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東出來的侯先生,據說拿了阿里的一點錢,今年下半年要在上海開另類生鮮超市,招兵買馬之時對筆者說了一句話:沒有互聯網管理經驗的人只能做一般的管理者。初聽感覺挺有道理,但仔細推敲,感覺有點不對勁。占社零總額約90%的銷售額在線下實現,那么多實體店的經營者,大部分都沒有互聯網管理經驗,他們就只能被淘汰?他們干不了,難道有互聯網經驗的人來接盤就能做好?
說互聯網是一種技術也好,工具也好,平臺也好,思維也好,DNA也好,其實有兩個關鍵詞最重要:溝通與數據。它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過去是:單向溝通,自上而下,單一中心,供應鏈多層級,消費者沒有話語權。當下是:網狀溝通,自下而上,多元中心,產銷對接,消費者主權時代。互聯網、物聯網、移動網、社交網,四網合一,撼動的是傳統思維,改變的是行為方式,顛覆的是社會結構,培育的是公平理念,形成的是消費主權。互聯網實際上正在集結一場前所未有、規模宏大的“意識形態”革命。
阿里巴巴新經濟圈由外圍的一個橢圓形、中間的一個正三角和核心的一個倒三角構成,橢圓形被正三角分割成三塊,上面兩塊是“健康”與“快樂”,下面一塊是“空白”,這是留給后人去思考的目標。正三角被倒三角分割為四塊,周邊三塊分別是當前的主要業務,即“電子商務”、“金融”與“物流”,倒三角是核心,即“數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阿里不是賣東西的,而是做服務的。它要做的服務就是提高流通的效率,提升用戶的滿意度。這正是當下我國流通最缺乏的。所以,阿里會成功。
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像阿里那樣來運作“商業”,對大多數商人來說,還必須做商品買賣,而不是像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李善友所說的—基于事物本身賺錢的商業模式即將消亡,也不是像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說的—價廉物美時代即將成為過去式。中國人其實歷來都希望“不勞而獲,一夜暴富”,所以,傳銷方式在中國始終禁而不止,常常死灰復燃,或變相蔓延。
筆者認為,多元化的中國市場決定了未來商業具有很開闊的想象空間;線上與線下博弈的結果,既不是隔離,也不是融合,而應該是制衡;當前的線下零售商一旦轉型成功,將發揮制衡純電商的功能。
當下的實體零售商所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在心理上普遍患有“互聯網恐懼癥”,顧客流失,業績下降,良才外流,庸材滯留,坐井觀天,鸚鵡學舌,拒絕合作,作繭自搏。有不少實體零售商,面對日益強盛的互聯網企業,雖然嘴巴強硬,但腿腳發軟,甚至開始發抖,已經失去了曾經擁有的“奮不顧身,勇往直前”的創業精神。留下的一點心思,就只有考慮自己個人的“小九九”了。公司大權在握,占著茅坑不拉屎,當資源耗盡,樹倒猢猻散,受傷的總是員工與持卡的消費者。
其次是受所謂的新常態、新思維與新模式的大忽悠,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與落腳點。你說羊毛出在狗身上,讓豬來買單。但我就是找不見長毛的狗與買單的豬!即使有人送上門來買單,我又擔心那些不忠誠的顧客被電商的小恩小惠拐走。有人說現在是平臺經濟,但我自己花幾百萬,有人花幾千萬、上億、幾億甚至花十幾億搭建的平臺,怎么無人問津,最后雜草叢生?大家都說要加強供應鏈管理,我收購了基地收購了工廠,但今年商品售價大幅度下降,我反而背負著更大的風險與負擔。
倒是養豬專業戶腦子更清晰,前兩年年年盼著豬肉漲價總是沒有漲,于是就感覺今年一定漲價,所以,早早就開始養母豬,自己折騰豬苗,果然不出所料,今年豬肉零售價、收購價、豬苗價全線上揚,自養母豬的養殖戶賺得就更多。
前不久去有“世界水蜜桃之鄉”的浙江奉化,擺攤的種桃農民告訴筆者,正常年份一畝地產出5000多斤桃子,今年受臺風影響,桃子受損一半,即使收下來的桃子也特別容易爛,甜度也不好,能收回成本就算不錯了,有些已經4、5年的桃樹被連根吹到,損失就更慘重。但即便如此,農民兄弟們仍然很努力地摘桃子賣桃子,盡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減少損失。“淡定”與“努力”這是兩種農民精神,值得當下零售商學習。
如果要繼續找問題,還可以找出很多,如商業主管部門的問題。最近有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到筆者所在學校來調研,因為之前學校相關研究機構向市政府提交了一個有關“社區商業”的專報,被某位副市長“批示”了,所以,商務委要到報告單位做專題調研。按道理,社區商業專題最好是要到“社區”去做調研,而不是來學校。
上海市人大還責成有關部門要匯報“商業轉型”的情況,上級有關部門還來上海檢查“智慧商圈”之類高大上的華而不實的東西。但事關消費者切身利益的事情,政府主管部門始終沒有管好,如最近發生在上海的預付卡發行者“跑路”以后,盡管發卡人買了履約保險,消費者仍然無法獲得保險公司的賠付,而商務委有關辦事人員則說,保險賠付不符合條件,建議不要買預付卡!
這說明當前政府出臺的“單用途預付卡”相關配套政策(銀行存保、保險自保、備案等)都是割裂的、失效的。政府主管部門的定位大有問題,該管的沒有管好,不該管的瞎管,尤其喜歡做些高大上的虛無縹緲的事情。這樣下去,不要這些機構其實會更好。
盡管從微觀到宏觀,問題確實不少。但我們應該看到:電商的增長是有極限的增長。電商的發展借助了四個力量:一是風投的力量,風投其實都是“瘋狗”,投哪里咬哪里,風投正在顛覆現有的商業規則,實際上都是在做違背現行法規的不正當競爭的事情。免費經濟從經濟學意義來講應該以零邊際成本為前提,但實際上,當前很多免費經濟是以扼殺競爭對手為目的的不正當競爭。
由于傳統商業實在做得太不好,消費者怨聲載道,所以,也沒有人去制裁新經濟“無法無天”的行為,因為消費者得到了一定的實惠,如滴滴打車、雙十一折扣、雙十二折扣等等。
二是技術的力量。移動技術、定位技術、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等等,使人與人、人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等實現了實時強鏈接,這確實是一個極度便利的時代,但也是殘害人類的時代。手機很好,微信更好,但歷史將證明:微信對人類的損害將遠遠超過給我們帶來的便利與愉悅。如何才能進入一個“去微信”時代?這是全中國人民必須深刻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是自身的力量,純電商經營者吸取了店商的許多教訓,他們丟棄了傳統的口號與信念,一切從用戶體驗與用戶感受出發,向消費大眾提供了正能量。
四是安慰的力量,在店商讓消費者承受了太多委屈的背景下,電商以便利與便宜為旗幟,承擔了消費者心靈安撫者的角色。
但如果風投釜底抽薪,技術普遍推廣,店商通過轉型也增強了“自身的力量”,政府也開始“覺醒”,決定要管制那些對人類會產生極大危害的產品,決定要制止明顯違法的營銷行為,決定要管制當前穿梭于大街小巷的交通運輸工具,電商的日子還能像如今那樣好過嗎?
其實,不管電商做得如何,店商總有它存在與發展的價值。這正如農作物生長,店商是真正的農作物,電商則是雜草,讓雜草適當生長,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因為雜草可以保持水土,遮擋強烈的陽光,但如果雜草轉變成“惡草”而野蠻生長,就應該實施“除草”。
歸根到底還是實體零售商要培育“自身的力量”。也是在今年第九號臺風以后,我在浙江奉化山上看到:碗口粗的毛竹橫倒在山上,走近一看,倒下的全是今年長出來的新竹。可見,長高長大都沒用,關鍵是根要扎得深厚,根有多深,樹長多高!
我國零售業也是如此,沒臺風,平安無事,一旦有風吹草動,首先倒下的是缺乏根基的“新竹”。但零售的“根基”是什么,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只要培植好根基,實體零售的未來將會越來越光明。
(聯商網特約專欄作者 文/周勇 (上海商學院教授))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