比如那些分析化驗、電器設備維護、電工電焊及特種作業人員。
人才就是創新的動力,是推動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完善的人才機制來支撐,中西部地區這股產業轉移浪潮將會難以持續下去。
招商引資“內卷”嚴重
面對激烈的招商競爭,各地都選擇揮舞政策利劍,砸下種種優惠政策與頒發。面對有限的經濟資源,各地只能將產業政策的跨區域合作和整合維護在最基本的層面。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些優惠政策和辦法的背后,往往缺乏深思熟慮的論證。這種情況,反而有可能讓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變得越來越難。
優化投資環境和營商環境
從根本上講,我們要堅守競爭中性的原則,讓國有企業和其他所有制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的舞臺上公平交鋒。
站在長期角度,要保護公平競爭的大環境,庇護企業家精神的火種,用法治武器錘煉更完善、更公正的地方營商便利化制度,并且對其執行和落實進行嚴密的監督。
站在中期角度,要為經濟欠發達地區鋪就跨越式發展的道路。比如有意識地推動東部地區干部到中西部地區任職,鼓勵東部地區企業并購、重組中西部地區的企業,以此催生更多的協同效應。
完善基礎設施供給體系
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就像是一條無形的黃金通道,它將最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讓碎片化市場形成一體化運行格局。
針對交通互聯互通程度不高的問題,要根據本地人文、地理、經濟等稟賦條件,努力推進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樞紐和重要城市建設,重點提高通達度、通暢性。
產業集群轉移的新模式
針對產業配套不足的問題,可重點通過產業鏈招商、發展產業鏈集群等方法解決。
產業鏈招商方面,各地早已爭相開跑,而且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產業園區開始與第三方招商機構、產業研究院合作,制定有針對性的招商策略,通過產業招商工作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銜接,深化產業分工與合作,帶動相關產業實現協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鏈長制”和“群長制”的逐漸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正在向著“零部件—整機—終端”的全產業鏈引進和培育邁進,探索基于產業集群轉移的新模式。
加快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面對用工難、留人難的問題,中西部地區應因地制宜地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在住房、就醫、就學、生活補貼、貸款貼息、股權激勵、項目資助、職稱評聘、人才項目評選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人才的可移動性相對較弱。但只要人才可以自由無障礙地流動,地區間產業結構的差異很快就會縮小,發展差距也會逐步填平。
一方面要加寬中西部地區制造業人才晉升通道、強化成長激勵,如完善職業技能人才職稱評審與收入穩定增長機制,積極引導年輕人認清就業形勢,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另一方面也要改善制造業企業工作環境,改善員工生活條件、住宿條件、伙食質量,適當增加工資和補貼,滿足員工的必要正當需求。
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
招商引資“內卷”的背后,是部分地方產業同質化、考核體系不協調等一系列深層次、系統性問題的集中體現。
一方面,要劃底線、設上限。加強地方招商引資規范化研究,可參照項目投資額度,設定各項招引政策支持的“綜合最高比例”,防止“超常規優惠”。同時強化督查,嚴格限制地方“抽屜協議”“隱形補貼”。
另一方面,要區分存量搬遷與增量投資,減少無效投入。在優化考核導向的基礎上,鼓勵專業團隊和專家隊伍建設,重視對企業的盡職調查和技術論證,既避免因政績沖動造成盲目招引、無效投入,又適度區分存量企業和增量投資,在正常的產業轉移之外,盡可能消除企業“換個地方拿補貼”的空間。
此外,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讓營商環境成為招商引資主引擎。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資源要素才能更高效率地流動,產業建設方能協同規劃,避免過度同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