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打造的最成功的特色小鎮是“古北水鎮”,這個項目是中青旅借鑒烏鎮模式在密云山區建立的一個旅游設施,因此,并不是真正的特色小鎮,因為,小鎮里面沒有一戶人家,也沒有民間店鋪,所有的建筑和運營都是中青旅的商業活動。如果說,這是一個影視拍攝基地,有點像,但是,也不完全是,這只是一個新建的旅游景點,有點像香河的“天下第一城”和昌平的“微縮北京”項目,但是,“古北水鎮”顯然是大獲成功。而其他類似景區,卻相去甚遠。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鄉村農家樂越來越不景氣了,原因有很多,當然主要的是農家樂越來越失去了農村的特色,到農村走一圈,吃穿住行,都是和城里的樣子差不多,甚至還沒有城里的好,這個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最近,這幾年,人們投資鄉村民宿的人很多,大概模式,就是改造農村的老房子,這個模式來自于慕田峪長城腳下的北溝村,當時有一個老外,包下兩個農家院破房子,和一個瓦場,改造成高標準的民宿,周末接待在城里居住的外國人到鄉下度假,收入頗豐。后來,這個模式,就漸漸流行起來。還有一種投資方式,就是搞建設薰衣草花海,建設大花園,搭建幾個風車、搖籃之類的景觀,成為人們攝影拍婚紗照的地方。
這些嘗試都是可以的,也有些很成功。但是,由于復制性太強,很多項目建立起來后,客戶的認可度不高,成功并不容易。有人就分析說,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規劃的痕跡太強,第一個吃螃蟹的是了解了螃蟹的特性,而后來的人們跟上來了,但是,你面對的可能不是螃蟹了,或者說,人家面對的是河蟹、你這個來的都是湖蟹,甚至是稻田蟹,習性和特點完全不一樣了。你還用人家的辦法,顯然就不能那么順利了。
考察臺灣和日本的農村社區營造經驗,就會發現,他們的農村建設注重在于保留完整的舊有農村體系,在臺灣,有些地方甚至還有日本殖民地時期的設施和建筑,兩蔣時代的東西就更多了。前面說到,我們有些項目是把農田改造成花海,還有的油菜花季節,就把大片的油菜花,當成了純正的旅游項目,僅僅開放幾天,大片的油菜花田就一片蒼夷。臺灣和日本是把正常的農作物生長過程,開發成旅游產品,包括農產品加工場,特別是其包裝的文化創意內容,都可以作為旅游項目向游客展示。讓游客切實了解一個真實的農村,有他的過去,由他的現在,都是真真實實的內容。
我們有些地方的特色小鎮與田園綜合體往往都是一哄而上,聽說某個地方的特色小鎮搞得不錯,就一窩蜂組團去考察,天南地北的人都來了,然后,回到本地,就復制,結果現在全國有多少“烏鎮”?可能都數不勝數,但是,大多數都成了爛尾工程,即使建成了,也沒有什么人氣,產品太過單一,沒有了地方特色,缺少了自己的內容,一味地模仿,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有專家分析說,大凡成功之項目是多種因素造就的,如江浙地區的特色小鎮旅游產業,是在歷史古鎮產業基地上又各具特色地錯位發展起來的,在地域的厚重文化下,造就了人民開放的精神、包容的心態與誠實守信的民風,加上國家政策的繡球從天堂拋下,天造地設般的又上一個新臺階!成功決非偶然!而其他地區生搬硬套,只建房子、挖水道,即使運過來江浙的小商品出售,但是,文化的底蘊沒有,人文的東西不具備。很難道道江浙特色小鎮的效果。
現在,你要往郊外一走,到處都是旅游設施,盲目投資的情況很嚴重,但是,大部分項目都處于撂荒的窘境,很多的項目,日常維護的費用都收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