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疫情管控情勢下,在區域層面,近郊游和城市休閑已經成為熱點。在產品層面,沉浸式游樂爆火。這很好理解,在城市景觀與產品不構成異地差異化游覽和生活體驗情況下,用虛擬手段模擬一種場景化體驗,不失為一種替代方案。
沉浸式體驗快樂一時,生活化沉浸健康永遠
休閑度假需要沉浸,沉浸需要場景,而且是有文化主題和故事情節的情境。毋庸置疑,這種沉浸式游樂堪稱體驗產品升級版,但既然是虛擬的,一定是可模擬的。
沉浸式游樂產品制約因素很多,諸如:虛幻與現實、人流與高成本、短期與長期、獵奇與重復率、單一Z時代群體與大眾消費的矛盾,等等。不可不察的是,一段時間以后,如果再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也許是一種階段型產品,盡管是新奇的、刺激的體驗,卻是小眾的、游樂的、虛幻的、可模仿的休閑產品。沉浸式游樂實為疫情管控下不得己而為之的無奈之舉,或者是一種對現實真環境、真場景、真情景旅游的一種暫時性回避和逆向性補充。
沉浸式虛擬游樂離不開VR/AR等光影手段的渲染與烘托,凸顯了一種市場新消費形態,契合了Z時代需求,只是一種娛樂形式,充其量是一種主題性游樂,卻絕然沒有市井煙火的氣息與氛圍,有時未必是一種旅游形態。因其過于浮華,不真實,浮華背后也許只有一兩年的紅火,有朝一日終歸要沉靜下來,還原生活,回歸生活。這并非說消失不見,而是說不會成為主流,不是大眾需求和旅游持久發展方向。
當然,我們必須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沉浸式體驗火爆的背后,實則是消費需求的改變。盡管虛幻的沉浸替代不了生活體驗,但沉浸式也許是生活化的前奏。沉浸式體驗可以是生活化旅游的虛擬表現形式,沉浸式體驗的極致化必然是生活化旅游。
互動體驗、沉浸體驗、生活體驗是體驗的三個層級,沉浸之后是生活。生活化場景是最自然、最美麗、最溫馨、最動人的風景。
長遠來看,沉浸式體驗項目仍有迭代升級的空間,尤其是在故事情節設計、優化體驗方面。真實的沉浸式體驗應貫穿于全方位的眼耳口鼻身、吃住行購娛,以及全時空的宏觀與微觀、白天與黑夜。如果說,從生存到生活,對應的是從旅行觀光到旅游休閑;那么,從生活體驗到生命沉浸,對應的應該是從度假旅游到康養旅居。
先有當地人休閑生活,后有外地人旅游體驗
近幾年,旅游小鎮很火。這與當地人的地域化、原態性、休閑性生活有關,也與外地人旅游生活體驗訴求有關。
小鎮因其小,故而有點小封閉,既保留了過去的印記,又少了點大都市的繁華,卻又不失生活的愜意與靈動。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小鎮皆是休閑旅游的最佳生活集聚形態,乃至旅游目的地。
究其原因,旅游者大都是為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而來,尤其是異于現代的古樸生活。正因為如此,這幾年我國出現了許多仿造的所謂古城、古鎮、古街、古村。然而,問題隨之而來。這些所謂“古”字系列項目大多名不副實:一者,有仿古之形,無聚落之態;二者,徒有建筑,空乏生活;三者,有名人故居,無市井文化。
事實上,此類產品最叫座的不是建筑,而是當地原住民的生活形態,歸根結底,旅游者渴望體驗到的是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異地化生活體驗場景。這種空間形態和生活場景自古有之,就在尋常巷陌、市井生活里。
《清明上河圖》和《姑蘇繁華圖》是兩幅典型的世俗風情畫,分別描繪了宋和清的城市生活圖景。《姑蘇繁華圖》是清代宮廷畫家徐揚描繪蘇州風物的巨幅畫作。姑蘇自古繁華,直到現在,蘇州一直是著名旅游城市,也是目前國內擁有5A級景區最多的城市。
《姑蘇繁華圖》所描繪的江南湖光山色、田園村舍、閶胥城墻、古渡行舟、沿河市鎮、流水人家、民俗風情,官衙商肆,完整展示了乾隆時期最為繁盛的蘇州城和江南的風土人情,畫面“自靈巖山起,由木瀆鎮東行,過橫山,渡石湖,歷上方山,介獅和兩山之間,入姑蘇郡城,自葑、盤、胥三門出閶門外,轉山塘橋,至虎丘山止”,沿街小販各種腔調和韻律的叫賣聲、街頭特色風味小食品、擺地攤練把式、街頭斗蟋蟀、路燈下眾人圍觀的棋局、夏日里晚間街頭竹躺椅上搖扇聊天喝茶的市民、吹糖人、捏面人、沿街排開的剃頭匠簡易廉價的理發挑子......其風貌、風物、風俗和風情浸潤著濃濃的人間煙火和市井文化,尤其獨特的原生價值與美感。
市井是活著的機體,城鎮布局是肌理,建筑風貌是骨骼,業態是流動的血脈,生活和娛樂是呼吸,市井文化是內涵,特色主題是靈魂?!笆芯幕笔侨藗冏穼み^去那種最質樸、最原始、最純真的生活方式而認同的一種文化現象,旅游小鎮的規劃布局不能缺少市井,市井文化離不開原住居民,沒有市井文化就缺少了生命力。
就市井文化形態來講,《清明上河圖》、《姑蘇繁華圖》無疑是旅游城鎮的頂級世俗化藍本,而現在尚存的平遙古城無疑是最現實的生活化標本。山西平遙古城和北京古北水鎮,我們更愿意去哪一個?答案不辯自明。中國當下的古城古鎮旅游,我最推崇的就是平遙古城。這些年在我的文章里或者講座中,不止一次講到作為平遙古城旅游保護與利用的案例,就因為平遙是活著的古城。
每次去山西平遙古城,總會在街巷里遇見一撥撥的西方人,以法國人居多。在法國人眼里,平遙仿佛中國過去的樣子:古舊的城墻內,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上,林立的商賈票號,人們過著自由自在、懶散舒緩、悠然自得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笑臉迎人。特別是在古樸的客棧里,傳統的四合院,高懸的大紅燈籠,腐蝕的門柱,剪紙窗花,八角桌;熱炕上的雕花大床,色彩鮮艷的錦緞被面,紅木方桌;一日三餐傳統的小吃莜面栲栳栳、搓魚兒、碗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不是為了看現代化的鋼筋水泥的高樓建筑,而正是為了中國古老的歷史而來。更難能可貴的是,平遙古城是中國有原住居民存在、近乎生活化和市井化的為數不多的古鎮之一。
平遙的老生活、舊生活是真實的、現實存在的,而非虛擬、虛幻的沉浸體驗。當然,存在即現實,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辯證地思考這個問題。既然是小鎮,當然有居住功能,有居民,有生活,有生產,有商貿,有文化,然后才衍生出旅游功能。絕非反其道而行之,為旅游而旅游,生搬硬造一個所謂旅游小鎮,然后招商,賣地產,賣旅游。
旅游是一種異地、異質化生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就是外地人的旅游體驗,且是一種有地域文化特色與精神內涵的生活體驗。旅游小鎮歸根結底是賣生活,且是原住居民的原態生活,說的低俗一點,包含吃喝拉撒睡;說的風雅一些,包含古人所說的諸如尋幽、酌酒、撫琴、蒔花、焚香、品茗、聽雨、賞雪、侯月之類的雅事。從旅游基本要素講,就是吃住行游購娛,從旅游延伸業態說,就是商養學閑情奇。無論是是市場層面的休閑度假,還是國家層面推動的“文旅融合”,都說明了這一點。這對當下的旅游古鎮的文化形態和產品業態設計有所啟發。
生活化體驗符合國家政策,也契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需求漸趨多元,現代人更加注重文旅活動的新鮮感、體驗感、互動性,體驗經濟應運而生。體驗經濟與休閑旅游并行發展背景下,生活化旅游才是一個真命題,才是旅游的本原、現實回歸和未來旅游的歸宿,才是中國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終極目標以及與世界現代旅游接軌的必然路徑。
圍繞旅游高質量發展目標,近幾年國家文旅部特別重視休閑旅游品牌的打造,如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和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以上五種休閑度假形態都是生活化沉浸的空間載體和未來高質量旅游發展的主導方向。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的《人類激勵理論》學說,簡單而論,無非是消費的三個層級:生存、發展和享受。以我個人的理解就是:生存、生活和生命,這是人類“一生”的三個階段。
沉浸式體驗場景與情境類產品的興起與近幾年休閑度假發展是同步的,也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五生”中的生態是條件,生產是手段,從生態風景、生活和生產場景,到生存和生命情境,都與體驗經濟下的休閑、度假、康養旅游有關。
文章來源:旅思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