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彌勒市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的全面推進,35歲的可邑村村民趙建梅放下鋤頭在可邑小鎮當起了導游。曾經連普通話都說不利索的她,如今說起了帶有濃重方言口音的英語。她告訴記者:“以前村里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到外面,現在變成了觀光路,免費wifi全村覆蓋,姑娘們看見游客穿的新款服裝,就上網購買,快遞直接送到家門口,我們這里的生活和城里沒什么兩樣。”
實現華麗轉身的不只是趙建梅和她所在的村莊。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彌勒市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圍繞我省打造綠色發展“三張牌”部署,著眼“文旅+”模式,讓紅河水鄉、紅河“東風韻”小鎮、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彌勒可邑小鎮既是各種高端要素聚集的平臺,也成為拉動有效投資、產業創新升級的動力源。
項目拉動投資
經濟總量連續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一步邁入高鐵時代,通用機場全面開工,融入滇中“大通道”格局基本形成,旅游業呈井噴式增長……近幾年,彌勒市發展步入快車道,交出了一份可圈可點的成績單。然而,也面臨著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怎樣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區位優勢,如何縮小城鄉之間、山區壩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是坐等觀望,還是迎難而上?彌勒市委、市政府給出了答案:困難不可怕,只要振奮精神,理清思路,辦法總比困難多,最終一定能找出一個轉型升級的新載體,一條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新道路。
2017年4月,省政府發布《關于加快特色小鎮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通過3年時間,全省建成20個全國一流特色小鎮、80個全省一流特色小鎮、25個世居少數民族各建成1個以上特色小鎮。
彌勒市抓住機遇,在省、州統一部署下,建立項目庫,論證儲備一批、申報審核一批、開工建設一批、投產運營一批;紅河水鄉列入全國一流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紅河“東風韻”小鎮、彌勒可邑小鎮、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列入全省一流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其中,紅河“東風韻”小鎮按照全國一流標準打造,在具體創建工作開展中,彌勒市以項目為載體引導各類政策、資金、要素向特色小鎮集聚。4個特色小鎮到2019年計劃投資63.87億元,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投資28.43億元,占計劃投資的44.5%。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模式,4個特色小鎮全部由本地企業打基礎先期開發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吸引和撬動民間資本參與建設。
在市發改局副局長鳳躍鳴看來,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小鎮吸引力初步顯現,喜達屋集團、云南建投等一批有實力有優勢的企業相繼入駐并參與小鎮建設,僅在招商引資方面,就實現了從招商到選商的轉變。
轉型促進升級
面對如火如荼的小鎮建設,更需要冷靜思考:什么樣的小鎮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續發展?
作為特殊的人口和產業聚集的空間綜合區,彌勒市擺脫傳統的路徑依賴,明確提出小鎮建設不是政績工程,要避免功利化趨勢,不搞房地產開發,不盲目攤大餅,努力打造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小鎮。
展開彌勒市旅游地圖,4個小鎮的坐標前面都有鮮紅的“特”字標識。“特就特在產業,一定要有產業的支撐,小鎮才不會成為空鎮,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鳳躍鳴表示。
“自從參與以生態健康度假為主題的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項目建設以來,公司實現了從傳統種苗種植業向生態旅游養生產業拓展的融合發展。”太平湖森林公園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利坤自詡為項目“操盤手”,雖然目前小鎮360余萬元的年收入在集團總營收中只占有很少比重,但他充滿信心,“經過5至7年的發展,公司盈利模式將發生根本轉變,利潤點將落腳到生態康養文旅服務產業。”
在以文化藝術為主線的紅河“東風韻”小鎮,沒用一根鋼筋、一顆螺絲,用紅磚修葺的萬花筒、半朵云、牛哆啰音樂農莊、印章房等建筑風貌給人強力的視覺沖擊、吸引著游人的目光。小鎮導入文化藝術、文化產業、文化體驗要素板塊,以“企業家+藝術家”模式,舉辦藝術沙龍、教育培訓、文化產品推廣等活動,不斷提升文化藝術影響力。
紅河水鄉則以現代體育旅游產業為核心,以8公里長的國際F3賽道作為產業布局起點,配套建設國際汽車運動區、休閑體驗區及五星級度假酒店群,目前,累計完成投資10.37億元,喜來登酒店及源宿酒店進入室內裝修階段,福朋喜來登及臻品之選酒店完成施工圖設計及前期工作。
近年來,可邑小鎮依托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及良好的自然生態,緊扣彝族阿細傳統文化,旅游產品向古村旅游、養生度假、民族文化體驗等多元體系轉變。
彌勒市特色小鎮建設的初步經驗在于,其產業完全按照市場規律發展起來,精準定位、錯位競爭、差異發展,在自發成長中實現產業迭代,而這正是特色小鎮之特色和生命力所在。
建設美好家園
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品質、更美環境追求的前提下,4個特色小鎮建設為新型城鎮化找到切入點。
沿著干凈平整的道路,汽車在花海中穿行,勿忘我、鳶尾、雛菊一路把我們引向綠色深處。“這里是典型的巖溶地區,原來都是荒山坡,村民只能在石頭縫里種點包谷等作物。”畢云鋒是土生土長的老尖山村人,大學畢業后恰逢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啟動建設,他加入云南雅吉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當起了銷售部經理,親眼見證了家鄉的變遷,“從拉土栽樹做起,昔日裸露的紅土取而代之的是生機勃勃的樹林和四季不斷的鮮花。”
綠色生態暈染出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的底色,民族文化則承載著可邑村的靈魂。這個有300多年歷史的彝族阿細村莊,已經成為彌勒市鄉村振興的示范點,村民在家門口當起了導游、保潔員、綠化員、保安。游客來到小鎮可以體驗、觀賞阿細人節慶、祭祀、歌舞、婚俗等傳統文化,當地出產的核桃、蜂蜜也依托電商走出大山,農民人均從旅游業中獲益6000多元。
沿著“一部手機游云南”APP指引,上海姑娘趙婭娟在“東風韻”流連,大風車的異域風情、牛哆啰音樂農莊里回蕩的交響樂、云陶體驗館的泥塑,一切都讓她如癡如醉。她說:“彌勒是我最喜愛的地方,一次次讓我留戀,一次次讓我感動。”
現代元素與歷史記憶、空間布局與文化肌理、硬件設施與自然環境相融合,以人為本、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的特色小鎮,帶動了彌勒產業轉型升級,釋放出創新創業的活力與動力,改變著彌勒市發展格局,豐富著城市內涵。
文章來源:云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