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關于確定22家旅游度假區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公告》,確定北京市密云古北水鎮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區、山西省晉城太行錫崖溝旅游度假區、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旅游度假區等22家旅游度假區為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這是自《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GB/T 26358-2022)新版標準(以下簡稱“新版標準”)正式實施后評定的首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新版標準引導下,新入選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在分布區域、面積尺度、住宿類型、產品業態、文旅融合等方面均相比以往有所不同。
一、兼容區域差異,完善全國度假空間格局
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覆蓋全國22個省級行政區,北京、內蒙古、遼寧、山西、寧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出現了首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國度假空間格局進一步均衡。在西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五家渠青格達湖旅游度假區依托湖泊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奔赴“詩與遠方”。在北端,內蒙古自治區的阿爾山旅游度假區注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以獨特的溫泉產品吸引了大批游客。在新版標準的引導下,各地充分結合自身特色,或依托市場區位優勢,或依托資源環境優勢,或依托創意創新優勢,充分挖掘度假發展潛力,走出了差異化的度假產業發展路徑。
二、面積門檻降低,引導度假區高質量集聚發展
新版標準降低了省級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面積門檻,引導旅游度假區集聚化、品質化發展。最新評定的22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平均面積約23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度假區的面積集中在5至25平方公里之間,與以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動輒幾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相比,尺度更加宜人、設施更加集約、產品更加集聚。例如,山東省德州的齊河黃河國際生態城旅游度假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通過精細的規劃和高質量的開發,打造了緊湊而豐富的度假產品集群。北京市密云古北水鎮國際休閑旅游度假區圍繞長城腳下空間,通過精心保護和集約開發,建設了尺度宜人、環境精致的度假小鎮。
三、住宿內涵拓展,鄉村型度假區嶄露頭角
新版標準拓展了高質量住宿設施的認定范圍,除傳統的高端品牌酒店外,還鼓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住宿設施,順應了近年來度假住宿設施類型多樣化、品牌特色化、民宿精品化等市場趨勢,為鄉村型旅游度假區的入選創造了更包容的條件。如安徽省黃山黟縣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以當地獨特的徽派建筑風格和田園風光為基礎,打造了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和主題酒店,因地制宜地提供了充滿地方文化韻味的住宿選擇,滿足了游客對個性化和特色化度假體驗的追求。
四、業態多元整合,促進度假產業綜合發展
新版標準和細則重點倡導度假產品和度假活動的豐富性,對度假產品類型、文化活動數量、戶外活動數量、夜間活動數量,以及度假產品與其他產業融合等,都作出了明確要求。在此引領下,新晉度假區積極整合多元度假業態,延長了游客在當地的停留時間,延伸了旅游度假產業鏈,帶來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江蘇省蘇州吳江東太湖生態旅游度假區以“產城人—文體旅”深度融合為發展路徑,打造藝術展示、數字文旅、生態體驗、帆船悅動等多元的度假業態與體驗。廣東省珠海橫琴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通過主題公園、度假酒店、演藝節目等多種業態的結合,提供了從兒童到成人的全方位、全客群、全天候的度假與娛樂體驗。
五、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內涵構筑精神家園
新版標準大力引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將文旅深度融合落到實處,將文化融入住宿、餐飲、購物等度假體驗的方方面面中。如湖南省長沙銅官窯文化旅游度假區以大唐彩陶文化為主題,游客可以參與陶藝制作、欣賞陶藝表演,品味以陶文化為靈感的美食。浙江省湖州吳興西塞山旅游度假區通過挖掘“詩、茶、禪、隱”等豐富的在地文化,塑造“茶經故里”“韓禪祖庭”等文化名片,構建起“原鄉體驗”“茶禪生活”“野奢棲居”三大文化主題度假產品。
新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新變化,體現了新版標準在豐富旅游度假區內涵、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等方面正在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促進旅游度假區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高品質度假需求。
文章來源:北京江山多嬌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