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1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如何看待2025年新質生產力的布局?為此,筆者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和產業界人士進行深入解讀。
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做好明年經濟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兩次提到了新動能與舊動能的關系,分別是“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和“針對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制約,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新舊動能的界限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動態演變的。傳統上,舊動能主要指的是基于傳統生產要素和增長模式的動能,如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其增長依賴于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新動能則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的動能,如高新技術產業、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低空經濟等,其增長更多依賴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在界定新舊動能時,需要關注產業的技術含量、附加值、能耗水平以及對經濟結構的優化作用等因素。
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119.5,比上年增長19.5%。其中,科技創新成為推動新動能成長壯大的關鍵力量。2023年,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中的創新驅動分類指數同比增長22.3%,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強化。
“新舊動能”這一表述雖然看似是“老詞”,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卻蘊含著新意。朱克力認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新動能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不僅包括了新興產業和技術,還涵蓋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和模式創新。同時,舊動能也在通過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煥發新的活力?!耙虼耍屡f動能’不再是對立的兩個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個方面。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新舊動能的增長潛力,實現動能的平穩接續轉換?!?/span>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談及“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指出了技術的重要性,并從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等方面作出具體部署。
“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投資需求潛力巨大?!?/span>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趙成峰近日在“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上表示,一方面,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生活等綠色轉型領域投資空間廣闊;另一方面,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國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航空航天等新興和未來產業的投資規模有望保持快速增長。
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這要求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服務業室主任洪群聯表示,新質生產力之“新”在于技術突破創新:一方面,應通過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原始創新成果,夯實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面,應以科技成果轉化為重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新產業、新技術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推動技術從“書架”走向“貨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對此,洪群聯表示,應用示范行動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通過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以應用來驗證其可行性和市場潛力,促進迭代升級,有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人工智能+”與未來產業
人工智能具有跳躍式技術演進的發展特點,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其中的“+”,具體就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從研發到場景應用再到產業打造的全鏈條賦能。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這一舉措標志著人工智能已成為國家層面的重點行動。
11月30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初步構建了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此外,截至2024年6月,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3億人。各行各業正在積極擁抱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智能化升級浪潮。
目前,人工智能融合應用不斷拓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24年)》指出,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向縱深發展,呈現“大小模型協同”“兩端快、中間慢”等階段特征。
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拓展,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機工智庫研究員賀疆澔以人工智能+裝備制造舉例說,人工智能+裝備制造業,還是以裝備制造為核心推動建設人工智能驅動的裝備制造企業。其可從三大方向展開:一是生產過程+人工智能,即將人工智能技術與研發設計、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二是產品+人工智能,即開發具備人工智能功能的裝備產品,全面提升裝備產品的附加值;三是集成服務+人工智能,即在生產和產品基礎上,提供平臺化服務與解決方案,最終構建行業的綜合智能化服務生態系統。
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當前傳統產業發展空間受限且競爭日趨激烈,未來產業雖處在產業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但代表著未來科技與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新方向。諸如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的發展已顯示出其未來發展的潛力和重要性。
“近年來,人形機器人在感知理解、大腦決策、運動控制、操作執行等多項技術方面均獲得了一定的突破?!眹业胤焦步ň呱碇悄軝C器人創新中心品牌公關負責人魏嘉星告訴記者,隨著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將形成與新能源汽車類似的龐大產業鏈——涵蓋傳感器、驅動器、芯片、電池等上游零部件供應商,中游的整機廠商、系統集成商,下游的應用服務提供商等,并在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到應用開發等各個環節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增量、新動能。
“低空產業是低空經濟的物質載體,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嶺表示,大力發展低空產業一方面可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發展低空產業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對直接和間接帶動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楊嶺還就發展低空產業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是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避免有效市場環境惡化風險;二是推動低空領域新技術新產品的場景創新與規模應用示范,以“低空+”促進低空產業融入生產生活;三是加強低空裝備運行、試驗驗證和檢驗檢測等技術攻關,提升新技術新產品可靠性與穩定性,提高低空飛行活動安全運行與保障能力;四是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壯大耐心資本,助力低空企業的梯度培育。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內卷式’競爭頗像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即因為不合作,個人理性導致集體非理性,進而使集體利益受損。”朱克力對記者表示,“內卷式競爭”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營主體通過無限制地壓價、模仿等手段爭奪市場份額,導致整體行業效益下降、創新能力受抑的現象。
在朱克力看來,“內卷式”競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容量有限的市場促使一些企業為了生存,通過“價格廝殺”“山寨”模仿先進技術等方式爭取訂單和市場份額。二是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一些企業的產品在性能、品質、售后服務等方面與競爭對手高度雷同,又不能在細分市場上立足,只能通過打價格戰的方式獲得競爭優勢。三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引起產能擴張過快。不少地方為了搶抓“風口”,一味上馬新興產業,結果造成重復建設、產業同構等問題。四是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分割。一些地方人為設置市場壁壘,如不允許外地企業參與當地的招標等。還有一些地方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爭奪投資項目,違規實施稅費、用地等各類優惠,人為制造“政策洼地”,使招商引資陷入盲目無序,干擾了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這樣既會造成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也會加劇產業同構與價格“內卷”。
朱克力總結,在“內卷式”競爭下,企業舉起了低價格大旗。低價格往往意味著低成本、低質量。為了壓低成本,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會想方設法將一部分成本轉移給上下游企業承擔,給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前景蒙上一層陰影。打價格戰的企業由于利潤微薄甚至出現虧損,根本拿不出足夠的資金用于研發和創新?!斑@種競爭模式不僅損害企業長遠利益,也阻礙行業健康發展。而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旨在恢復市場良性競爭秩序,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中國戰略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