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生物醫藥行業的“高光之年”。世界各國政府和市場機構開始重新審視生物醫藥行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給予其極高的關注度。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將終結疫情的希望寄托在生物醫藥產品身上。隨著中國、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生物醫藥企業和科研機構紛紛開啟新冠肺炎疫苗研發,疫苗研發進展成為世界的焦點。在各國政府及監管機構的支持下,多支疫苗用時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正常情況下數年才能完成的臨床試驗或審評審批流程。
疫情催化下,全球生物醫藥行業格局進一步演變。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全球化特征越發明顯,創新能力、資本和政策則是左右企業發展、塑造行業格局的三股主要力量。
生物醫藥行業是典型的創新驅動型產業,其研發費用占比居各行業前列。研發創新能力和研發創新成果也是一家生物醫藥企業最有價值的資產。這一點在資本市場上體現得十分明顯,許多成立時間不長的新生代創新企業的估值或市值已經超越許多傳統大型企業。多家從事新冠疫苗研發的新興生物醫藥企業在今年被世人熟知,被資本熱捧。
從產品領域來看,與化學藥品市場相比,生物制劑市場需求增速更快,研發投入也更大,特別是新一代細胞和基因療法在近年成為行業重點投入領域。目前,全球有數千個處于臨床開發階段的細胞和基因療法,主要面向癌癥、鐮狀細胞貧血癥、血友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此外,數字技術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應用越發普遍。業界已有共識,數字技術可以在數字療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賽諾菲、武田、輝瑞、強生等眾多藥企巨頭都提出了數字化戰略,通過提高數字應用能力、拓展外部合作等方式提升業務數字化水平。
疫情帶來了醫藥行業整體價值的重估,大量資本蜂擁而至。去年三季度,生物醫藥行業全球融資總額創歷年同期新高,許多頭部投資機構大力度投入。在行業內部,不少藥企巨頭也發揮資本力量,通過并購等方式擴展管線資產。腫瘤和罕見病這兩個攻關重點,成為藥企并購布局的熱門領域。
近年來,降低藥價成為許多國家監管機構發力的重點,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全球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模式。全球前兩大醫藥市場——美國和中國,都在謀求以自己的方式降低藥價。美國政府今年以來一直試圖通過行政指令等方式降低藥價,但是遭到了行業協會等各種力量的抵觸,成效甚微。在中國,藥品集中采購范圍進一步擴大,已從藥品擴充到器械,從化學仿制藥擴充到注射劑,高值耗材帶量采購也正式啟動,冠狀支架帶量采購結束后,入圍產品平均終端價格降幅超過90%,引發行業轟動和社會關注。
中美兩大醫藥市場的政策動向,給全球生物醫藥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成本壓力。為了控制成本,縮短研發周期,行業開始普遍進行資源重新配置。許多企業不再選擇業務大包大攬的發展模式,而是將資源集中在疾病機理研究、新藥靶點發現等早期研究等方面,其他業務則盡量采用外包形式。此外,企業普遍越發注重在不同市場尋找當地合作伙伴,開發合作項目,提升市場運營效率,這也進一步強化了生物醫藥行業發展的全球化特征。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