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在傳統百貨和大型超市普遍下滑情況下,去年便利店年銷售額和門店數同比增長均超兩成,成為“萬綠叢中一點紅”。在我國臺灣地區,2000萬人口,已有近萬家便利店,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在四川,便利店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螞蟻雄兵的逆襲
便利店逆轉:一度在成都活得艱難,如今卻開到近5000家。業內人士預言,以便利店為主的社區商業,將成為整個實體商業的主戰場。
12月12日22:30,該郭世杰上班了。一個月前,這位來自樂山的20歲青年,在成都通盈街的一家24小時便利店拿到這份兼職:每周工作4-5天,每天從22:30到次日7:30,時薪是10元。
他上班的頭兩個小時,主要做銷售。比如12日晚的這一時段,店里進來了55個人,頻率達到每兩分鐘一位客人。他留意到,這段時間的夜歸者,多數年齡集中在20-30歲,男性消費者占比7成左右。進店客人有效消費率達90%以上,面包、便當等鮮食產品的購買率占比超7成。
近年來,便利店的興起,給郭世杰這樣的年輕人帶來工作機會。多年前,大賣場以低價優勢橫掃商圈,威脅方圓幾公里內傳統超市、雜貨店或便利店的生存。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賣場的擴張暫告段落,便利店卻做得風生水起。
如今,便利店如同螞蟻雄兵,已滲透到了成都市區的各個角落。成都市零售商協會統計顯示,成都便利連鎖店銷售額的增長速度,近年來均保持兩位數以上。2011年以來,日本便利巨頭7-11、全家相繼落子成都,如今成都便利店數量已接近5000家。而多數24小時便利店的銷售額,白天與晚上已做到各占一半。
但作為“舶來品”,便利店并非天然被市場接受。
2005年,WOWO便利在成都開出第一家24小時便利店。當年銷售額僅10萬元,后來經過店鋪擴張和管理提升,第二年飆升到3000萬元營業額,第三年近9000萬元。其創始人、董事長湯耀華坦陳,直到2009年營業額沖到了近億元,才實現盈虧平衡。這其中,“一度差點開不下去了。”
便利店的興起,從市場發展規律看,又是必然。
做24小時便利店,夜間比白天的運營成本高30%,商品單價也比一般的雜貨店或超市貴10%-20%。明明價錢更貴,卻要吸引客人上門,一是要方便,二就要靠服務。不僅要提供品種較為齊全的日常商品,還要跑腿、服務到家。比如在一些小區的便利店,深夜客人點單的方便面,甚至還要泡好送上門。
“實體商業環境發生了變化,總體上已供求過剩。”四川連鎖商業協會會長冉立春認為,由于經營內容同質化太嚴重,大型購物中心的輻射半徑已從過去1-2公里壓縮到500-700米——消費者的步行半徑以內。加之電商的崛起使購物渠道更多元,人們不愿意在購物上花太多時間,更愿意為便利埋單。
“如今,你所需的商品和服務,24小時都可以在便利店得到滿足。”在零售行業摸爬滾打已15年的冉立春斷言,以便利店為主的社區商業,將成為整個實體商業的主戰場,在數量上有可能占到實體商業中的一半。
店小水深的挑戰
便利店利?。撼杀究刂频煤?,凈利也僅3-5個點。要生存下去,要擴張,必須接受成本、管理上的種種挑戰。
便利店一般小而全,還有茶葉蛋、關東煮等新鮮食品飄香。不少便利店成立之初,都想把日本便利店做鮮食的模式引到成都。一家便利店嘗試引進了關東煮,最初用日本湯料熬制,因為口味清淡,結果賣不動,每天報廢率超過50%,一年虧了幾十萬元。后來經過4年數千次的試錯,將湯料變成麻辣口味,銷量翻了20倍。
為什么非要做鮮食?業內人士分析,傳統超市依靠工業化產品優勢獲利,毛利不超20%,近年來隨著成本高企,加之電商對市場的蠶食,便利店的利潤空間不斷被攤薄。而鮮食可提高消費粘度,并催生新消費需求。比如茶葉蛋,“許多人聞香入店,繼而產生了關聯消費。”
把客人引進店,還要吸引他們成為回頭客。便利店的成長,與城市的磨合不斷。
店小水深。要經營好一家便利店,光靠味道還不夠,還要承受得起各種壓力。
成本是最直接的。便利店多選址在大型小區、寫字樓或人口密集的商業區。這些區域,月租金從10年前的60-80元/平方米漲到了250-300元/平方米。與此同時,店員月工資從600元漲到了3000元以上。目前,便利店的凈利只有3-5個點——前提是要千方百計將鮮食的損耗率控制在10%以內。
便利店單店平均投資70萬-100萬元,加上倉儲、物流、中央廚房等設施,連鎖店在同一地區、上百家的,需要投入上億元。成都7-11最初投資6500萬美元,入駐兩年后又宣布增資1億元。稀缺口岸成為兵家常爭之地。冉立春認為,便利店間的距離控制在300-500米才是最佳效果。但在成都同一口岸扎堆開店情況屢見不鮮——高新區交子大道,數百米的街道,就擠了5家便利店品牌。
7-11進入成都初期,就通過連鎖加盟的形式實現快速擴張。一度門店接近百家,今年初收縮至60家;進入成都4年,尚未盈利。
內部管理也是巨大挑戰。店鋪擴張速度,快于人才儲備的速度。“每年員工的辭退率高達100%。”一家便利連鎖店老總介紹,他們每年要招2000人,好不容易培養了熟手,當年就有同等規模的人辭職到了別家。
通過發起兩場并購,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的存量門店升至近2200家,成為川內便利連鎖“巨無霸”。紅旗連鎖董秘曹曾俊說,要讓幾千家門店真正連鎖化,必須依靠后臺的系統化管理,用技術來統一標準,盡量減少人為干預。
然而,大多便利店是連而不鎖,總部對門店或加盟店管控力度不夠,最后選擇關門或被兼并的有很多。便利連鎖看似來勢洶洶,最近幾年在成都一直保持在5000家上下徘徊。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這幾年市場還陸續出現過十多個便利店品牌,卻很快又死去。甚至,人們還沒來得及記住它們的名字。
跨界整合的出口
便利店很忙:除了傳統售賣,還要做增值服務和社區O2O服務。連鎖便利店平臺,也被更多創新創業者看中,今后或將提供更多元的商品和服務。
12月11日,紅旗連鎖公告稱,與四川省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展開戰略合作,明年起代銷電腦型福彩。便利店賣彩票,只是便利店業務多元化的冰山一角。紅旗連鎖董事長曹世如表示,商品+服務,將是紅旗連鎖的重要發展方向。如今,紅旗連鎖門店疊加了家政、寵物、洗衣、車險、水電氣繳費等近50項便民服務——從便利店發展模式看,增值業務是最大的“潛力股”。去年紅旗的增值服務流水已超40億元,進店消費人數達2.5億人次,今年有望突破3億人次。
除了增值業務,社區O2O服務也是重點。今年6月,紅旗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0億元,全部用于開設新店、門店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升級建設,社區O2O服務平臺建設和運營推廣。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成都的便利店市場,呈現出本土與外資便利店并存局面。無論哪一類企業,與紅旗連鎖的發展方向大體相仿:線下千方百計拓展門店,依托門店“+”各類商品和服務;打通社區O2O線上線下融合平臺。“未來的出口,一定是零售與各類生活服務的跨界融合。”冉立春說。
在跨界融合和O20的概念刺激下,資本爭先涌入,便利店行業也闖入了不少創新者。
啵啵斯便利,便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有港資背景的啵啵斯同時在香港和內地注冊,7月開始運營,拓展門店的首站即放在成都,希望以“互聯網+”思維,在整合優化傳統便利店基礎上,打造“潮流、國際、個性、好玩”的全新時尚品牌。
無論是目標定位、門店大面積的涂鴉,還是二次元ACGN專區的設置,啵啵斯的風格都極力向更年輕的90后靠攏。在產品設置上,用與市面上不同的商品打開細分市場。渠道拓展上,與京東、糯米外賣、餓了么合作,用好玩的話題與年輕人互動,合作2個月以來,線上每天引流到門店的消費者達2000-5000人。
啵啵斯便利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劉磊說,依托線上線下融合平臺,打造跨界利潤池。線下,以體驗式便利店為目標,未來還將引入獨立設計師的產品;線上,將打造地方高端特色產品的集合平臺,向消費者售賣定制化商品。
啵啵斯的創新,是不是未來便利店的方向,還有待時間考驗。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在便利店這一平臺上,或將不斷涌現新的風口。未來的便利店會更加多元,服務會更加周到,消費者對其的依賴度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