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進入黃金時期,作為企業孵化基地的園區也隨著雙創的熱度開始升溫。那么在經濟新常態下,產業園區的運營趨勢將會如何發展?怎樣才能讓園區突出重圍,搶占先機?
明確產業定位,定向精準招商
產業定位要跟當地的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契合,不能盲目跟隨潮流,必須符合自身發展方向,定向精準招商。目光要放長遠點,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而隨意變化,反而會因小失大。
園區招商最重要的是產業鏈招商,建立起產業生態和供應鏈,并通過老客戶的上下游產業鏈拓展來挖掘、延伸和拓展業務。
實行市場化運營的運作模式
早期政企合一的優勢很明顯,政府資源比較多,能夠很快的出效果。但想要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話,就不能夠只算政治賬,不顧經濟賬,最終政企一定要分開。產業地產可以在政府的引導下運營,但內部運作一定要市場化。
雖然市場化運營的運作模式在初期會面臨不少難題,但不少實例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下來,市場化團隊的活力將極大提升開發運營的效率,促進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
資源配置優化,適當留白
每個園區都有其空間局限性,所以要注重資源配置的集約化。針對不同規模的企業,不斷調整園區運營過程中配置,要有資源儲備的提前量。在園區發展過程中,不斷和客戶溝通了解其需求和發展趨勢,預估客戶未來幾年發展趨勢,預留優化資源配置的時間與空間,適當的留白,為其擴大產能預留空間。
既要講情懷,又要算清賬
搞園區的人真的需要情懷,但是只講情懷不算賬也不行。產業園區對地方經濟發展有責任,為政府和地方經濟培育和集聚高科技產業,解決就業和稅收,這也是園區最重要的存在價值。
跟企業的關系也一樣,園區運營商跟客戶是共生的關系,為產業和企業做好服務,搭建好平臺和環境氛圍,形成產業生態圈,通過良好的商業模式讓運營者和客戶形成共贏。
做好政府與客戶的“轉換閥”和“潤滑劑”
產業園區需要與政府、客戶同時打交道,必須清楚企業的訴求,也清楚政府的底在哪里。園區作為“政策翻譯器”,可以為企業爭取優惠政策和補貼;同時也可以讓政府在跟企業打交道的環節上更省心。這就是扮演一種“轉換閥”和“潤滑劑”的作用,是園區運營里很重要的一個內容。
學習國外成功案例,但不能盲目照搬
國外有很多產業園區的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去探討學習。針對園區怎么運營管理、市場化處事方式、一站式服務和“重商親商”的服務理念,這些絕不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從全心全意幫助入園企業對接政策,解決每一個細小問題的過程中體現。
但是學習外國企業不能是刻舟求劍式的盲目照搬,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結合區域的市場經濟以及自身的產業基礎等情況,合理地借鑒學習。
產業園區的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期間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有很多曲折,因為整個園區開發、運營、服務的系統太復雜。但是,產業園區建設的目標和方向要堅定不動搖,要堅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