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外部交通跟動線規劃結合起來,以創造不同樓層和不同人流的價值?本文從外部動線設計技巧切入,輔以上海龍之夢、日本六本木、北京西單文化廣場等知名案例,為購物中心設計合理的外部動線提供借鑒。
一、購物中心外部動線設計技巧。
完美的商業動線設計,幾乎就成為創造商業價值的黃金線。如何將購物中心外部眾多的潛在消費者順利引入項目,是運營成功的一大關鍵;這就需要從細節著眼,將商場內部人流動線規劃與外部交通環境有機結合。
技巧1、易達性是外部動線設置的重要原則
外部交通的易達性和客流組織的結合是商業項目成功的關鍵,商業項目必須具有非常好的易達性,通常情況下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如下考慮:
多數大型的商業項目都設置有廣場,無論面積大小,廣場既可作為停車場或顧客暫時休息的場所,也可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游玩及觀賞夜景的平臺。
例如:可在廣場周邊布置餐飲的戶外餐區、休閑項目或室外運動娛樂設施,也可將其作為戶外展示及大型營銷活動的空間,其用途主要有:
技巧2、人流動線與外部交通環境要良好結合
(1)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替代功能
“融合”是指項目與周邊交通設施的直接連接,一般通過出口、入口或通道方式,將項目內部人流動線與外部交通環境融合成一個系統。
“替代”則是指通過項目出入口設置以及內部人流動線的規劃而實現對于外部交通環境中的人流動向的替代。
【案例解析】北京西單文化廣場
北京西單文化廣場的77街商場利用地下商業通廊替代地面廣場步行街的方式實現了西單地鐵站與西單商業區之間的連通功能,從而將大量前往西單商業區的人流引入了商場內部,獲得了更多營業機會。
此種規劃方式是一種更為先進的規劃方式,替代的實現不僅對于項目匯聚人流有著重要的幫助,并且也可以為項目的經營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因此,在商業人流動線規劃實踐工作中,應明確在融合的基礎上重點實現替代功能,從而通過實現替代功能來充分地利用外部交通環境和有效的提升人流。
(2)把握不同外部交通條件下的商業人流動線結合方法
a.人流動線與人行設施的結合方式
在人流動線與人行設施的結合方式方面較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地下過街設施或空中過街設施與商業項目出入口的直接對接。
北京新世界中心一期地下過街通道直接連接B1層超市入口,二期地下過街通道直接連接B1層商業部分。
b.人流動線與公交站點的結合方式
在人流動線與公交站點之間的結合方式來看,國內較多的采取設置出入口的方式,而香港的商業項目則采取了將公交站點設置在項目首層內的方式來實現。
技巧3、主入口應聯系外部道路
商業建筑入口空間與商業建筑外部的街區環境緊密相連,它與一般建筑的入口的主要區別在于其識別性、商業性和導入性。
外部動線的設計決定著主次入口的位置。商業建筑主次入口要關注交通流向、行人流向、項目的方向位置和朝向,內部使用取景要求,開門視覺與正面、側面、背面設計要求的直接銜接,消防系統、安全要求等關鍵要素。
技巧4、停車場進出動線設于交通量較少的路段
一般規劃停車場進出口時,應注意的有以下幾項:
二、案例分析。
1.日本六本木購物廣場:軌道交通直接連通2樓商場
六本木購物廣場通過連廊把步行路線與新建的時針區域連接起來,滿足了易達性;通過人工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高度融合,讓高密度建筑群與庭院、公園和廣場并存不僅;通過自然延展的環形路把“六本木新城”各個功能空間有機聯合,為來訪者帶來了美好的步行體驗。
六本木新城將城市設計與項目設計相互結合,充分利用地鐵交通和城市公路交通,園林設計立體化,整體設計趣味化,具有豐富的設計內涵;綜合考慮了地鐵、公交、自駕車等多種交通方式,甚至提供了免費的摩托車和自行車停車場,有效解決大交通流量的問題。
六本木新城設有摩托車與自行車停車位置,其中自行車免費。地鐵直接連通六本木新城B1F。顧客可以乘坐地鐵、公共汽車,也可以開車前來,總體停車位2762輛,共計12個停車場,方便顧客尋找方便的地方就近停車。
2.上海龍之夢:地鐵上蓋商業,地處交通樞紐
上海龍之夢是典型的地鐵上蓋商業,開發商把所有商業體都建在交通樞紐上,軌道樞紐交通助推了商業的成功。
所有輕軌、地鐵、公交車、出租車的交通人流將在購物中心的中庭內以最簡潔的方式實現全天候的、高環境品質的、立體的、無障礙的換乘。客運貨運分開,充分考慮集中商業、會展等不同層面需求。
(1)B1、B2兩層通道均由自動扶梯和自動坡道連接購物中心首層公交車站;B1層北側是購物中心、超市、會展中心的大型貨運場地,提供23個卸貨車位及17個車位等候場地;
(2)B2與地鐵站廳層在同一標高,設連通口連接商城地下廣場;
(3)地下廣場向東有四臺自動扶梯直送B1和地面,向西有兩臺自動扶梯通往輕軌方向,向北有八米寬的通道連接在B2的出租車站;
(4)位于B3、B4的停車庫中央設有自動坡道和自動扶梯將顧客直送上部的購物中心,另有七臺客梯連通購物中心各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