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
我理解的互聯網+,是我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來改變我們傳統的企業,那么這種改變是對還是不對呢?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又是什么?可以干些什么事?其實,互聯網思維主要干的事就是快速的不計成本的鋪開,然后再集中收割,互聯網企業追求的是短期的回報,最長的互聯網企業也就十來年,并且在這十來年間已經更新換代了兩三代,它的模式決定了他只能追求短期的回報,因為不停再有新技術出來,他們就需要不斷的回歸。但快速鋪開集中收割這種模式其實是與投資周期長,回報周期長的傳統商業模式相悖的。所以,回過頭來看,我們線下零售其實需要的是+互聯網,通過引進新的技術、新的觸點、消費者新的模式來增強整個線下這塊。
線下零售O2O模式的探索
目前,O2O做的最典型的不管是滴滴打車還是餓了么,還是上門美甲、私教,體現了最基本的一個邏輯事件,就是你找到一個消費場景、一個消費鏈條,然后找到在這里面由于技術的進步,用戶習慣的變遷在哪里,什么地方你可以改變用戶的行為習慣,比如滴滴打車,以前你需要招手,現在在APP上叫車;以前吃飯要出去,現在可以在線下單,然后送到家門口,簡單來說,就是過去的服務方式或者是過去你使用的服務方式,哪一點能夠用新的技術去改變。但是消費者的習慣是非常難被改變的,他是需要長期習慣的累積的。
那么,我們現在的O2O是怎么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就是用利益補貼來固化這種習慣。所以,如果有人說現在創業要做個O2O,出個什么idea,其實就要把握這兩點去想,第一,隨便找個什么場景,然后找到哪能改變他的習慣,當然這個習慣也分有價值和沒價值,第二,通過利益的補貼來改變和固化消費者原有的行為,第三,衡量這是否是一個成功的O2O模式,在補貼完這個習慣之后,我們當然希望這個習慣能夠固化,或者通過不斷的燒錢實現擴大市場,然后建立自己的規模優勢。這里所說的規模優勢是指,隨著你的規模越來越大,你的虧損越來越小,甚至越來越盈利,如果說你的規模越大,你的補貼的內容和錢也是等比擴大的,這就是一個不可持續的,并且沒有競爭壁壘的模式。為什么呢?因為規模越大,你虧的越多,燒的錢越多,燒錢誰都會,但如果你規模越大,虧損越少,那任何新進來的人因為規模比較小跟你都不是在一個尺度上的,你的成本低,你再賺,而他在虧。所以團購就不是一個正確的所謂的O2O模式,因為不管是從國內還是國外,我們看到的是規模越大,虧的越大,這是等比例的,我沒看到因為它擴大了,他的虧損在手減,這是我們的核心判斷。所以對于線下零售O2O轉型需要把控的三點有:第一,在我們線下場內與線上交互流程中,每一個消費習慣可以而且應該由于我們技術的改變、社會的變遷被改變;第二,怎么固化消費者的習慣;第三,怎么規模化后讓他產生效益。
線下零售的O2O策略
所謂的O2O,實際上是建立一個全觸點的模式,因為現在的消費者不局限于到場的消費者,還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等其他多個觸點接觸到的人群,所以無非是說我們怎么才能接觸到分散到各個觸點上的消費者,所以要建立全觸點,并且通過一個全觸點的體系來給我的消費者提供服務,并且我服務的還是那些人,還是我的本地人群,就算我做一個APP或者做一個公眾號,我絕不是要面向全國,這就涉及到我們線下零售的強區域的特點,就算你說我做電商,那你服務也只是你周圍三五公里的那些本地客群,或許你說我做的大些,我擴大到了可以服務我周圍12公里人群,那也是區域性的,所以線下零售主要還是為本地核心這些人服務。
(來源:信柏科技)若牽涉版權問題請聯系管理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