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其形,“特”其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面積往往只有幾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鎮,卻能實現“螺螄殼里做道場”。經歷前些年的規范糾偏,大浪淘沙后發展得好的特色小鎮,無一不是在“特”字上下足功夫。
近年來,文化旅游類的特色小鎮備受關注,各地也有不少探索。比如,陜西西安大唐西市小鎮將盛唐文化和絲路文化旅游定位為主導產業,依托唐長安西市原址進行再建,發展特色建筑、特色產品、特色演藝和特色餐飲,每年旅游收入達10多億元。又如,重慶榮昌安陶小鎮在發展陶瓷制造產業基礎上完善工業旅游功能,健全安富文化古街居民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安陶博物館、陶藝展示場所和研學旅行基地,每年吸引游客達300多萬人次。
相比其他產業類的特色小鎮,文旅類特色小鎮看似門檻低,但要看到,越是看起來人人皆可為,要想脫穎而出就越要有特色。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消費者的審美口味也越來越挑剔。想讓消費者長久駐足回首,絕非是人造若干“網紅”景點可成,也非一兩年之功可成,而是要充分挖掘當地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積淀,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精心培育。
我國擁有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內涵豐富,特色小鎮可以成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新載體。要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挖掘和總結各地獨有的文化資源,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既為特色小鎮注入更多文化力量,更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