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特色產業的選擇、導入與培育,是特色小鎮開發最大的難題和成功推進的關鍵。產業是特色小鎮的魂,小鎮發展的核心不在于開發,而在于產業運營。很多開發商缺乏產業內容與運營能力,如果不轉變制造業的開發模式,只能把小鎮變成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
1、特色小鎮并非特色旅游小鎮。
特色小鎮的概念最早舶來自國外,比如美國的硅谷、格林威治小鎮,英國的劍橋鎮等。這些小鎮之所以能經久不衰,因為具有特定的自然、人文、歷史、經濟因素,使其具有不可復制性。國內的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一個誤區,就是把特色小鎮直接等同于“特色旅游小鎮”。業內人士指出,雖然特色小鎮一般具有旅游的功能,甚至和旅游業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特色小鎮并不等同于“旅游小鎮”。
業內表示,一般情況下,特色小鎮可分為工業生產型產業小鎮、文旅度假型產業小鎮、商品交易型產業小鎮、研發服務型產業小鎮、學院教育小鎮等。跟旅游關系最密切的是文旅特色小鎮,從世界范圍來看,這類小鎮根據周邊的風景資源不同,又分為古鎮村落、溫泉度假小鎮、濱海度假小鎮、濱湖度假小鎮、運動觀光小鎮等許多門類。
2、用特色產業打破小鎮旅游淡旺季“魔咒”。
特色小鎮,不完全是旅游小鎮,但可以加入旅游、休閑、度假功能。比如,有些產業類小鎮,以制造業或新型制造業為主,升級后技術含量較高,未來發展有產業作為依托的。而中國的特色小鎮建設,最關鍵的就是要以產業為依托。另一類是歷史文化小鎮,比如山西的平遙,基本以旅游為主,季節性強,有明顯的淡旺季。這類小鎮的產品鏈適合做得長一些,不能僅靠收門票。這類小鎮和工業小鎮不一樣,規模上要控制,不是越大越好。
特色小鎮,“第一要有產業依托,第二,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無論小鎮主營的是何種產業,一定要有產業依托,不能按照景區來建,游客只買一張門票,來了就走了。小鎮本身最好就是一個“微循環”,有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并圍繞這個產業鏈做出特色來。
3、國內特色小鎮缺乏專業運營管理團隊。
業內表示,“中國旅游資源以山岳型景區為主,南方還有大量的水鄉古鎮。目前旅游小鎮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同質性很高,如不進行良好的差異性定位和策劃,非常容易千鎮一面。”
文旅特色小鎮要構建旅游核心吸引物。對于類似江南一帶的同質化的、扎堆的古鎮村落的項目,除了江南六大名鎮還具備操作價值,其他的古鎮只是簡單修繕或者盲目復制,基本毫無市場前景。在一個區域里,市場只會記住同一品類里NO.1到NO.3的項目,其他排行靠后的項目都難以形成品牌效應,這類項目只能在每年傳統節日里,因游客溢出效應而有些活力,其他時間都會是死水微瀾。
此外,后期的整體項目運營管控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的情況是,當下中國行業內,真正具備專業水準的度假小鎮運營管理團隊相當稀缺。而小鎮作為經營性資產,其運營能力決定了未來資產的價值是印鈔機還是無底洞。
特色產業的七大選擇指標體系
特色產業選擇的七大指標體系可概括為——產業發展基礎、產業關聯度、技術創新性、產業特色性、產業環境影響、市場需求、外部支撐。整體采用專家評分法與客觀數據賦分法,最終通過加權計算,選取得分最高的產業為特色產業。
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除了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還要有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要在 “縱向”、“橫向”產業集聚的發展戰略下,注重從土地空間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能力提升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運營平臺架構,從企業需求出發,匹配高效、便捷的產業服務,健全產業生態系統的發展格局,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