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省發展改革委組織省內外專家對青海省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建設規劃進行評審,現已全部通過。為科學有序推進青海省特色小鎮創建,使特色小鎮成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平臺,加快形成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新型城鎮化格局,通過組織申報、相關部門及專家評審、現場踏勘、實地調研和綜合評選,經省政府同意,青海省將河湟文旅小鎮、化隆縣群科拉面特色小鎮、青海古藏村文旅小鎮列為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在新的發展背景下,要把特色小鎮建設推上新臺階,依然要立足“特色”謀發展。特色小鎮在發展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失敗案例是一種警醒,也是一面鏡子。小鎮何其多,特色小鎮能夠脫穎而出,歸根到底是其獨特性,一些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上,沒有獨到的創意,只是拿別人現成的模板照貓畫虎,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特色小鎮的進一步發展,要聚焦特色、放大特色,發展特色經濟,進行差異化競爭,做到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獨特魅力,提升特色小鎮的核心競爭力。
特色小鎮既不同于旅游區、建制鎮、開發區、工業園區,也不是四者的疊加。特色小鎮的特點是以小鎮產業的小而優,撬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大而強。毫無疑問,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下,特色小鎮建設就是在一個“小場景”中凸顯城鄉居民生活轉型升級的安居樂業大畫面——“產業特色鮮明、服務功能完善、人文信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機制體制靈活、宜居宜業宜游”,第二批省級特色小鎮的藍圖提示我們,需要從不同維度統籌城鄉發展資源,優化鄉村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的空間布局。
特色小鎮要立足“特色”謀發展。大力發展高品質特色農畜產品,打造“生態青海、綠色農牧”區域品牌,讓綠色、有機、高品、安全成為青海農畜產品的代名詞。把企業、創業人員、旅游者、本地居民等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融為一體,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充分發揮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特色,有效傳承傳統文化,全方位打造人文信息濃厚的特色小鎮。獨特的資源稟賦造就了青海的生態價值,建設特色小鎮應不斷拓展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新方式,走出一條生態共治引領發展的全新路徑。依據特色小鎮差異性,分類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模式,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的本質是人的宜居宜業宜游,特色小鎮美在特色、貴在特色、難在特色,唯有久久為功的精耕細作,才能確保特色小鎮建設沿著產業升級、美麗宜居、充滿活力和可持續性的軌道推進。
文章來源:金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