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創業的兄弟們,剩下的不多了
2022年,應該是地產行業困難時光的開始,我身邊好多地產人主動或被動的離開了崗位。
然后發現很難找到下一份工作。
那年微信圈里創業的消息很多,由于老丹一直在商業第一線,有不少朋友都邀請我去看看,出出主意。
當時正處在上海的一個特殊時期,我封在家中不能出門,所以只能在線上給大家潑冷水。
對的,就是潑冷水,而不是鼓勵。
大部分想創業的朋友選擇了火鍋店、奶茶甜品,咖啡廳、特色小餐飲這些業態,都屬于看著賽道還行,門檻不算太高,投資金額不是很大,商業模式看著也不復雜的類型。 我沒有實地去看,只能隔靴搔癢的說了些要了解市場,控制成本,另外前期一定要投入更多精力等此類老生常談。 2022年解封后比較忙,直到2023年初才抽出些時間,聯系這些朋友,說去看看大家伙做的怎么樣了。 結果得到的反饋大多是是:不用來了兄弟,我們關門了! 最近有消息的一個朋友,開了家面館,堅持到上個月,也不干了。 我問他為什么? 他說累死累活,掙不了幾個錢! 按照道理說,這些朋友創業的條件都非常好。 首先,都是工作多年,從一線干到高位的,社會經驗很豐富。做事情也比較踏實,不是那種眼高手低的類型。所以選擇方向時都比較務實,沒有上來就奔著一鳴驚人,或者投巨資追什么風口。 其次,對于商業市場都不算陌生,很多都是商業地產關聯行業出身,例如在選址時,都是充分考慮了區域的客戶特征,人流與租金的關聯等,而不是覺得哪里租金便宜就往哪里去,就這一點已經比90%的新手強了。 最后,他們手里都還有點積累,不是一把梭哈那種,所以心態都不錯,養商期也都熬的住。 可以說創業最大的幾個坑,他們都沒去踩,但還是大部分落了個折戟沉沙。 2 市場形勢不是決定因素,但一定是重要因素 這中間有很多原因,首當其沖的是大的市場形勢。 消費越來越趨于理性與保守,很多以往排隊的餐廳,現在隨到隨吃還送套餐。特別是定位中端的一些時尚餐廳,客戶的下滑肉眼可見。 在這種形勢下創業,試錯的機會很小。以前消費市場極其蓬勃的時候,哪怕你前期做的稍微差點,保持一個微虧甚至盈虧平衡還是可以的,這樣你會有時間慢慢的調整與提升。 但現在不行是真不行,我家樓下的一個面館,口味過的去,價格也算適中,雖然特色不明顯,但還算中規中矩,按照往年的經驗,不說生意興隆,維持個基本運營應該沒問題,但除了開業第一周熱鬧了幾天,后面就是門可羅雀,三個月就退租了。 有句雞湯叫做:“任何市場形勢下都有人能賺錢!” 于是很多人就拿這個作為說服自己的理由。 這句話沒錯,但大部分人,都做不了“都有人”。 所有的創業者,一定記住這句話: 當你進入一個陌生的行業時,首先該去關注的是賠錢的案例,而不是賺錢的案例! 不要覺得自己能力強就一定能逆轉形勢,風險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 3 隔行如隔山,山就在那里 不是形勢不好,就一定不能創業,但一定要更加謹慎與小心。 無論在哪個行業,“隔行如隔山”這句話都是適用的。 現在一說商業,經常聽到的就是“顛覆與創新”。 甚至有人說“越是外行越能創造奇跡"。 這種說法害了很多創業者,因為會讓不少人在進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行業時,天真的認為創意比專業重要。 事實上,無論你做什么,商業的本質都是相似的。 創業者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我覺得這個東西做出來,大家一定喜歡!” 這是很致命的一個錯覺。 大部分個人喜好,都不能成為商業模式。 我的朋友老崔,屬于有錢有閑的那類,他很喜歡喝茶,后來喜歡上圍著爐子喝茶聊天。 對,就是去年非常火的“圍爐煮茶"。 去年上半年,他忽然給我說,想開一家專做圍爐煮茶的茶舍,還在市中心找了家商鋪。 我說你錢要用不完,這么多兄弟都可以幫你花,但別干這個,因為這個業態有一些問題。 首先投入不小,為了氣氛營造,圍爐煮茶的空間利用率不能太高,同時又要考慮到消防通風等多種問題,所以前期的成本投入不能太低。 另外,看著客單價不低,但是消費時間長,翻臺率低。 空間利用率低和翻臺率低,就意味著坪效受限,決定了這個形式的盈利能力有一定限制。 最重要的是消費人群也沒有想象中大,老崔喜歡,是因為他人到中年,有錢有閑。但圍爐煮茶主打的還是年輕客群。就現在的情況,年輕人有錢有閑的能有多少? 不要說還有一個季節問題,冬天還好,春秋一般,夏季可能無人問津。 圍爐煮茶作為一個商業模式,其實是有市場需求的,但如果作為一個獨立業態去運營,風險就非常大。 他聽了覺得有點道理,于是就斷了這個念頭。 一年過去,現在搜大眾點評,圍爐煮茶還有不少,但都是作為露營營地或者傳統茶館的附屬項目。 以前小紅書搜"圍爐煮茶",都是"青年消費的新寵",現在一搜,都是"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從小甜甜到牛夫人,連一年時間都沒到。 關于這個,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有興趣可以看下。-----現在忽悠圍爐煮茶的,和當年忽悠民宿的,大概是同一批人! 所以創業一定要考慮市場的真實需求,不能想當然。 互聯網有個詞匯叫底層邏輯,這個也適用于商業,底層邏輯不對,在上面堆砌再多的概念,就算紅火兩天,但最終消費者不會買賬。 4 成本為王 創業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怎樣在運營中進行成本控制。 不少人開店還有一個很大的錯覺:只要我東西好,貴點沒關系! 這句話是個天坑,很多人一頭扎進去,再沒爬出來。 特別是現在這種市場形勢。 以前消費旺盛的時候,價格雖然重要,但只要產品好服務好,價格高一點,還是能有一定的市場接受度的。 即所謂"做不到大富大貴,也能混個小富即安"。 但這兩年,除了奢侈品依然能夠維持在高位,在常規商業市場,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有時候10%的差價,就足以決定生死。 現在市場上有個說法: 商業要想成功,一定要能用更優惠的價格,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這個觀點絕對正確! 但是做起來就沒那么容易了。更好的服務與產品,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需要更高的成本。而成本和售價,本身是一對矛盾的存在。 物美還想價廉,成本控制是核心中的核心。 可怎么控制成本,不同行業的區別是很大的,能控制好一個購物中心的建設成本,和能控制好一家面館的采購成本,原理相同,但實際操作上差異大的驚人。 一個航空母艦的指揮官,不一定能駕駛好一艘小帆船。 特別是新手最容易看到顯性成本,而忽略了隱性成本。 老丹有個哥們喜歡吃小龍蝦,不僅會吃還會做,所有有天閑聊,突發奇想,說咱們開個小龍蝦店吧。 你看一斤小龍蝦批發,小號的十塊錢,大點的十五六,一斤小龍蝦做好可以買三四十一斤,妥妥的100%的毛利。 我們看著他嘆口氣,說兄弟你可能想的簡單了,毛利是挺高,配菜呢?調料呢?房租呢?人工呢?水電呢?還有損耗呢?你七七八八算下來,利潤可能遠遠沒你想象的那么可觀。 這還是在各方面成本都控制的不錯的情況下,要是對于很多內部的管理不嚴,采購和運營費用隨便高個百分之一二十,賺錢不用想,賠錢倒是大概率的。 另外這個還有季節的因素,你租個店面,也就做半年生意,剩下半年你還要想辦法做點別的。 不是這個生意不能做,但首先要產品過硬,第二要親歷親為的管理,不僅辛苦,而且繁瑣,但這是必經之路。 最關鍵的是控制成本這件事,全是細節性的問題。習慣了管理以億元為單位的地產人,讓他算蔥姜蒜哪里買更便宜點,干辣椒一斤能省幾毛錢,可能是個很有挑戰性的工作。 這不是能力問題,而是習慣問題。 就像讓一個干了一輩子鐵匠的人去繡花,力氣再大,使不上也沒用。 5 學習能力的衰退 制約創業者的,還有一項是學習能力。 坦白的說,地產行業前些年太火了,火到只要大方向別跑錯,基本都可以有個不錯的結果。 所以很多地產人的知識更新的動力并不是很足,但商業這幾年發展的非常快,很多傳統的模式都已經不再適用了。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包裝與推廣。 自媒體的應用,極大的改變了商業的傳播生態。 但是做好自媒體,不是開個訂閱號或者發兩個視頻就可以的。首先要了解你的受眾,也就是潛在客群的喜好;其次,要使用他們最能夠接受的形式與語言;最后,選擇合適的平臺進行投放。 而且投放的時間與頻次,能不能觸達真正的客戶,都需要不斷的跟進分析。 這對于習慣于推廣外包的地產行業,是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 而且就算你把自媒體外包,也要明白自己有沒有被忽悠吧? 這些知識,都是以前的商業模式中沒有的。 人到中年,家庭孩子老人都扛在身上,壓力大,事情多,腦力精力也不如從前,對很多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比起年輕時候肯定有很大差距。 這不全是懈不懈怠的問題,而是自然規律。 這時你進入到一個過去經驗完全沒用的行業,需要重新學習的東西又是千頭萬緒,其中的各種困難可想而知。 這幾年接觸了大量的創業者,發現很多做的還不錯都是90后或者95后,除了他們更能接受新興事物外,強大的學習能力也是一個原因。 6 幸存者偏差 經常聽見有人說,我家鄰居的表舅的小姨子,以前就沒干過咖啡館,現在在哪哪兒開了一家挺賺錢的。 可能沒人告訴他,他鄰居的表舅的小姨子,在開這家咖啡館前,至少在三家不同的咖啡店打過工。 也沒人給他說,另外僅僅為了咖啡豆的采購,她就花了三個月跑遍了全國的產地。 他不知道的可能還有,她租的商鋪他鄰居的表舅開發的,所以租金本身就低。 最可怕的是沒人告訴他:同期開咖啡館的,95%都已經倒閉了。 創業者的世界如一片大海,你能看見水面上成功者的狂歡,但看不到水下有多少尸骸。 人生的幾大錯覺中。“我干我也行”!絕對排名前列,比“她喜歡我”還要靠前。 別人做的好,和你能做好之間的距離,有時比馬里亞納海溝都深。 7 創業維艱,心態為天 創業艱難,特別是在今天。 但并不是絕對不能創業了。 不過在創業前,一定要做好幾個準備。 首先,真正的去了解一個行業。 這個了解一定是深入細致的,而不是只看表面。盡量和正在做且靠譜的經營者深入的交流。 抖音和小紅書看一百篇文章,可能都不如去找家同類商家去干半個月零工。 其次,選擇項目,一定看他的前景以及自己的資源,而不是找逼格高的。 消費有檔次與氛圍的差異,做生意沒有高下之分,從創業的角度,咖啡館和賣臭豆腐沒有區別。 第三,前期一定要精打細算,事必躬親。除非你能找到非常專業,又絕對信任的合伙人,否則任何放任自流都無異于自殺。 第四,一定要給自己留出后路。投資的金額不要太大,不能隨便就恨不得傾家蕩產也要干個大的,破釜沉舟的精神,不一定適合創業,再說你也不是項羽。 何況項羽最后也沒逃掉垓下之圍。 更重要的是敢于止損,除非你有很堅定的信念這件事一定可以成功,否則不要有“說不定再堅持堅持就好了”的想法。 有時后放下比堅持重要。 最后,就是要有心理準備,創業是件很艱難的事情,風花雪月是夢想,辛苦勞累才是正常。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創業是坐在柜臺里,微笑著看著客來客往,不用再996,也不用看老板臉色,就能把錢賺到。 而實際上可能是每天凌晨就起來,除了采購,還要盯著后廚,看著收款,招呼客人,忙了一天,到了晚上一算賬,發現今天又虧了。 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差距的,關鍵看能不能接受。 8 涅槃過后,方為重生 前面說的那些朋友,現在分為了三種情況。 第一種,躺平了,反正不說財務完全自由,但老底兒還是有一些的,與其辛苦賠錢,干脆回家享天倫之樂。 第二種,暫時休息一下,通過不同途徑學習知識,積累經驗,等形勢好點再看機會。 第三種,繼續創業,但選擇方向更謹慎,態度也更加認真。 這三種方式,我覺得都是一種精神上的頓悟。 知道事不可為,選擇安穩,是一種心靈上的放下。 潛居抱道,以待其時,是一種行動上的智慧。 不折不撓,涅槃重生,是一種理想上的升華。 其實選擇什么,都沒對錯。 人生的道路,本就沒有定式。 這兩年經常有人說:勸人創業,如謀財害命。 但這個世界上,本就沒有毫無風險的事業。 創業維艱,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終點,選擇躺平不是錯誤,但也不要去嘲笑敢于邁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