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2014年在杭州云棲小鎮首次被提及算起,特色小鎮在中國的發展已經邁入第五個年頭,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總歸是新生事物,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變形和走樣。
國家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但是,在這輪地方探索中,出現遍地開花,“特色小鎮”不特的現象。有些打著“小鎮”旗號,行“圈地”之實,成為另一個房地產項目的翻版;有些特色小鎮因前期規劃不夠,資金不足,導致爛尾。
面對這些現象,亟需對特色小鎮來一次淘汰整改,“特色小鎮熱”也需要冷靜理性,立規矩明方向。
國家有關部門也意識到這個問題。4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浙江省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召開。此次會議主題為“堅持規范糾偏、典型引路兩手抓,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旨在堅持立規矩和指方向并舉,推動特色小鎮逐步回歸到有序發展、理性發展、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當然,相關部門在特色小鎮的引導上,一直是比較嚴格的,只是地方在探索中,還是會受制于短期利益和投資沖動。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就提出了16條規范管理措施,特別是嚴防政府債務風險、嚴控房地產化傾向、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四條措施,劃定了不可觸碰的四條紅線底線。
2018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再次提出若干規范管理措施。
這一次開展淘汰整改,是一種新嘗試、新辦法,既能糾其偏差、又能迫其進步,是這兩份文件最重要、最有力的舉措。當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正在開展淘汰整改工作,這意味著文件已經切實落地。
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的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共有三個,分別是: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鎮”、96個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50個國家森林小鎮。
按照《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住房城鄉建設部命名的兩批403個“全國特色小鎮”,已被正式更名為全國特色小城鎮;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中淘汰整改了34個。各省份在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市縣區級特色小鎮創建培育名單、政府創建名單外市場主體自行命名特色小鎮中,共淘汰整改了385個“問題小鎮”。
特色小鎮經驗創始于浙江,并走向全國。浙江經驗有一些是普適性的,有一些是個性化的。各地來學習的非常多,但有的學了形,但沒學到神。因為各個地方地理條件不一樣,特色產業不一樣,人口密度不一樣,交通條件不一樣,文化歷史不一樣,如果不結合這些地方特點,想當然地開設一個小鎮,這確實跟搞房地產沒有什么區別。
正如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張蔚文所認為,沒有一個成功的或者有前景的特色小鎮,是從0到1,完全無中生有的,前期必須具備與小鎮定位相符的特色基礎,當然這個特色基礎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每個小鎮都應該在創立前考慮好當地有什么經濟活動的基礎,做好定位,并根據發展變化適時做出經濟活動規律的調整。
在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同小鎮的轉型側重點也不同。比如浙江大唐襪藝小鎮,側重產業鏈環節的轉變,從產業鏈低端轉向產業鏈高端;長春紅旗智能小鎮則是側重思想的轉變,從舊的產業發展觀念轉變為新觀念。
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無論側重點是什么,都應當重視文化和歷史的傳承。小鎮應該建立在空間區域內已有優勢、資源和其它與產業相關的條件的基礎之上,并最終為這個區域的空間、形態或產業等增色而不是減色,是融合而不是割裂。
至于市場運營方面,從浙江省的經驗來看,任何一個做得不錯的小鎮都有出色的小鎮營運能力的管理者。尤其是作為非鎮非區的理念,更應該突破體制機制,先行先試,建立產生具有小鎮運營能力的專業小鎮經理(或者鎮長)的制度規則,讓專業的人來管理專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