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房企的多元化布局已成發展趨勢,但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帶來的利潤效果也不能立竿見影。
品牌房企重視新業務與地產主業的協同效應,率先發力文化、醫療、康養等產業。不但提高了品牌溢價,而且使得旗下高端項目逆勢熱銷。
雖然未來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主基調“穩、大、好”不變,對于中小房企而言,當前面臨的主要還是生存壓力。在規模、資金、團隊等有限的情況下,跟風多元化布局,未必是明智之舉。
房企多元化“浮沉世變”
房企多元化業務探索中較為成型的三大熱門領域是物業、商業、公寓租賃,據統計超八成的房企已分拆物業板塊,同時進行資本化操作,許多房企紛紛分拆物業上市,去年上市的物業公司數量達17家,還有20多家排隊上市。
盡管2020年內涌現的物業上市熱潮被業內視為近年來“最佳表現”,但已成功敲鐘的上市物企間卻也面臨著上市股價“冷熱不均”的現狀。
這些年萬科、萬達、朗詩等去地產化折騰5到10年后又反過來強調回歸地產主業。
比如萬達早期撕掉地產商標簽,如今又回歸地產開發,沖千億,比如朗詩早期輕資產去地產,如今又更名回來朗詩地產,比如萬科白銀時代強調不要提我們萬科是開發商,而多元化6年后又戰略上強調“收斂聚焦地產主業”。
當然,房地產還是香的。
最近引起熱議的奧山集團開始剝離教育、商貿等多元板塊。奧山的“瘦身”行徑,顯露出房企剝離多元板塊的冰山一角。對于創新多元業務,多數房企采取試水心態,盡快選定幾件與其定位相符的趁手“武器”,對于勢頭不好的,甚至叫停。
在新業務上,房企并不具備競爭力,既不熟悉行業形勢,也不掌握核心技術,更無骨干人才支撐,付出的只有學習成本,收獲的卻往往是經驗教訓。
房企多元化探索頻頻,但是,要么還不賺錢,利潤率極低甚至虧損;要么賺不了大錢,沒有規模效應,難以實現多輪驅動的業績增長。
盡管房企多元化業務拓展熱情在減退,但在目前國內房地產業開發業務規模增長有限的環境下,未來房企多元化業務端的營收貢獻仍舊有提升空間,房企應擇機謹慎布局。
多元化業務發展對企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多元化業務所帶來的“優勢”與“利好”,是給有足夠現金流、人力和精力的企業。
對于中小房企而言,盲目跟風多元化業務不僅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造成資源分散、業績下滑,甚至經營混亂,反而得不償失。
多元化布局強化“協同效應”
多元與聚焦,這對看似相悖的戰略定位背后,郁亮給出了答案。
“一棵樹要經過適當修枝剪葉才能讓根扎得更深,讓主干長得更加粗壯,之后才能結出更多的果實來。這正是萬科收斂聚焦、鞏固基本盤的本意。先求根基的穩固,才能開支散葉。勤練內功,為客戶提供愿意買單的好產品好服務,為未來的發展贏得更加堅實的基礎。”郁亮表示。
2018年,萬科新業務焦點已經游移到了物業服務、商業業務、物流倉儲、辦公及產業園、冰雪度假及長租公寓6個板塊上,這六個板塊與住宅業務業務一起,如大小齒輪相互咬合,共同形成了萬科的業務引擎。
房住不炒、不刺激房地產等大基調,未來至少3-5年內不會改變,對于規模房企來說,環境相對恒定,戰略目標與路徑更加清晰和穩定。
其實,“做強地產主業”和“多元化轉型”并不沖突,建議要用5到8年時間,培育第二曲線。比如綠城管理進入代建賽道,融創進入文旅賽道、龍湖進入商業和長租公寓賽道......
房企對多元化的態度,并不是全面收縮,而是側重發展部分前景較好以及盈利模式清晰的業務。
房企找趁手“武器”時,一方面結合自身規模情況進行多元化,另一方面,通過與地產開發主業協同發展的方式來降低風險。
在進軍新領域尤其是與地產主業關聯度低的業務時,選擇和行業龍頭合作,能幫助企業快速嫁接資源,加速布局進度。
未來房企的發展高度取決于其產業運營協同城市發展的綜合能力。如今,融創尋找產業“內容”時,完成了“升維”競爭的準備。
2020年,融創將自身定位從“中國家庭美好生活整合服務商”升級為“美好城市共建者”,所展示的就是通過多元產業整合與運營,參與到城市成長的過程中,成為引領房地產行業從產品時代邁入內容時代的開創者。
融創在“地產+”的戰略指引下,對文化產業如此之青睞。旗下擁有融創影視、樂創文娛、夢之城、Base Media、千萬間等業務的融創文化、堅持以“IP+內容+場景”的發展戰略,聯動融創其他產業板塊。
無論是產品、服務或是品牌主張,以文化根性來作與主流消費人群的連接點,無疑是聰明的做法。
房企新戰事:逐鹿“美好生活”
房地產行業以前在談論產品的時候,只是單純在談“房子”,后來升級為談論“房子+配套+服務”。“房企+配套+服務”只是載體,承載著一種生活方式。
未來開發商賣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產品,更是產品上所承載的生活方式。因此人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方式,可以成為房企產品的靈魂所在。
隨著業主與準業主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強烈,房地產行業已經進入到了產品與服務紅利時代。雖然大多數購房者的首要考慮因素是價格,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加看重品質。
這就意味著房地產企業必須提供性價比高的產品與服務,過去粗制濫造,沒有特色產品與服務,已經不再適應市場要求。提升產品溢價,才是企業解決市場困境的出路。
當今,破局地難拿、錢難融、房難賣、人難找的行業問題,從宏觀層面上,順勢而為,以人民為中心。“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到,十四五期間,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將以人民為中心;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消費升級為著力點,關注居住領域消費升級方向,這其中蘊含著大量的行業機會。
可見,發力“美好生活”已成為新時代地產企業的破局之道。圍繞美好生活主張和生活觀的引領,將成為房企新的賽道。房企選擇“美好生活”進行品牌構建,并通過深耕產業鏈或者拓展領域謀求轉型升級。
頭部企業都在逐漸將賣房子升級為打造“美好生活”上來,他們擁有教育、文旅、養老等眾多輔助產業做支撐,但中小房企并不具備這些資源。
與單純“賣房子”相比,打造“美好生活”對企業內部的協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打造“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部門之間、業務之間、專業之間一定要建立更高的協同性。
打造“美好生活”一定要滿足客戶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提升經營品質,助力企業發展。切忌厚此薄彼,滿足了客戶,搞垮了公司。
企業各方面的能力,必須能夠支持對于“美好生活”的打造。如團隊能力、乙方資源等。
中小房企多元化擴張策略
選擇多元化產業發展或許是很多房企的必然路徑,產業擴張,一般分為相關產業多元化、及非相關產業多元化。大多數相關產業多元化主要體現在集團相關多元產業協同下的擴張,不少房地產企業并非房企出身,但是建筑背景、商業綜合體背景,加上對行業的敏銳判斷,通過融資便利、客戶基礎、或者相關產業的品牌忠誠度打通,實現了房地產開發板塊的迅速裂變。
筆者建議大中型企業可實施相關產業多元化,并且機會很多,但是小企業無論哪種產業多元化擴張都不建議,個別項目例外。但在在單項目層面,可以去做主題地產如文旅主題地插、康養主題地產等。
拓展多元化,可以以抱團合作的方式共同發展。由博志成發起成立的G50董事長俱樂部,就是一個致力于促進發展型房企之間合作,實現融合、共贏、發展的平臺。
中小房企多元化“三步走”戰略:
第一階段,做相關多元化,以住宅為主,其他產業為輔;
第二階段,經過模式成型后,積累了一定資源。可以做傳統地產+房地產業務并重,“并駕齊驅”;
第三階段,經過發展,資產證券化能力形成后,泛地產產業為主,房地產為輔。
另外,房企在開拓多元化業務時,以老板為核心的高管團隊思維模式要變;建立可持續、可復制的商業模式是前提;賽道轉化,必須必確保管理能力和團隊必須匹配新業務等。
文章來源:博志成地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