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造背景
克拉碼頭曾是用來卸貨的一個小碼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施重建,經過近20年改造,由業主嘉德置業從原來的傳統的二手貿易區改造成“外來人都必去,本地人都想去”的旅游目的地與城市商業休閑生活的集聚區。
(2)構思與策劃
a、整體構思
依托克拉碼頭的水岸資源與區位優勢,在原有商貿氛圍的基礎上,把都市休閑娛樂的概念從白天到黑夜詮釋到極致。
b、業態策劃
通過打通商業休閑產業鏈,最大化打造一站式休閑消費體驗,最終成為既吸引外來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又吸引本地人群休閑消費的活力區。
利用原來的舊攤位開展古董二手交易,藝術品制作過程現場演繹、銷售,傳統藝術表演與藝術成品展示、銷售等商業活動。
同時植入國際化旗艦娛樂項目,營造休閑娛樂的峰值體驗,通過國際知名休閑餐飲娛樂品牌項目的引進,以點帶面發展,形成克拉碼頭多元化的文化魅力。
c、改建策略
保留原有二手交易市場的功能,同時將之改造為藝術品制作展示與交易的新空間,從而豐富了區域的文化活力,提升了區域的價值品位,除了原本的70個舊貨攤位外,克拉碼頭也與Aeon Ventures公司合作,安排更多的藝術家到跳蚤市場展銷他們親手制作的藝術品。
(3)規劃布局
a、空間布局
以餐飲娛樂為主涵蓋辦公、零售的復合功能組成,在空間布局上,以臨河距離為依據,進行功能板塊的劃分,同時預留了大面積的停車設施。
以中心廣場為核心,分為五大功能板塊,各板塊主導功能以臨河距離為主要依據,圈層分布。
沿河的A、D、E板塊,是克拉碼頭的價值高地,以餐飲業態為主,同時也包含部分辦公,另外,大型娛樂設施G-MAX也設置在臨河區域E區,以實現其娛樂價值的最大化。外圍圈層則主要以酒吧、夜店俱樂部等業態為主。
b、節點展示
具備景觀效果的休憩空間打造——結合東南亞地區多雨的特點,為河岸打造開放式的荷葉狀景觀“頂棚”,“頂棚”延伸至河內約1.5米,成為親水餐飲、休憩的主要空間,由于其獨具特色的造型,本身也成為區域的一大看點。
為了解決通風的問題,他們又在街道的中央設置了很多朝向不同角度的隱形“風扇”,讓人在這里休憩的時候,依然可以感受到陣陣涼風。
利用燈光效果,營造五彩斑斕的水影,讓克拉碼頭越夜越美麗。
克拉碼頭位于新加坡河上游,通過設置水上巴士,利用水系紐帶的關聯作用,整合整個新加坡河岸最主要的看點,也使自身價值放大,成為外來旅游參觀的首選。
除了在舊建筑的門面外面加建了許多玻璃結構,更是將一些酒吧改為半開放式,將其延伸到了街道上。
另外,他們還在沿著新加坡河的岸邊對用地進行適當延伸,加建了架空在河岸上的餐飲,游客在這里用餐,可以很方便地飽覽新加坡河的美景。
c、交通組織
河邊區的交通系統包括以下幾點:水路交通、觀光巴士、停車區、往返班車服務。
(4)小結
a、整體定位:依托水岸資源與區位優勢,在原有商貿氛圍的基礎上,把都市休閑娛樂的概念從白天到黑夜詮釋到極致,希望將項目打造成24小時不夜之河。
b、產業打造:通過打通商業休閑產業鏈, 最大化打造一站式休閑消費體驗,最終成為既吸引外來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又吸引本地人群休閑消費的活力區。
c、國際化旗艦娛樂項目植入:營造休閑娛樂的峰值體驗,通過國際知名休閑餐飲娛樂品牌項目的引進(如迪斯尼式冒險樂園),以點帶面發展,形成克拉碼頭多元化的文化魅力。
d、傳統功能的利用與提升:保留原有二手交易市場的功能,同時將之改造為藝術品制作展示與交易的新空間,從而豐富了區域的文化活力,提升了區域的價值品味。
e、風貌的傳承:對保存歷史原有的風貌進行了嚴格要求,如今這里五顏六色的建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新加坡味道。
f、功能組成與空間布局:以餐飲娛樂為主涵蓋辦公、零售的復合功能組成,在空間布局上,以臨河距離為依據,進行功能板塊的劃分,同時預留了大面積的停車設施。
h、親水功能的實現:具備景觀價值的親水開放式休憩餐飲空間以及燈光營造下色彩斑斕的水影效果,改變了克拉碼頭原本的臨水不親水,豐富了其商業形式。
i、水系利用:克拉碼頭位于新加坡河上游,通過設置水上巴士,利用水系紐帶的關聯作用,整合整個新加坡河岸最主要的看點,也使自身價值放大,成為外來旅游參觀的首選。
來自:微信號“商業地產云智庫”(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