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鄉果巷、河豚小鎮、鋼鍬小鎮、古泉小鎮……特色小鎮的發展方興未艾,鄉村振興的路越走越寬。
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未來鄉村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是城鄉發展規劃的重大戰略性轉變。而鄉村振興的理念恰恰與培育特色鮮明、產業發展、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的目標高度契合。在唐山,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作為新時期推動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全新業態,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臺和關鍵抓手。
花鄉果巷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唐山北部,有這樣一個特色小鎮,可以聞花香、品果美,打卡千畝花海、體驗田園愜意。梨花過后是牡丹,之后還有芍藥、玫瑰、非洲菊……從4月到10月都能賞花、品景,遷西的花鄉果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而很多游客并不知道,這仿佛令人置身畫中的美景不僅僅是旅游景區這么簡單,它有個內涵深遠的名字——田園綜合體。田園美景背后,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正煥發出強大的活力。
曾經的東蓮花院鎮是個典型的山區小鎮,以農業為主,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源于安梨種植。這里出產的安梨酸甜適口、清新爽人,深受大眾喜愛,但傳統的單一種植收益低、農戶承擔的市場風險又大。如何發揮當地的特色優勢,全面提高安梨產業的綜合效益,助推鄉村振興?打造花鄉果巷特色小鎮的規劃應運而生。
作為河北省唯一的國家田園綜合體試點,以“山水田園、花鄉果巷、詩畫鄉居”為規劃定位的花鄉果巷田園綜合體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預計總投資21.5億元,涵蓋西山、徐莊子、西花院、東花院、東城峪等12個行政村。從項目籌劃初期,就確定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經過近5年精心打造,目前已種植安梨5000 畝、油用牡丹4000畝,并把產業鏈條在原有的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基礎上繼續延伸和發展,以油用牡丹和安梨為主導產業,貫通生產、加工、流通、銷售全產業鏈,將“農業+文化+旅游”結合起來,打造國內知名的融鄉村休閑、康養度假、親子研學、農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精品田園度假區。
筆者在建設現場看到,年產 1100 噸安梨系列制品項目的廠房構架已經拔地而起。據介紹,該項目投資1900 萬元,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建設安梨發酵果汁、安梨酒、安梨醋生產線,項目建成后將實現“生產+加工+科技”深度結合。除了安梨制品,花鄉果巷出產的牡丹籽油被譽為“油中貴族”“液體黃金”,牡丹花蕊茶也被養生人士追捧。
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驅動,本地農民一產的一份收入,經過二產加工增值為兩份收入,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3倍收益,綜合起來就是6份收入,產生乘數效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拉長了農民的增收鏈,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西山村黨支部書記董文秘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村的土地大部分流轉給了企業,每名村民年底分紅能拿到一兩萬元,村里勞動力有的在企業打工,有的開了農家樂,百姓的日子是越來越好。村集體也有錢了,為村民交了水電費,入了醫保”。
唐山供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艷介紹,通過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實現了企業、合作組織有效益,集體有股份,群眾有收益,核心區12個村近萬名農民增收8000元以上。項目輻射帶動了周邊村餐飲住宿業繁榮發展,增加了10家精品民宿和20個農家樂,所屬2個村榮獲省級生態文明村。
花鄉果巷不但使農民的錢包鼓起來,同時也讓鄉村美起來,實現了遷西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建設,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發展,遷西的農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觀光農業。這里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確定為油用牡丹示范基地,被中國旅游協會評為全國休閑農業五星級企業,還被省有關部門確定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的核心區、河北省創建類特色小鎮、河北省花卉示范基地、河北美麗田園。
河豚小鎮
喚醒荒涼海濱蓬勃生機
憑海臨風感受寧靜愜意,小巧精致而又別具特色,這是記者在曹妃甸區十里海農場河豚小鎮最直接的感受。親昵河豚,品味至鮮,吃漁家飯,住漁家屋,賞漁家景,享漁家樂……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尋找內心向往的生活。
很多游客來十里海,就是沖著河豚這種神奇的小動物來的。這種可愛的小東西平時難得一見,但在河豚小鎮,不僅可以一睹它的真容,還能近距離接觸,膽大的游客甚至可以把它拿在手里把玩。只要游客感興趣,這里的工作人員會熱情地從水里撈出鮮活的河豚,邊展示邊給大家介紹。不安分的河豚被拿出水,立刻充氣膨脹成一個氣鼓鼓的小刺球,發出“咕咕”的氣囊摩擦聲,像一個不可一世的抗議者,但片刻之后就泄了氣癱軟在地上,憨態可掬。
河豚不僅可愛,還吸引著大批“吃貨”慕名前來。作為一種食材,河豚被盛贊為“天下第一鮮”,長久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不食河豚焉知魚味,食了河豚百鮮無味”的說法,被尊崇為“百味之王”。而其偏偏又身帶劇毒,想品嘗到它的鮮美并不容易。“我們這兒的河豚,既安全又有營養,可以放心吃。”在河豚小鎮,每一條被端上餐桌的河豚,都經過專業師傅精心處理后再加工烹飪,游客能夠放心地一飽口福,品嘗人間至鮮。
目前,曹妃甸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紅鰭東方豚養殖區,也因此有著“中國河豚魚之鄉”的美譽,十里海則是曹妃甸區最大的河豚養殖基地。由于品種純正、水質好,加之實行純天然綠色養殖,這里出產的紅鰭東方豚魚體肥滿、肉質細膩、滋味鮮美,位列河豚之首,有“河豚王”的美稱。
“想都不敢想,我們這兒以前可不是這樣,一年到頭也沒幾個外人來。你看,這兒以前是條土路,路邊都是野草……”在與當地人老曹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由于傳統養殖季節性很強,而這里的居住條件又比較差,因此養殖戶們大多在城里買了房,只有在撒苗和出魚期才會在十里海住上一陣,平日這里人很少,加上周邊占地拆遷越來越多,當地人也等著拆遷而疏于修繕,小鎮一度很荒涼。看著不遠處的游客興致盎然地打卡拍照,老曹感慨地說:“養了一輩子河豚,沒想到我們這兒還能靠河豚搞起旅游。”
“靠河豚這個當地特色搞旅游,把‘河豚’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記者見到了想出這個金點子的人——唐山曹妃甸歡樂漁谷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衛忠。孫衛忠是曹妃甸人,之前一直在外從事旅游產品開發,他告訴記者,是2016年9月國家“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豚和養殖暗紋東方豚加工經營”的政策,讓他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河豚既營養又美味,但是以前我們國內吃不到。現在國家政策允許了,曹妃甸又有這么好的養殖基礎,應該好好挖掘一下,宣傳出去。”
在規劃先行、充分發揮自然稟賦的基礎上,河豚小鎮項目破土動工,在整合原有建筑資源和設施的基礎上裝修改造而成的“十里漁家”河豚主題餐廳、鄉村動物園、兒童拓展中心、漁鄉風情民宿、非遺面塑體驗館等逐一落成。這里先后舉辦了漁文化彩繪大賽、漁文化設計大賽、河豚文創作品展、河豚攝影書畫作品展、國際河豚文化美食節等漁文化活動,傳播河豚文化,展現漁鄉風貌,使十里海河豚小鎮美譽度不斷攀升,客源市場不斷擴大。2018年這里被河北省農業廳評為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19年7月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0年3月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
“河豚小鎮讓很多人知道了曹妃甸不只有大碼頭、大鋼鐵,還是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曹妃甸文旅局宣傳與對外交流合作科科長吳金娜介紹,隨著河豚小鎮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國內旅游人次逐年增加,村民抓住契機,將閑置房屋及水面資源投入旅游經營,以特色水產品養殖、垂釣、餐飲、民宿、蝦油蝦醬農產品銷售及水產品加工為主,目前已帶動200余村民參與其中,人均年收入5萬余元。
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暖風喚醒了這座沉睡多時的小島,這里迅速以“河豚小鎮”揚名京津冀,成為了全國特色鄉村旅游的一張新名片。
鋼鍬小鎮
產品賣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鋼鍬小鎮,初見這個名字,大多數人會頗感奇怪:怎樣一座小鎮會以“鋼鍬”為特色?
灤南宋道口鎮,總人口5.3萬人,鋼鍬產業從業人員就有2.2萬人,年產鋼鍬及五金工具2.8億把,鋼鍬產業帶動了全鎮41.5%的人口就業,人均年產1300萬把鋼鍬及五金工具。這組數字有力地證明了宋道口“中國鋼鍬小鎮”的名號名不虛傳。
其實,宋道口鋼鍬產業歷經了漫長的孕育過程。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該縣4位靠打鐵為業的農民從東北廉價購進了一批廢鋼鍬,憑借簡陋的工具,敲的敲、焊的焊,一把把廢鋼鍬硬是在他們手里變廢為寶,十分暢銷。精明的宋道口農民看到了其中的商機,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其中,到20世紀90年代,鋼鍬生產在宋道口逐漸形成規模,最多時有千余家鋼鍬廠、軋片廠。經過行業的大浪淘沙,一些技術水平高、客戶關系好、規模比較大的企業生存了下來。
2002年,宋道口鎮政府因勢利導,建立了鋼鍬工業園區,從此,鋼鍬產業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目前,灤南鋼鍬產業以宋道口鎮為中心,形成了擁有180多家企業、13家規模以上企業的大型產業集群,年產鋼鍬及五金工具2.8億把,產品涉及鋼鍬及農用五金工具、園林工具、園藝工具14大類1000多個品種,年實現營業收入110億元、利稅5.2億元。有26家企業具有自營出口權,產品出口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近8000萬美元。
冷沖壓、打孔、打鋼印、卷褲、熱處理、前處理、噴涂……這是記者在灤南鋼鍬產業的領軍企業燕南制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燕南公司”)看到的一把把鋼鍬誕生的過程。在燕南公司的展廳里,一把鋼鍬的鍬柄上刻有“APECCHINA2014”字樣,總經理付長義介紹,2014年北京APEC會議召開時,21個經濟體領導人和代表在雁棲湖畔共同揮鍬鏟土種下一片“亞太伙伴林”,“當時各位領導人手中握的就是我們生產的鋼鍬!” 付長義說。從1995年創業之初只有三四種產品、全部內銷的模式,發展到現在1200多種產品、出口達五六十個國家,燕南的發展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灤南鋼鍬的發展之路。
“我們的產品全部出口,有自己的設計團隊,完全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個性化定制,每一件產品都精益求精。”灤南舒適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輝說。走進他們公司的展廳,仿佛走進了一個藝術品的展館,讓人不禁感嘆:如今的鋼鍬,竟有這么多品種,竟擁有如此高的“顏值”。劉輝介紹,在提升品質的同時,公司還將目光聚焦到工業設計上,組建專門的設計團隊,對產品的“顏值”進行靚化提升。“把外形、功能和情感融入鋼鍬設計中,不僅專注于將客戶的抽象概念變為現實,更致力于外觀與功能方面的完美平衡。”目前,舒適公司擁有專利20多項,其中,外觀設計專利12項,在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灤南鋼鍬產業集群內共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河北省著名商標”18個、省名牌產品6項、優質產品4項。2010年以來,唐山市燕南制鍬有限公司、唐山市騰飛五金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被省工信廳認定為“河北省產業集群龍頭企業”。2014年,宋道口鎮被省工信廳認定為“河北省鋼鍬產業名鎮”。2017年,宋道口鎮被省命名為培育類特色小鎮——中國鋼鍬小鎮。歷經40多年的市場磨煉,灤南宋道口走出了一條“小鋼鍬、大戰略,小產品、大市場”的產業發展之路。
古泉小鎮
變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
提起遵化,人們自然而然會將其與皇家文化聯系在一起,這里不僅有國家5A級景區清東陵,還有遠近聞名的溫泉。遵化湯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京東第一泉”的美譽,從唐代開始,這里就是歷代皇家治療疾病、沐浴泳泡之地,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美妙的傳說。如今,曾經的皇家溫泉重現生機,伴隨著特色小鎮——古泉小鎮項目的建設,一個集旅游、療養、文化、人文的美麗湯泉,正依托得天獨厚的山、水、溫泉資源,逐步走到人們面前。
遵化市利用地熱資源和歷史遺跡打造的金融街古泉小鎮,經過一年多的建設,目前已初現雛形。在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結合地域特色、體現滿族和皇家文化的古泉皇家假日酒店已進入裝修收尾階段,市政配套的部分路網已完工通車,位于酒店南側的溫泉水世界已完成主體工程,連接小鎮的長城旅游公路改造和污水處理廠正在加緊施工當中。
2019年開始,北京金融街集團整合湯泉周邊地熱資源和文化遺存,在遵化湯泉滿族鄉打造世界古泉小鎮、皇家溫泉康養度假區、長城國際旅游公園等三個重要節點,并建設“長城山谷”“古泉小鎮”“田園牧歌”三個功能區。圍繞“千年古泉”遺跡附近的“上官湖景區”“古長城”“百年貢栗園”等自身特色文旅資源規劃了30多個旅游體驗項目。據介紹,項目整體規劃占地26平方公里,核心區約3平方公里,總投資約150億元。項目配置了豐富的康養、度假、旅游及配套設施,目標是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京津冀溫泉康養度假第一目的地。全部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預計年營業收入11億元,年完成稅收1.5億元,安排就業1萬人。
文章來源:河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