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旅游演藝票房收入從2014年的27.03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58.96億元,呈現出持續上漲態勢;旅游演藝節目臺數也由2013年的187臺增加至2019年的340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另一個是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2021“五一”假期演出統計。該統計顯示,2021“五一”假期,全國演出場次約1.4萬場;演出票房收入8.6億元,按可比口徑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73%;觀演人次超過600萬,其中,旅游演藝觀演人次占40%以上。
旅游演藝成城市新名片
為順應人們的旅游文化消費需求,近些年來,各旅游景區除了加強文創產品研發推廣,有條件的地區還在文旅演藝項目上大做文章。這其中,由張藝謀、王潮歌、梅帥元等打造的《印象·劉三姐》,被譽為我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憑此一舉提升了陽朔的知名度,帶動了桂林旅游的發展,成為廣西旅游的閃亮名片。
隨后幾年里,類似文旅演藝劇目在全國各地越來越多地涌現出來,云南麗江的《麗水金沙》、山西平遙的《又見平遙》、陜西西安的《長恨歌》、湖南湘西的《邊城》、山東青島的《夢回琴島》、甘肅敦煌的《又見敦煌》,等等,有些一演就是幾百場甚至上千場。今年六月號稱由建業集團聯袂王潮歌導演共同打造《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正式開門迎客。開業10天就7次登錄央視,端午3天共迎客2.3萬。形成了最大的旅游演藝集群空間。它們用藝術的形式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
旅游演藝是近年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典型業態之一。中國旅游演藝正處于快速發展期。來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數據:從2013年到2017年,中國旅游演藝節目臺數從187臺增加到268臺,增長了43%;旅游演藝場次從53336場增加到85753場,增長了61%;旅游演藝觀眾人次從2789萬人次增加到6821萬人次,增長了145%;旅游演藝票房收入從22.6億元增長到51.5億元,增長了128%。
旅游演藝在更好地滿足游客文化消費口味的同時,亦為文化旅游業贏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用“演藝+”綜合帶動景區發展
同時,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旅游演藝圍繞旅游景區特色文化和主題,將“演藝+旅游”和餐飲、文化、資本、政府、酒店、民宿、娛樂項目等相關產業聯合起來,形成獨具魅力的文創產品,有效解決了景區在多日游中體驗項目不足的弊端。
日前,驢媽媽發布《2021紅色旅游大數據報告》旅游演藝成為各大紅色景點的必備項目,推當著紅色旅游的發展。其中,紅色影視基地、紅色實景演出等多樣化景點備受游客熱捧。如《延安頌》、《井岡山》、《紅色娘子軍》等節目推出多年,常演不衰。
同時,攜程發布《2021上半年旅游夜經濟報告》中顯示,實景演藝成夜游項目的主題標簽。夜間表演成功將游客留在景區,杭州《宋城千古情》、《三亞千古情》、印象西湖《最憶是杭州》演出、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摩天輪燈光秀應援和夜間音樂節、《敦煌盛典》演出、《印象大紅袍》演出、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海天“鯨”艷·無人機水幕光影秀》、《印象普陀》演出、《知音號》長江漂移式多維體驗劇、《又見敦煌》演出排名前十。當今,“演藝+”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文化現象。
旅游演藝出現明顯“羊群效應”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縱觀當前,文旅演藝發展呈現出愈益明顯的羊群效應,不僅實力雄厚的旅游景區爭相推出大型實景劇演出,而且,一些知名度不高、游客規模不大的景點,也想方設法以大型實景劇演出來招徠游客,一時之間,大型實景劇演出幾乎成了各地旅游景區的服務“標配”。
如此,內容同質化、商業模式單一的經營路徑,使得不少小景區因“小馬拉大車”而經營慘淡,即便苦苦撐持終究入不敷出,截至今年三月的數據顯示文旅相關的演藝公司近10年吊銷注銷量在逐年攀升,2020年達2418家,為歷年最高,同比增長34%。;另一方面,就算以往在實景演出方面頗富盛名、運作成功的景區,亦不免在各地實景劇過多過濫沖擊下,影響到游客的觀賞需求。
不可否認,文化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文旅演藝給予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文旅演藝就要人云亦云、“一窩蜂”而上。
為著力推進旅游演藝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充分發揮旅游演藝作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重要載體的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關于促進旅游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旅游演藝要加大文化內涵挖掘力度,提高藝術水準和創作質量;堅持因地制宜,促進多樣化、差異化發展,注重突出特色。同時強調,要推進業態模式創新,鼓勵發展中小型、主題性、特色類、定制類旅游演藝項目,形成多層次、多元化供給體系。如此指導意見,有其現實針對意義。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已有文旅演藝機構認識到文旅演藝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而努力尋求新的突破。如從國外的浸入式戲劇的經典代表《Sleep No Moer》到國內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
《Sleep No Moer》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作品《麥克白》,故事發生在麥金儂酒店(McKinnon Hotel)內。其打破了傳統劇場的規則,沒有固定舞臺,也沒有固定的觀眾席,由觀眾跟隨著自己的步伐去探索獨一無二的劇本,重新定義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關系。
而《知音號》則采取國際頂尖的藝術表達方式和獨創的觀演模式,圍繞知音文化主題,以上世紀初大漢口的商業文化為故事背景,從知音號碼頭露天部分拉開序幕,為游客設置了鮮活的老碼頭實景體驗區,隨后游客將登上大型輪船,分層移步觀看觸及心靈的武漢故事。
有句話說得好,“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文旅演藝領域同樣如此。總跟在別人身后亦步亦趨不行,誰善于挖掘市場潛在的消費需求,勇于結合自身實際邁出探尋的腳步,誰就可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旅演藝新商機。
文章來源: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