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部分特色小鎮的發展模式和路徑探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更多的特色小鎮面臨生存的考驗。國家發改委規劃司負責人近期指出,特色小鎮發展存在諸多方面的問題,包括概念定位不清晰、盲目發展引起質量不高、同質化無特色、政府主導下市場程度不夠、注重形象工程、盲目舉債加大風險、房企過度參與帶來地產化等。對此,國家發改委發文表示將對國家級特色小鎮進行定期測評并優勝劣汰。
國內市場向來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跟風,一旦一個新的風向標確立,就會有眾多的單位、企業蜂擁而至,大干快上。就拿特色小鎮建設來說,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公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特色小鎮的概念一經提出,立刻就受到全國各地的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一股特色小鎮建設之風也隨之吹遍全國各地。
國家倡導特色小鎮建設,各地積極響應支持,原本是好事,有利于借助特色小鎮建設,打造旅游市場品牌,推動本地經濟發展。據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省級特色小鎮、企業主導建設的特色小鎮等總量已達2000個左右,超出了國家級特色小鎮1000個目標的一倍。而地方特色小鎮總量的爆發,顯然是地方政府、社會資本合力推動所形成的結果。但是,盤點全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情況,似乎并不令人樂觀。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特色小鎮發展存在多個風險,包括小鎮建設的房地產風險、政府過度負債風險、低質量規劃帶來的生態環境風險,以及可持續運營的風險等。
特色小鎮建設的風險正在不斷出現乃至累積,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已經顯而易見。有專家指出,目前不少特色小鎮建設呈現“熱情很高,但辦法不多”的景象,除了房地產化傾向和同質化趨勢比較重之外,一些地方政府把特色小鎮作為了融資平臺,大規模舉債,繼續延續以往的思維和模式建設特色小鎮,使得特色小鎮建設既缺乏鮮明特色,發展后勁也嚴重不足。國家發改委曾有數據測算,一個核心面積一至三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三年投資一般為50億元左右,這對不少財力窘迫的地方來說,無疑是一筆數目不菲的巨額投資。而從投資角度看,投資后一般要維系八到十年的運營才可能實現盈虧平衡乃至盈利,同時,這期間的持續投入也是不小的金額。一些地方的財力能否支撐起這個特色小鎮項目的發展?顯然也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其實,特色小鎮建設并非越多越好,尤其是一些缺乏鮮明特色和基礎條件薄弱的地區,跟風上馬特色小鎮建設,不僅不會帶來地區經濟的發展,甚至還會出現“賠本賺吆喝”的窘況,最終使得特色小鎮演變成了爛尾工程。此外,一些省市臨近的特色小鎮,往往存在著互相攀比、爭資源、爭投資的情況,這也使得特色小鎮建設不宜過多過濫。有專家明確表示,未來一些增加政府債務風險、房地產化傾向嚴重、無鮮明特色產業的特色小鎮或將面臨淘汰。如今,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經過一輪“一哄而上”的熱鬧后,已經顯現出參差不齊、優劣分明的狀況,其中已經存在著不少的風險。因此,筆者以為,對目前全國正在上馬建設的特色小鎮,有必要進行重新評估,對于具有當地特色和發展潛力的特色小鎮,要大力支持,而對于一些無鮮明特色乃至風險過高的特色小鎮,該叫停的要叫停,該止損的要止損。
不然,任由一些不合資質的特色小鎮再繼續盲目干下去,或許今后的財政窟窿會越來越大,包袱也會越來越重,到時候特色小鎮沒有建成,反而拉下一肚子的饑荒,勞民傷財,如此豈不是更加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