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享譽全球的舊貨集市到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從百年老百貨店到當紅炸子雞赫斯維克操刀的 Coal Drops Yard,倫敦是全球商業地產發展時間最長,類型最豐富的城市之一。
雖然近年來在新項目的數量上難以與中國一線城市比擬,但部分優秀項目中的一些特點仍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篇解讀中,我們將來到歐洲最大的商業綜合體之一,位于倫敦的Westfield White City,看一看它是如何利用巨構的玻璃穹頂構造出宜人有趣的商業空間的。
歐洲頂級商業綜合體
在區位方面,首先線性來看 Westfield White City(西田購物中心)坐落于維多利亞時代就建成的倫敦地鐵中央線(Central Line)上;片區來看這里是倫敦西區的 White City,是全世界劇院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BBC 電視中心也在這里,著名富人區南肯辛頓和倫敦最大公園海德公園,都離這里不遠。因此可以想見這個區域附近聚集了大量具有高消費力的常駐人口。
同時,倫敦西區作為旅游的必去區域,聚集了倫敦數不勝數的歷史人文景點資源。因此Westfield White City還可以將大量國際游客流量收入囊中。
◎Westfield White City優秀的區位條件
再從體量上看,Westfield White City共有5層,于 2008 年開業時建筑面積約17萬平方米,經過擴建后,其總建筑面積于 2018 年達到24萬平方米,是目前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之一。
穹頂構造下的商業空間
在最初設計時,Westfield White City的設計由商業綜合體老牌設計機構Benoy 完成。但在二期的擴建上,業主方則想跳出商業綜合體營造的條條框框,從新一代地標型商業的消費者體驗出發去探索新的空間形態。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Westfield作為立足于歐美市場的老牌商業綜合體開發商,這十年來一直在商業領域迭代創新。
例如剛改造完開業不久的洛杉磯Century City Westfield就是他們在北美區域的數年磨一劍下的作品 ——"生意興隆卻花10億美金重新改造,比你優秀的商業項目還比你努力-洛杉磯Century City Mall"。
◎Century City Westfield街區場景營造
經過二期擴建升級后的Westfield White City在具體空間上的最大特點在于使用了一個巨大的,由樹狀鋼柱支撐起的波浪式玻璃穹頂,籠罩住了整個建筑空間。
◎Westfield White City的玻璃穹頂
穹頂式建筑由來已久,偉大的建筑師富勒提出了這種開創先河的構想,即通過構造穹頂來用人工的力量去控制室內微氣候,而這種實踐最終在商業綜合體類型的建筑上開花結果最多。
◎富勒設計的1967年世博會美國館
因此,從提供舒適室內環境的角度上來講,這種空間原型很適用于室外氣候不是很舒適的地區(如倫敦這類氣候多變且冬季寒冷的地區)來構筑適于商業的室內微環境。而這種超大跨度的玻璃頂,也可以給內部空間帶來人工燈光難以比擬的“自然感”。
從結構上看,Westfield White City選擇使用樹狀支柱撐起其巨大的玻璃穹頂, 樹狀支柱可以縮小單個支柱的橫截面積,避免了巨大的結構構件給整體商業氛圍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更兼具形式優美等優點。
近年來這種樹杈式穹頂Mall的佳作并不是孤立,例如2014年建成的墨西哥 Parque Toreo 商業綜合體也選用了這種樹狀柱與玻璃穹頂的組合。空間感極為開闊,是一個真正的城市客廳。
◎墨西哥Parque Toreo商業綜合體
從人的空間體驗上來說,巨型玻璃罩下的大尺度空間便于讓建筑師塑造出奇觀式的商業空間,讓觀眾在第一眼就感到震撼。對入駐的品牌來說,這也意味著絕對的氣勢和開闊的展面。
而這種穹頂之下具有奇觀性質的大空間也讓各類活動的舉辦有了可能。
比如Westfield White City的中庭就成為了各項城市公共活動的發生地,是整個商業中不可缺少的流量發動機。
◎Westfield White City中庭的各種活動
反觀國內,穹頂造景的項目也不少,比如北京的僑福芳草地和成都環球金融中心。芳草地雖然空間尺度大,但經過多輪調整后的業態、豐富的藝術品與錯動的空間讓近人尺度的商業有了不錯的場景感。
◎北京僑福芳草地
◎僑福芳草地內的藝術裝置和中庭活動
而環球金融中心更像是徒有其表,空有全亞洲最大單體建筑的名號,其內的場景營造卻因為運營側的拖后腿而缺乏新意甚至落入俗套。而正是這種無趣平庸的場景導致穹頂帶來的巨大尺度感難以被消解,從而顯得整個空間都非常空洞且荒涼。
◎成都環球金融中心
因此,如何在引入巨構頂棚和充足自然光的穹頂加持下構筑宜人有趣的商業空間,是本案的重點。
復刻Londoners的逛街日常:
嵌入室內的拱廊街
Westfield White City的做法非常巧妙,它沒有在穹頂下去追求一個重復多層環形動線的盒子mall。而是將空間布局成一條街,讓人在街區空間感的舒適尺度下去體驗消費的海洋。我們姑且稱之為‘街mall’模式,或‘新拱廊’模式。
首先,傳統上我們很難第一時間說出英國有什么值得一提的mall式購物中心(在我們語境下不包含哈羅德,selfridge這類百貨式項目),但牛津街和攝政街絕對算得上是全世界街道中的“頂級流量”。可以說,倫敦真正的商業活力在于充滿魅力的街道環境。
◎牛津街
◎攝政街
而街區中,帶有頂棚、能遮風擋雨的各式各樣的拱廊街也絕對算是倫敦甚至歐洲商業的主力形態之一。
不管是從傳統上還是從名氣上來看,購物街絕對是英國人最為習慣的商業建筑形態。因此,在 Westfield White City巨大的玻璃穹頂之下,業主也選擇了去塑造有街區感的空間。在構筑最新最現代的商業環境的同時,其原型卻是消費者熟悉的空間原型。
◎倫敦的拱廊街
我在此復盤一下逛這個項目的空間體驗經歷。
從地鐵站出來,來訪者就可以看到矗立在街角的顯眼的 Westfield White City 的招牌以及直接把人引進核心空間的入口。
◎Westfield White City 的入口
順著引導走入內部街道,壯觀的ARCADE空間撲面而來,可以看到兩側建筑的巨大體量被建筑師使用分割立面,多層次露臺和在最上方放置一系列分割的擋雨棚(很法國)等操作切碎,從而呈現出一種街區感。
◎正式進入 Westfield White City 前的街道
作為全歐洲最大的購物中心,Westfield 的主入口也并不巨大,看起來更像是整條街道旁建筑的體量。同時,入口的小型廣場,扶梯以及挑出的玻璃頂棚則很好的在這不大的寬度上給予了行人和購物者引導。
除通行外,此入口也承擔著延續街道感的作用,兩層通高的落地玻璃所組成的立面也讓外部街道和內部街道的過渡更加自然。
◎主入口前的小廣場
作為一個體量巨大的購物中心,Westfield 化解巨大體量在內部延續街道感的做法主要有三個:
■ 在室內打造了以中央廣場為中心的“田”字形流線;
◎以中央廣場為中心的“田”字形流線
■ 通過各類通高空間建立起層與層之間的視覺聯系;
■ 在二三層設置通高的奇觀式空間,讓整個空間更加扁平,整體來看幾乎只有兩個平面,消除了多層中庭環形動線空間的乏味均質感。
◎Westfield White City的示意圖,數據上有很多層,但體感只有兩層
從動線上來看,最初設計于 2008 年的 Westfield White City 在底層動線上的設計現在看來已經較為保守,采用的是十分傳統的“環形動線”+“中庭環繞式公共空間”+“主力店鋪” +“立面造型”的設計。
再加之底層空間需要讓位于二三層精彩的通高空間,其水平方向上的視線通透性顯得略有不足。但各式中庭和中央廣場及合理的分區還是部分彌補了底層空間部分的先天不足。
比如核心中庭的巨大挑高和開闊視線也能將客人的視線從相對保守的水平方向引向更為開闊的垂直方向,讓客流順利過渡到二層。
◎巨大的挑高和開闊的視野能將消費者的視線引向更為開闊的垂直方向
◎站在二層時的視覺感受
在分區和業態劃分上,底層的主力是名為 “The Village” 的奢侈品購物區。多達 26個世界級奢侈品店的聚集也讓Westfield White City 成為了大倫敦地區第三大的奢飾品購物區。“The Village”部分的室內設計由專精高端室內空間設計的 Michael Gabellini 操刀。
◎The Village區域商戶位置示意圖
◎The Village內的部分品牌
當我們穿過“The Village”,沿著中庭的樓梯來到二層,我們會看到 Westfield White City 最為精彩的空間,即上文所提到的玻璃穹頂之下的巨型中庭空間。
如果說底層是用來提升商場定位的高端奢侈品購物區,那么二層就是給廣大二線快消品牌來打造一個具有影響力和傳播度的標志性旗艦展面。這個品牌區間的典型代表如 Zara,Nike都位于這一空間。值得一說的是Apple Store也在這個區間內。
◎Apple Store位于扶梯旁的絕佳位置
這些“有流量”的店鋪和空間也像水泵一樣將人流源源不斷的“抽”至二層,讓整個商業更加活躍起來。一層和二層業態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一層的高端奢侈品牌匯集形成了對全城范圍內高端客群的吸引,二層的Apple Store 和 Zara 等則構成了對更大范圍客群的吸引力,也讓一層的高端奢侈品牌有了更多的流量。
這個類型的空間手法也讓筆者想起了上海的LuOne凱德晶萃廣場。
◎LuOne凱德晶萃廣場在三四樓也采用了跨層通高展面,如H&M
同樣是在高區三四樓設置了數家跨層的通高展面的旗艦快銷品牌。但無奈這個項目體量較小,難以在高區形成大規模品牌數量陣列的氣勢感,樓層區域又過高,同時低區的招商也差強人意,因此這個比較有創新性的做法沒有激起太多的討論。
室內的“臨街”旗艦店
在倫敦的牛津街和攝政街,大多數臨街店鋪自行設計的部分就是貼近街區尺度的 1 層及2層。在純步行區域內,一層的餐飲類店鋪也會將餐位延伸到街道上。
◎倫敦牛津街的臨街立面
Westfield White City 的設計團隊就將這種購物街的尺度感和空間感搬進了二層空間:所有的二層店鋪都擁有一個兩層高度的臨街立面供品牌發揮。
◎Westfield White City二層部分店鋪立面
◎Westfield White City二層部分店鋪立面
◎左為Westfield White City二層的ZARA,右為牛津街的Primark,兩者在立面處理上頗有相似之處
傳統商業街的選址有講究所謂的“金角銀邊草肚皮”。Westfield White City二層的空間分配也符合這個小順口溜,節點空間的區域品牌總是最為一線。
但由于主動線上設置了大量從一層而來的扶梯,相當于“扶梯要沖”的鋪位區域幾乎是無處不在。這也對一般購物中心扶梯組數距離較遠的問題做了毫不吝嗇的優化。
例如從逛下來的體驗來看,Adidas 和 Lululemon 這樣的頭部品牌享有“金角”這樣的黃金空間,Zara 和 Apple 這種單店利潤高的品牌則占據著電梯旁人流量很高的“白銀位置”,同時他們也擁有著最大的立面面積。
◎Lululemon
◎Adidas
而這些黃金位置中間的“草肚皮”部分,則由 Starbucks 和雀巢等相對體驗型的店鋪填滿。
所有“臨街店鋪”的空間尺度和模數也十分接近倫敦傳統街道的“臨街店鋪”。
◎從體量上看 Westfield White City 的店鋪每一個都很接近倫敦街頭聯排房屋的尺寸
街道空間的營造
◎倫敦金融城和倫敦網紅店以及歐洲常見的街邊彈出式就餐區,座位延伸到街道上是倫敦店面的慣用做法,就連理發店都有門口的位置
細節部分,Westfield White City 對“街道空間”的處理也讓人仿佛置身于于倫敦的街頭,各種小型餐飲及餐位被布置在了這些空間之中,讓整個空間內容進一步顯得豐富的同時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歇腳的地方,同時部分餐位上已經安裝了無線充電裝置,讓購物者和他們的手機都可以隨時補充能量,繼續購物。
◎Westfield White City 內部“街道”上的位置
近年來,這種穹頂之下精心營造的“街mall”式購物中心在國外屢有佳作。除了本案還有位于澳大利亞的Chadstone Shopping Center。
空間街區穹頂的原型和本案幾乎如出一轍,一個極為簡單的U型單線動線街區,室內街區立面化的商業界面以及比倫敦Westfield White City更為通透的結構穹頂。
◎Chadstone Shopping Center
這應該說是一個值得觀察的商業綜合體設計趨勢。傳統的多層環形動線加大中庭空間布局不可避免地帶來空間均質化乏味感的問題。
而國內目前的主流做法則是在此基礎上對于一些特定空間比如某個中庭,高區的空間,或次動線的區域做一些主題化,布景化的創新。但這種做法則需要相當的硬件投入以及可能在一段時間后帶來審美上的疲勞。
◎南翔印象城植物園的造景
而穹頂式街mall的做法,還原的是一個自然狀態下的人工環境街區逛街感受。品牌的街區立面正如街道的店面可以常變常新。
同時大面積自然光線的引入在后疫情時代自然開放的整體偏好趨勢下也給人很強的愉悅感,而拱廊一詞"ARCADE"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社交與交流意涵濃厚的概念。
◎著名油畫“雅典學院”就是設置在拱廊的場景下
當然,這種類型的空間一般需要更大體量的商業以及開闊的場地條件,同時街道感的形成需要足夠的品牌數支撐,因此該類型的設計往往是奔著城市地標定位而去的。只是期待本文的解讀能為國內購物中心的更新改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和思路。
文章來源: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