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求穩。雖然這兩年各地都有這樣的趨勢,但西安這樣的社會風氣尤為濃厚。在當下充滿不可測風險的時代,能安安穩穩、定定心心過日子,難道還不夠幸福?
本來,西安事業單位、科教文衛、軍工科研等“泛體制內”的人比例就偏高,規模以上的工業相當大比例都是“國字頭”的,與這種“求穩”的心態真可謂“雙向奔赴”。然而,西安目前最大的困境,恰恰就是公務員、高校、軍工企業太多,招商引資又太難,除非給國企打工,民企度日維艱,體制外的機會太少。不少年輕人都罵瘋了,聽說有偏激的甚至把網上罵西安的挨個點了贊,“天下苦秦久矣”。有一位老西安人說,他的大量同學1990年代都去了外地,留在西安的能有三分之一,絕大多數都在體制內。可想而知,這些單位追求的不是經濟增長的“效益”,而是“穩定”。
對普通人來說,“好機會”在哪里,那幾乎是一目了然的:首選當然是國企、研究所,但且不說能不能進,連相關信息都很難獲取。像陜國投、延長石油這兩家500強企業很難進,沒有門路的話,都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在招聘。至于科研單位,門檻非常高,有的甚至只認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安電子科大這三所高校的文憑。也有人說“感覺這兩年西安的工作機會在逐漸變多,比如曲江搞文旅”,旁邊立刻就有人反駁:“你知道曲江文旅有多難進嗎?”
現實是,大型企業和尖端科研機構只能吸納一部分勞動力,那些好機會,對大多數人來說只在可望不可即的云端。尷尬之處就在于:西安的很多產業都是國家安排的,缺乏真正有活力的民間經濟產業,除了新能源車之外,新興產業也少,其結果是既不能拉動多少,也難創造足夠多的就業,而“泛體制內”的人比例越高,可想裙帶關系就越常見,當地的價值觀也會越趨向保守化。
最近三年下來,很多小店都倒閉了,但大城市的生態有生有死,新出現的企業倒也很多,但問題是,西安人也缺乏闖勁。社會氛圍總體上重人情、關系,本地年輕人不喜歡出陜,連找對象都不太喜歡找外地的,靠家里關系找工作的更是普遍,“有后門為什么不走?”
這就造成了一種“小富即安”、滿足于現狀的心態,只要小日子過得還不錯,不太愿意主動去改。說到這一點,一位在外省讀書回來的西安年輕人有點恨鐵不成鋼:“西安人做事沒有前瞻性,只要現在還行,就不太提前思考未來怎么辦。我能住,行啦,沒有更多的追求,能輕松點賺十萬,就不愿多花力氣去賺一百萬。現在日子挺好的,為什么要折騰?”
一位在西安讀了大學、去江浙滬工作了6年后回來的女孩子說,這邊好的工作機會不多,“建筑行業比較慘,大齡未婚女性找工作就更難,我都想過實在不行去擺攤了”。和上海不同,西安擺地攤的非常多,她也喜歡煙火氣,“但也看到有這么多人都沒有好好就業,底層人的割裂感比較強”。西安的冬天霧霾嚴重,她那會剛回來,就覺得很壓抑,“看不到一絲希望的感覺,可能那時也因為自己裸辭在家,不像上海天氣好”。
她也想過去創業,但風險不小,西安人本身也求穩,“我們大學班上33人,出去看機會的就3人”。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愈發讓人向往體制內的穩定,“我家里大多都是公務員,就我是另類,我以前在上海月薪過萬,在我爺爺眼里都不如我弟弟在測繪局月薪一千五有前途。”
另一位在上海讀完大學的渭南人也證實:“我在南方六七年,也在大公司混過,但回來發現還是沒那么容易找到工作機會,尤其我是二本。有時對公司滿意,但對工資不滿意,最后發現我好像也只能設法考公務員了。” 很多本地企業沒有五險一金,甚至連五險都沒有,工作都是大小周單休,周六也沒有加班費。
這是西安就業市場的另一面:在那些“安穩”的工作機會之外,很多風險只能個人自己承受,且往往很少個人成長的機會。一位甘肅平涼的女孩子說,她大學畢業到西安兩三年了,但現在又想離開,“因為我是做互聯網運營的,運營很吃經驗,1-2年和3-5年的差別很大,但我在西安感覺沒進步,提升并不多,同期畢業去上海、深圳的,獲得的發展提升更高和西安比已經不是一個水準,超越我一大截了。”
當然,西安這些年也有亮點,特別是文旅。根據攜程發布的《2023年暑期出游市場報告》,今年目的地為西安的暑期訂單量同比增長164%,西安在暑期國內熱門旅游目的地中排名第六,僅次于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杭州;全國最繁忙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更是高居第三。有些人甚至都開玩笑說:“西安也不要搞工業了,萬一有啥污染還不容易散出去,就搞搞文化旅游業好了。”
雖然西安近年來相當“網紅”,但一位在文創這塊做了多年的從業者坦率地說:“西安不是文創做得好,而是資源稟賦太強了,吃老本吃得好,老本夠多,現在還只是把唐做起來,周秦漢都還沒好好挖掘,市場又好;像洛陽夜游還不錯,吃就不行,不如西安。國內很多游客也沒太高要求,就是吃好玩好,拍個九宮格,這在西安很容易達成,哪怕是平平無奇的創意,你照抄好了,賣賣冰箱貼都能不錯。在這做點小生意不難,積攢的經驗總能找到縫隙,西安也總有一波波的浪,文旅做個三四年沒問題。”
確實,西安硬科技強、工商業弱,文旅倒是老祖宗賞飯吃,隨便做做都能很不錯,文創可以說是西安近年來創意經濟最典型的縮影。當然,僅靠旅游不足以帶動一個城市,即便是塑造了行業神話的曲江模式,當然也并不只是吃喝玩樂、賣點門票,而是結合了地產開發、創意、體驗經濟的一個綜合模式。
了解內情的一位朋友說:“曲江塑造了神話,那邊都不像西安了,但成功也并不總能復制。前些年曲江文旅投資了1000億,光法門寺、樓觀臺、大明宮聽說就各投資200億,但都打造得都很差。他們以為這個模式可以簡單復制,但接手了各地一些景點后,除了想結合地產開發,其實就是要文物補貼、門票加價,整體運營能力并沒有提升。長遠來看,這是有問題的。”
西安經濟結構
有什么問題?
西安出現當下的局面,不是偶然的。現代城市是一部經濟引擎,其運轉有賴于經濟活動提供的燃料,由此才能不斷向前發展,然而,在以往的很長時間里,這并不是西安主要的城市功能——這座西北重鎮的城市地位和戰略重要性,原本就不是以“經濟”這單一維度來衡量的。
西安的經濟布局始于建國初期,從一開始就有著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在“一五”計劃的156個項目中,竟有17個(加上周邊縣則多達24個)落地西安,是全國最集中的地區,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24個中的17個)都與軍工相關。西安是中國航天液體動力之鄉,聚集了國內航天1/3強、兵器工業1/3強、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和生產力量。西安航空產業集群是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到2025年總產值有望突破2800億。
對一個人口千萬的超大城市而言,西安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制造業不強,工業占比是24座萬億GDP城市中除北京之外最低的,原先的三線企業已逐漸凋零,前些年靠的是房地產+軍工,現在則是比亞迪+軍工。
前些年西安一度樓市火爆,但現在房地產市場波動特別大,去年下半年起很多工地都停了,現在房子很難賣,雖然長安區等地慢慢在回暖,但總體還是不樂觀。一位在建筑系畢業后在西安做裝修、造價員的年輕人回憶,“三年好像也沒學到啥”,至于這兩年“工人欠薪鎖辦公室的門,都已經常態了”,之所以心底里毫無波瀾,是因為“也就只能這樣了”。
樓市短期內難以提振,那新能源車就成了新的救命稻草。比亞迪2003年收購秦川汽車后入駐西安,拿到了牌照,結果讓西安無意中搭上了這一機會,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1.55萬輛(其中99.50萬輛來自比亞迪),占全國14%強的份額,一舉超越上海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在西安能穩定發展的大中企業很少,比亞迪簡直是唯一亮眼的支柱,因而有個笑談說:“今年二季度西安GDP的增速不高,因為比亞迪的銷量不行。”為此,西安給出了實打實的全力支持(現市委書記方紅衛也是陜汽出身):買比亞迪新能源車,綠牌三項減免9千、市政停車位2小時免費,更重要的是電車不限號。
◎西安市比亞迪汽車草堂工廠
西安缺乏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不僅是因為內陸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原本就晚,也因為運輸成本高,很多產業就很尷尬:輕工、快消品這些,本來就那么點薄利,遠途運輸就無錢可賺了,出口海外更是難,所以除非毛利很高,才有可能,然而毛利高的品類勢必對品質、技術的要求更高。這也是為什么西安的電子信息產業還比較強(2020年產業規模2732億元,居中西部第一),除了相關高校科研的底子,也因為產品體積小、利潤高,不那么受空間、運輸條件制約。
自1991年設立以來,西安高新區也是全市發展最快的片區,GDP已從1991年的0.65億元飆升至3104億元,占到全市近30%,累計注冊市場主體18萬戶。作為科研重鎮,西安也得到了國家的鼎力支持:2022年12月,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這是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之后的第四個“雙中心”城市,力壓成都、重慶、武漢等重要競爭對手。地方上就更不用說了,去年西安市政府通過《西安市產業倍增工作方案(2022-2026)》,強調到2026年末,6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汽車、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醫藥)均實現產值翻番。
西安的硬科技的實力確實強,華為西安研究所規模相當大,IBM、SAP、三星、匯豐銀行的軟件開發部都會在西安設立分部,但研發往往不在這里,西安因而被稱為“外包之都”。在電子競技這塊,西安從很早起就開始承辦各種比賽,是國內電競圈幾個核心地標之一。這些看起來都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然而在現實中,這對普通人意味著什么?
一位在大廠當程序員的朋友告訴我:“這些年確實會有一些一線大廠在西安設置分部,因為大學生多、人力便宜,降本增效嘛。”本地白領月收入也就七千,大學畢業新生月薪低至三千,有位在西安多年的河北人吃驚地發現,“我老家保定的工資甚至都比西安高”。人力成本之所以低,是因為人才在市場上缺乏選擇,只有銷售崗還招人較多,一位工作十多年的技術人才感嘆,在這里“機會不太多,工資也不見漲,但工作量卻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
更重要的是,西安的經濟結構對那些“高大上”的企業有利,市場化程度也不高,其結果是無數人“內卷”競爭少數“好機會”,而剩下就不盡如人意了。一位親歷這座城市過往數十年發展的老西安人斷言:“西安這兩年相對看好,是憑借地緣優勢和人才吸附力,它的未來本質上還是看國家大勢,跟著走,我們民間生意就很難說了。”
確實,西安沒有什么“老錢”(old money),缺乏因創業、生意帶來的民間資本,也沒發現什么很大的民企——還能拿出來一說的,大概也就做光伏的隆基,西安金花制藥倒是輝煌過,“但現在都成什么樣了”。一位南方商人說,來這里投資的臺企不多,“臺商喜歡成都,就因為政府干預小啊;西安這里,一拆遷就是一大片,不管你原先什么樣、什么商業屬性,拆了可以放三年不動,兩三公里長,全是鐵皮。不服不行啊。”
這是西安在多年高歌猛進之下的隱憂:如果沒有一個活躍的創新經濟,那么且不說經濟增長本身了,又怎么留住每年涌入的那么多“新西安人”?
激發內生的活力
如果只看老城的街道,你會覺得西安非常繁榮,滿大街都是游客,經常給人一種“本地消費都是由外地人帶動”的錯覺。確實,西安歷來較為樸實,就算富二代也不愛買奢侈品(除非是陜北土豪),不像成都人那么能掙會花,當然,本地市場的消費力也不時會爆發一下,8月初TFBOYS西安演唱會的盛況就讓人震了一下,當時胡錫進都發文點評說:“消費的沉悶竟在西安被打破!”
不過總的來說,西安的經濟結構里,商業元素是被抑制的,商業組織也不健全,“權力”要比“金錢”重要得多。突出的表現就是城市規劃經常不太考慮商業布局,北郊的很多樓盤,蓋的容積率很高,但竟然沒規劃一個菜市場,結果是住著高檔小區,就只能靠早市的地攤買平價菜。在老城,雖然看上去街市繁榮,本地消費其實也多是靠地攤夜市,無非小本經營。這兩年有些店倒是有了點網紅經濟,但結果則是品牌的穩定性很差,排隊三個月,之后就不行了,“一家店面,一年兩換”都不鮮見。
雖然這些事各地也多少都有一點,但種種因素累加起來,西安的消費確實沒有被好好激發出來。2023年上半年,全國24座萬億GDP城市中,西安的人均零售總額僅為1.81萬元,位列倒數第一。這個數字只有上海的一半、成都的78%,而西安人均GDP則相當于成都的87%,也就是說,西安人按說不是沒錢,只是花得少;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消費對西安城市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如成都重要。
西安的工業不強,卻天然是西北樞紐,資源稟賦極好,按說物流、批發、文旅、餐飲等第三產業都很有得做,在此基礎上催生出創新經濟也不是沒可能,還能吸納大量勞動力,然而且不說這些年市政府的布局主要看來還是在那些“戰略”級別的支柱產業上,民間看上去的熱鬧好像也沒掙到大錢,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西安的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國內罕有其匹,然而西安的旅游市場也是出了名的混亂,加上缺乏好的策劃、體驗,真正做到高端的不多。西安人一向以“生、冷、憎、倔”著稱,當地朋友就自嘲說:“作為西安人,什么樣的服務態度我沒見過?”當然,西安也有服務好的,高檔酒店能把你當皇帝一樣伺候,但那種“服務”更像是“服侍”,不完全是出于專業精神,也因此很容易出現服務態度和質量的兩極分化。
餐飲業也是如此。西安是“碳水天堂”,以面食為主,本地沒啥炒菜,一位娶了西安女孩子的南通人說,逢年過節,“我們那兒年夜飯一桌十幾個菜很平常,但在我岳父母家,那就是吃水餃。”所謂“陜菜”就是官府菜,甚至連“陜菜”這個概念都是近些年才造出來的,對各地菜系都純包容。其結果是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西安能做得高端一點的餐廳如藍湘子、獨一家是湘菜,泰熙家是泰國菜,但其實這都是本地人開的。去年底放開之后,高端餐飲更不好做,蒼蠅館子生意還更好了,平民小吃最常見的就是“一碗面,一瓶啤酒”。如果你既不想要高檔的官府菜,也不想只是這么簡單一餐,那對不起,中間的選擇恐怕不多。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西安的餐館缺乏配套服務,更不做增值服務,甚至普遍不提供餐巾紙,不大會去琢磨如何提升品質,做好長期效益。有位西安土著對此也相當不滿:“陜西人懶,不動腦子,只做小門面,稍微有點傳承的店,二代、三代接力以后口感就很差,做出品牌以后那個味道還不如小門面好吃,魏家涼皮我現在都吃不下。西安飯莊以前出名,本地人是越來越不會去吃,十年前的口感跟今天差距不是一點。現在的人,嘴誰不刁?不改進怎么行?”
道理都明白,但現實是:西安社會普遍的心態不太看未來的可能性,而偏向守成,不會或不愿變化。在組織內部,負責人往往首先想的是如何守住自己這一塊資源,“你不要碰我的,我也不碰你的”,既沒有1+1>2的合作雙贏思維,自己也不太愿意主動有所改變,“我就是這樣,你愿意呆就呆,不愿意就哪兒涼快哪兒去”,這有利于維持現狀,卻不利于發展。
西安一家公立醫院的醫生告訴我,里面“一潭死水,20多年沒變化,醫院的發展,全看領導是什么樣;媳婦是私立醫院,發展得很好,很多是不能想象的”。有一年他在旅行中參觀一個紀念館,差了點時間,就吃了閉門羹,只能遺憾;但后來一家民間博物館,就讓他進去了。所以說,靈活、變化,其實和市場體制有關,需要引入競爭機制,激發主動性,活力才能隨之而來。
這并不只是一個“態度”問題,而深植于當地的文化價值理念。相比于東南沿海城市人際淡薄,很多人都說,西安這邊比較淳樸、簡單,但換一面來看,這也意味著西安的城市雖然現代化了,但“人的現代化”還沒有跟上,很多人的思路還一下子轉不過來,行為模式稍顯僵化而不夠靈活,不太去多想、多看看還有沒有其它更好的可能、更好的選擇。
好消息是,西安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潛力遠未真正釋放,但就必須考慮如何打破安穩、反思現狀,不止是扶持少數支柱產業,而更需要以積極的舉措去扶持民間的創新,激發內在的活力。只有不滿足于現狀,才有改變,而有改變,才能讓人看到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