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宋城演藝成立,十余年的時間,就成為中國旅游演藝第一股。隨后創造了世界演藝市場的五個“第一”:劇院數第一、座位數第一、年演出場次第一、年觀眾人次第一、年演出利潤第一,擁有74個各類型劇院、175000個座位數。
然而即便作為旅游演藝的龍頭企業,疫情之下也難以獨善其身,這場風暴對宋城演藝的影響有多大?加速轉型能否實現鳳凰涅槃?
疫情之下
上市以來十年首虧
宋城演藝獨創的“主題公園+文化演藝”是成功的法寶,在經營模式上明顯區別于傳統的演藝企業和旅游企業,這種經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般演藝企業沒有自有載體、演出成本高、引流成本高、觀眾更換頻率低的難題,克服了傳統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明顯、可復制性差、過度依賴大型游樂設備、邊際效應低下、服務差異化不突出、贏利能力較弱的缺點。
依托這種模式,宋演上市后就不停地嘗試異地復制,2013年至2014年宋城演藝分別拓展了三亞、桂林及九寨溝三個異地項目,以重資產建設的方式選址國內一流景區。
在盈利能力方面,根據華泰證券研究所的研報顯示,三亞千古情、麗江千古情及九寨千古情的盈利能力非常強,一般半年內即可實現收支平衡,并實現正向現金流。從營收來看,一般經營到第4年即可保證每年2-3億以上年收入,3-4年即可收回投資成本。從毛利率及凈利潤率看,平均項目毛利率超過70%,凈利潤率超過50%。
但是這種模式極度依賴選址以及游客量,所以后期異地擴張之路遭到了挑戰,部分投資的項目并沒有如預期般盈利,《泰安千古情》、石林項目和武夷山項目甚至夭折終止。
疫情之中,景區閉園成為常態,營業收入也難以撐起日常巨大的人員管理開支,這也導致在2020年宋城演藝上市十來以來首次出現虧損,而今年一季度,宋城演藝各景區再次受疫情影響間斷性閉園,凈利潤將近虧損3859萬元,最終不得不轉讓宋城演藝國際發展有限公司和珠海宋城演藝王國有限公司100%股權,以求回籠資金,減輕流動性壓力。
從室內到室外
從旅游演藝到城市演藝
疫情后,宋城演藝也意識到必須加快轉型的腳步,所以公司就以杭州宋城和上海千古情景區為突破口,進一步從“一臺劇目、一個公園”的千古情模式向“多劇院、多劇目、多活動、多門票”的演藝公園模式轉型升級,以室內演出為主的宋城演藝開始向室外演出轉型,并持續豐富演藝經營內容,拓寬護城河。
在疫情的期間,宋城演藝相繼建設了幾十個劇院,尤其突出戶外概念、打造室外露天劇場。以杭州宋城為例,在內容方面,園區積極開拓多劇院、多類型、多場次的演出模式,推出室外版《宋城千古情》、實景演出《風笛之戀》、光影秀《My All》,節目容量從120分鐘提升至300分鐘,并引進了《雷雨》、《解憂雜貨鋪》等知名劇目。
在旅游時間方面,園區通過調整優化游歷線路、新設網紅打卡點、完善配套設施等方式,對存量項目進行改造升級,讓游客在園區的逗留時間從3小時提升至6小時。
在活動方面,承辦中國棋院杭州分院第二屆“智圣”智力運動會、“智圣”智力運動產業博覽會等賽事,推出萬圣主題“宋城奇妙夜”和圣誕元旦“雙旦跨年奇遇夜”等年輕人群專題市場,有效滿足散客、親子、學生等各類人群的需求。
宋城演藝的轉型也卓有成效,春節黃金周、五一小長假和國慶黃金周期間,杭州宋城總接待人次、總演出場次、營業收入、散客占比、游客逗留時長等指標全面接近或超越2019年同期。
根據財報顯示,公司在2021年,營業收入為11.85億元,同比增長31.27%;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3.1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其中杭州宋城可謂功不可沒,營業收入占比高達41%,同比增長69.36%。
轉型的隱憂與挑戰
雖然從目前來看,宋城演藝目前轉型有了一定效果,但從旅游演藝向城市演藝轉型,還都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客群改變,旅游演藝對景區的依賴性很大,其獲客渠道來自旅行社,多依賴于團客市場,簡而言之就是大家是因為去一個景點所以順便看一下演藝項目,并不會因為旅游演藝劇目好而特意去景區,并且一般去了一次就不會去第二次;而城市演藝更加依賴劇目的質量,其主要客群來源于本地客流,觀眾的復購率高于旅游演藝。
二是市場競爭,五年前,上海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以“年均四萬場演出”作為硬指標,現象級紅色舞劇、沉浸式戲劇等新業態爆發式增長,是國內城市演藝競爭最激烈的市場之一。據公開數據,2021年,上海18家市級國有文藝院團完成演出6865場,同比增長81.4%,演出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75.4%,較2019年增長8.25%,并且市場競爭越激烈,觀眾對待劇目的質量要求更加嚴苛,宋城演藝想要依托城市演藝在上海演藝市場立足,勢必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資金、人力成本來研發或者引入優秀的劇目。
總而言之,宋城演藝能夠突破長期固有的經營模式,并根據市場需求轉型創新是一件好事,但想要實現新一輪增長,讓內容更破圈、讓體驗更沉浸、讓消費更主題、讓營銷更精準,路阻且長!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