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體驗經濟的浪潮來臨,傳統商業模式和消費需求已悄無聲息地發生改變,助推了多種新興商業模式的應運而生。
在疫情大背景下,滿足“家門口”消費需求的社區商業,顯現出十足的服務能力,成為當下最受關注的商業類型之一。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社區商業總體量在10億㎡以上,而頭部開發商80%以上都建立了社商產品線,但以我國現階段社區商業消費40%占比的市場份額來看,相較于發達國家的70%,我國社區商業所占的市場份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不可否認的是,社區商業對生活的基礎供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消費者對人性化、體驗式的商業空間要求越來越高,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區商業越來越受青睞,如何讓消費者愉快購物的同時,還能享受新奇消費場景所帶來的多重體驗,成為社區商業綜合體在賽道日益擁擠的情況下所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打造成功的社區型購物中心,在社區商業同質化競爭中華麗破圈,以下兩個成功案例或許能夠給我們一些借鑒。
泰國SAMYAN MITRTOWN
2019年開業的SAMYAN MITRTOWN,是由地產開發商Golden Land投資建造,集高級住宅、辦公大樓和商業中心于一身的社區購物中心。
總樓板面積達22萬平方米,商業部分租賃面積約3.6萬㎡,入駐品牌數超100多家。SAMYAN MITRTOWN定位成為一個為消費者提供24小時生活場所的共享友好型社區,不僅補足了區域內全天營業綜合商場的缺口,帶動Rama 4一帶經濟發展,還成功制造了話題,連帶開啟了零售業的新戰場,推行起新的城市生活方式。
Samyan Mitrtown位于百貨區暹羅站和商業區席隆站中間,緊鄰曼谷地鐵山燕站,對面是朱拉隆功大學。該商業區和文教區之間的學生、白領、創業者、游客是項目主要的服務群體。在商場外,泰國首個以“學習”理念打造的120米隧道與地鐵站相連,選用玻璃墻以保留原始施工過程,讓游客在休閑購物的同時還能學習到建筑施工知識。不僅保證項目內外的協同性,還增加了整體的創意感,成為吸引人流的網紅打卡點之一。
SAMYAN CO-OP共享空間,是該項目的另一大特色。位于購物中心的二樓,設計宗旨是建立一個迎合大眾的“非正式空間”,用5個獨立的建筑,在保證彼此間視覺聯系的同時,中心用一個被玻璃包裹的安靜區域,來保證空間的實用功能。
空間按規模和客群需求進行精準區分,如微型自習室、小型討論空間、大面積的會議室等,采用小時租賃的模式對外開放。此外,商場內部打造的“24小時全天候開放區”,如連鎖品牌Big C首次推出的24小時營業超市Big C Food Place等,也構成了區域內罕見的不夜場。
在業態組成上,Samyan Mitrtown的七個樓層各具特色,但又彼此聯系,仿佛置身一場奇幻之旅。B1是Big C超市,G層是無印良品的全球首個“咖啡店”,將往常的家居陳列區變成了休息場地,搭配Mind Space By C-ASEAN的24小時營業書店,讓“全天候營業”貫徹在每一處細節。
一層主要為服飾、藥物等零售,匯集泰國本土及國際品牌;二層為各類生活服務類店鋪;三層設計了不同風格的空間,既有充滿泰國情懷的傳統場所,也有頗具新銳先鋒味道的藝術領地;位于四層的FOOD COURT是商場重點打造的「Samyan Food Legends by MBK」,匯集了來自山燕(Samyan)、黃橋(Saphan Lueng)、耀華力(Yaowarat)的17家傳奇餐廳;五樓則是由影院&劇院HOUSE SAMYAN和一個5000㎡的多功能廳SAMYAN MITRTOWN HALL構成,可以承接商演活動和各類演出。
此外,頂層還設計有大型的開放式屋頂花園,為觀景提供了絕美空間。七個樓層、不同業態,為消費者提供著全方位、生活化、人情味的服務體驗。
SAMYAN MITRTOWN主打“共享空間、24H營業”的概念,打造了一個融合生活與商業的復合式商場。差異化的營業時間,合理的商業定位、業態規劃和面積配比,不僅將零售商聯合擴大經營的范圍,還將消費群體輻射于社區群體之外。自開業以來,SAMYAN MITRTOWN每日至少迎接2.5-3萬人次,這一數據充分彰顯了這種年輕新穎的商業模式所具有的活力。
曼谷the Commons
開業于2016年的The Commons,是Thonglor附近的社區購物中心。
它雖不在區域商業主街,而是坐落在主街拐進來100米左右的一條社區街道上,但仍然成為了曼谷的一處網紅商業項目。地處安靜的居民區,The Commons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周邊成熟社區的居民,在曼谷這座城市密度高,室外空間有限,急需適應熱帶氣候的室外生活空間的特殊條件下,創辦人姐弟倆Vicharee & Varatt Vichit-Vadakan表示,項目的經營理念是“先打造一個社區,其次才是一個商城。希望大家把這里當做一個人群聚集并產生社交與交流活動的場所。”
區別于傳統商場,The Commons不只有健康和多元的生活選擇,更通過營造溫暖的空間氛圍,帶給人們如家般細膩的生活體驗即更高層次的社區意識形態。
The Commons共四層,面積不過5000平米,采用清水混凝土搭配木材和綠植,風格簡約樸素,很有親和力。在室內空間的打造上,The Commons采用的是半開放式空間設計。沒有空調,完全依靠自然通風,天窗下的頂棚內設置工業風扇排風,來保證中庭空氣流通。商場主體是一個縱向的露天公共場所,能一眼看清整個結構及品牌分布,底層設有臺階、坡道、小涼亭等,整片區域供大家休息放松,一二層被設計成一個巨大的開放式公共空間,以螺旋式的臺階動線引導人們向上邁進,三四層則圍繞木質中庭,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半室外垂直城市空間。
商場分為Market、Village、Play Yard、Top Yard四個區域。M層連接地下車庫,由18間餐飲店圍合出一個Market,鋪面雖小但種類豐富;Village沿途是植物店、甜品酒吧、復古服裝店……各具風格,是潮流生活的不二選擇;Play Yard主打兒童和健身,成人可以在健身中心“Absolute You”練習瑜伽和騎室內單車,小孩則可以在小型兒童游樂園“Little Pea Kids Commons”里玩耍;Top yard 的頂層設計則主打分享的概念,天臺處預留了一片香料農場和小草地,供顧客耕作和種植香草,并不定期組織各類社群活動,提高了商場顧客的忠誠度。
建筑主體雖是由水泥構成,但卻極具溫情,宛如一座戶外公園。The Commons提供許多有趣的工作坊,涵蓋食品飲料、個人發展等方面,在這里不僅能學到受用的技能,還可以結識興趣相投的伙伴。
類似的社交活動,The Commons還在周末晚上舉辦小型音樂會,為本地藝術家和音樂家及其愛好者打造交流分享平臺。有趣不是該項目唯一的標簽,善意同樣作為該項目成功的要素。The Commons提出的“善意計劃”,鼓勵人們自取一瓶礦泉水,并在義賣箱里留下隨意數額的錢,捐助給需要的人們。此外,商場還協助澳大利亞公益組織Oz Harvest的泰國分部在曼谷投放了他們的第一批社區冰箱。培養可持續性的生活是The Commons發起這些活動的初衷,也在深刻地影響著附近居民的生活習慣。
比起傳統購物中心的商業性存在,The Commons更像是一個“非典型購物中心”,一個鏈接著人與人的“社區共同體”,植根于居民空間,切實地影響周圍環境,反哺生活在這片社區中的人們。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商業已不單單作為滿足消費的場所,更越來越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因住而商”的特性使社區商業可以深入到任何城市的每一處,直接和周邊居民無縫對接,不僅因周邊住戶的高忠誠度,而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還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從經營理念上影響顧客的生活習慣。
文章來源:其美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