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非標商業”嗎?它到底是什么?大大的問號在我們腦海中揮散不去,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非標準化的商業,看看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發!
何為“非標商業”?
“非標商業”顧名思義即為非標準化商業,與標準化商業相對。相比于中規中矩的商業發展路線而言,非標商業則意味著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轉變。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消費者需求變化快而多,商業中心要以消費者需求變化為核心,就這樣,“非標商業”以新穎與包容的優點在大眾的視野中脫穎而出。突出差異化的非標商業會在空間、環境、體驗、運營等方面打磨,根據地緣屬性與地緣文化,緊貼消費者需求,采取不盡相同的創新形式進行表達,這使得每一個“非標類”商業案例都具有極強的不可復制性。
值得一講的是,有行業人士提出,單論“非標”,其實是一個中性詞。“非標”兩字并非創新核心,若能把“非標”產品與很強的商業產品力相結合,打造出優質、可復制、能長久生存和發展的產品乃至于作品,這才是真正的創新。
文藝、藝術、N次元、模擬未來、公園商業、社區經濟……看似沒有規則和章法的“非標商業”卻用一個個新鮮的方式呈現在眾人面前,相繼受到業內關注。以下,小編總結了一些以非標商業形式而出圈的商業代表項目,通過對商業空間與發展路線的不斷打磨,逐漸破圈,打造城市新地標,為商業延伸更多的能量空間。
開放式購物區:
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遠洋太古里/上海前灘太古里
講到“非標類”商業案例,首先想到提到的就是“太古里”系列。太古地產在內地的開發項目并不多,但幾乎每個都能拿出來成為當時商業的標桿。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是京城兼具個性與魅力的時尚地標,上海前灘太古里的出現成為全國地產商的一大亮點,成都太古里也已成為當地標志性符號。
作為第一代太古里,三里屯太古里定位休閑娛樂,是太古地產在中國首個落地啟用的商業項目,為開放式購物區。在三里屯太古里,藝術在不斷和人產生聯系,它是流動的,遍布在大街和小巷。廣場上創作的畫家,街頭上表演的歌手,建筑前打卡的年輕人,溜冰場上嬉鬧的孩子…….當你沉醉其中,便已經融入到了三里屯太古里的藝術氛圍之中。
2015年三里屯太古里落成了紅館THE RED,這是一個內匯集了文化、時尚、創意、生活方式等多為一體的活動空間,如果你來到三里屯,紅館,是近身感受三里屯街區文化的絕佳地點。
與三里屯太古里相同,上海前灘太古里同樣采用開放式的空間布局,在延續“太古里”獨特品牌基因的基礎上,創新了“雙層開放空間”。
從高處俯瞰,前灘太古里的外觀像降落在魔都大平地上的一架飛碟,內部街區采用多層蜿蜒式的商業界面設計,打破傳統手法。整體上藝術氛圍、生活氣息遍布著每一個角落,讓人猶如置身藝術、自然與人文交匯的空間。
立足于開放式的街區形態,在建筑設計時,處處精心,注重周邊關系健康和諧統一,讓場景與環境充分結合。
在三大太古里中,最具有歷史文化氣息的當屬成都太古里。同樣作為開放式街區,成都太古里延續了北京太古里“開放城市”的理念,創造出了一種由中式傳統建筑經過極為考究的設計轉化而成的全新坡屋頂式商業樓,并在框架上延續了“四川居民”的特色,使其更加具有商業感與現代感。
成都遠洋太古里的設計讓建筑本身充滿視覺效果,用心設計的景觀空間,不僅處處從消費者實際需求出發,更極大提升了商業氛圍。
“太古里系列”通過打造開放式景致,加強建筑與人、與四周環境的聯結性。同時,夜經濟、時尚街拍已成為太古里特有的商業標簽,讓太古里成為年輕消費者眼中打卡之地。
“公園式主題商業空間”—重慶光環購物公園
后疫情時代下,人們對空間環境有了全新的需求,在需求引領下,光環購物公園重新定義了公共商業,將自然與商業相融合,具有開創性的商業空間新形態。
開業以來,商場打造的室內植物園“沐光森林”成為網紅打卡圣地。這座縱跨7層垂直高度、高約42米的植物園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賞。到了晚上,“沐光森林”植物園將上演一場奇幻的3D大秀,自然和科技的碰撞讓光影、環境、水波融為一體,流光溢彩十分驚艷。
據了解,植物園內引入了近300種、7萬株熱帶和亞熱帶雨林植物及生態物種。植物園旁邊還有20米高的“花之瀑布”垂直而下,伴隨著潺潺水聲,人們仿佛置身于熱帶雨林之中。
“光環”的存在源自對消費者需求的理解,成就于對自然文化的尊重,創造人與自然親密交流的空間,營造出富有人文美好生活愿景的商業載體。
“數字,模擬未來”—北京SKP-S
當講到“非標商業”概念的最亮之處在于不斷創新求變時,我想,SKP-S的打造則是突出代表。以「數字-模擬未來」為主題的SKP-S通過空間打造讓人們想象未來技術進步后人類移步至火星的生活,用“AR+VR+3D”等數字化技術模擬過去和未來的時光。
未來農場、火星世界、未來主義……在不同藝術裝置中穿梭,從“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角度為消費者帶來沉浸式的探索體驗。
講到藝術裝置,西安SKP-S絕對是藝術的前沿,其中,《最后一個“地球人”》、《地球記憶》等都在體現著對“重生之義”的思考。令人眼前一亮的時光隧道,經歷過重生的28只火烈鳥形態各異。身處其中,你會重新認知自我,對現狀做出改變,重新定義未來。
商業殼子里的藝術經營—僑福芳草地
提到藝術賦能商業的代表,自然少不了僑福芳草地。
十年磨一劍,用藝術化的商業空間尋找欣賞藝術品的目標客戶。專業人士提出,相比于K11來講,僑福芳草地更看重藝術的經營,是在藝術圈中做商業地產而非在地產圈里玩藝術。
從外觀看,它像一座博物館,也是藝術品。通透的玻璃金字塔造型將4棟單體建筑罩在一起,組合為一個整體。
從運營來看,僑福芳草地善于與品牌聯動,釋放雙方品牌價值,它與商戶之間的關系并非單純的甲乙方,而是休戚與共,在合作方式上一起探索深度連接消費者的內核。
從理念上講,僑福芳草地講商業于“藝術”融合,整合各種能力和資源,并將自己的“環保宣言”從藝術裝置延伸至相關活動,從“跨界”努力跨越至“無界”,讓創作內容傳遞新的信號,如此的包容與綻放,是藝術的魅力,也是“非標商業”存在的魅力。
僑福芳草地選擇用一場場藝術展體現“藝術”特質,并用“藝術”反哺商業空間,賦予其意義,讓每一位來到商場的人都能與藝術邂逅。
創新“潮奢買手制百貨模式”—王府井東安市場
1月19號,119歲老字號東安市場化身潮奢買手制百貨重裝亮相,開啟試運營階段。
以全新形象展露的東安市場,創新買手制百貨模式。“買手制”憑借商品的“稀缺性”和“獨特性”深受新一代消費者喜愛。在商業領域競爭激烈的當下,“買手制+百貨”的拼接模式,為百貨行業注入新的動力源,梅西百貨、老佛爺百貨、SKP、K11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布局買手制模式。
而這次,“潮奢買手制百貨”中的“潮”是東安百貨創新的關鍵詞。定位潮、品牌潮、主題潮、空間潮……可以看到,作為時尚潮流的帶動者,東安市場正多方發力助力百年商圈消費升級,并努力對整個王府井商圈產生積極影響。
文化名片—南京1912商業街區
一間店,一條街,一座城。從昔日的總統府到今朝的城市客廳,1912商業街區用復雜且細膩的表現力成為南京城的文化名片。
空間上,街區擁有4大主題風情休閑廣場、3條街巷、19棟民國風風情街獨棟建筑組成。其中容納了58家商鋪,涵蓋餐飲、休閑、茶座及酒吧等多種業態,在這其中,酒吧成為了主要業態,1912街區以具有文化性、時尚性、觀賞性的中高端業態布局,填補了南京白領、小資、文化群體中夜間消費的空白,讓街區的夜生活氛圍十分濃厚。
以業態創新為手段,宣傳城市內涵。以文化創新為手段,彰顯城市魅力。以商業創新為手段,塑造城市文化品位。南京1912街區通過“業態-文化-商業”間的手段傳遞,開發了眾多具有獨特IP價值、回味體驗的消費項目。
“非標類”商業,如何破題?
從工業時代延續下來的標準化購物中心,到如今的“非標類”商業。放眼未來,相比于標準化統一風格的購物中心,非標商業會以差異化的存在成為商業中心發展的趨勢。相比于萬達、龍湖天街這樣的“多城一色”的標準化購物中心,非標準化購物中心會結合當地特點,做出“一城一色”的商業中心,如此一來,購物中心不僅僅是商業品牌的標簽,也成為當地城市的名片。
社交型購物中心、文創型購物中心、商業空間城市化、表達生活美學的購物中心、國風靈感商業中心、融合公共交通的商業綜合體……以上種種都是今后非標商業的發展可能。總之,未來的商業地產的開發運營必將融入更加豐富的人文、歷史、文化產業內容,“非標類”商業會不斷破界,商業中心會越來越不像商業。不過,還是要回到開頭的那句話,“非標商業”若想稱之為創新就必須緊跟時代趨勢,走自己的道路,以抓住人心為關鍵,以打造優質產品為目標,在商業領域發揮價值。
結語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消費不斷升級迭代,購物中心在空間和理念上也在持續提升與創新,商業中心已從單純的消費場景變成記錄且融入人們美好生活方式的平臺。商業項目區域及群體特質屬性,讓商業體在非標商業方面大發展,成為主流。“非標商業”正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服務宗旨,滲透當下的商業生態鏈,為之帶來改變。
文章來源:和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