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敗老舊的廠房,若是經過合理的規劃和創意的改造,能成為文旅產業的新掘金地。
從區位角度而言,城市版圖在不斷地擴大,那些曾經的舊工廠所占土地現今則是城市中心區域寸土寸金的資源。
從文化角度而言,老舊廠房作為中國歷史發展的遺存,既是展現中國工業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延續城市文脈、拓展城市文化發展空間的重要載體。
從成本角度而言,對舊廠房的改造成本相對低于重新建造的成本投入,如大跨型廠房的改建成本一般會控制在總造價的10-20%。
從物業角度而言,舊廠房大空間、高樓層的物業條件,以及大面積多建筑物構成的規模效應,能為項目功能重新定位提供多元組合空間,甚至衍生出全新的產品,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挖掘其商業價值,開創新的生活理念。
讓我們來看看,老舊工業廠區的更新復興中,那些保留原有工業遺存的主旋律,并且激發出更多空間創意的項目吧。
Argo當代博物館
伊朗德黑蘭
前身:Argo啤酒工廠
博物館位于伊朗首都德黑蘭,由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啤酒工廠改造而來,位于城市的核心區域。ASA North工作室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建造了一系列獨特的混凝土屋頂,將其改造為當代藝術博物館。
盡管原建筑損毀嚴重:除了缺少屋頂,地板和墻壁也有不同程度損毀,充滿補丁的墻壁常見的博物館展示墻壁相差甚遠,建筑師團隊仍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們決定保留原有的墻體瑕疵,稱此舉是“一種尊重的行為”,而新加建的屋頂則作為一個獨立的結構,造形風格完全獨立于現有的建造。預制混凝土作為的屋頂材料具有傾斜的紋理,與當地常見的波紋屋頂相呼應。
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設計師在建筑上開有固定間隔的孔洞,幫助虔誠的信徒記錄每天祈禱的時間,進一步向當地文化致敬。在對外墻的改造中,建筑師盡可能保留原有的結構與材料,廠房的磚塊被回收并重復使用,工作室將其描述為“一項令人著迷的考古工作”。
在內部,Argo工廠包括六個展覽長廊、活動空間、圖書館、辦公室、商店和藝術家駐留的工作室。游客通過面向接待區的中央庭院(可做室外展廊)進入一樓。這一層還擁有兩個畫廊空間、一個咖啡館和一個藝術商店。
彎曲的混凝土樓梯在大廳中最顯眼的位置,也是室內更新的重點,設計沒有使用任何中間支撐。樓梯的曲線形式與原始工業建筑直角風格形成鮮明對比。觀眾由此進入上方的展陳空間。
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在Argo工廠藝術博物館進行展覽。在這里,當代藝術家的創意不僅能通過各種藝術裝置傳遞給觀眾,展品本身也在和策展建筑產生互動。Argo工廠的成功改造像是催化劑一般,激了該區域的城市復興。
MKM博物館
德國杜伊斯堡
前身:谷物磨坊
德國庫珀斯穆勒博物館 ( Museum Küppersmühle,簡稱 MKM ) 是歐洲最大內陸港——杜伊斯堡內港的現當代藝術中心。原始建筑建于1860年的一家谷物磨坊,1900年,磨坊以魯爾地區當時第一家采用最新技術的工廠在被稱為“魯爾區面包籃”的內港投入運營,到1908年,現有建筑中的早期三部分結構形成。1999 年,杜伊斯堡地方當局撥款 3,500 萬德國馬克(1,900 萬美元)將工廠改為博物館,Herzog & de Meuron建筑事務所(“鳥巢”設計團隊)當時便參與了改建,并于同年4月正式開館。
圖中黑白部分為早期三部分建筑
從2013年到2021年,事務所又設計并執行了總建筑面積 (GFA)為 5,000 平方米(展覽面積2,500平方米)的擴建。新增加的部分由三個高度分別為33.5米、30.5米和27.5米的體塊構成,其中兩個體塊為展覽空間,第三部分提供了通道,容納了公共設施和藝術品處理設施。
擴建部分的體塊受到“禁止在高速公路40米范圍內建造”法令的嚴格限制,故而將其中一個體塊立面平行于高速路,對可用區域進行了充分的利用。在擴建部分的最高點,也就是最大展覽區域的最頂層,新結構的高度與原有的主要建筑維持在同一高度。
頗具代表性的鋼筒倉建于1930年代,它不僅被改造為連接新舊的關鍵要素,其內部也成為了一個獨特的展覽空間。長期以來,筒倉因其歷史和美學價值被世人所尊崇,如今,通過改造翻新,它還獲得了作為連接路徑和展示區域的全新功能。
新擴建部分采用紅磚外墻,將工業文化與當代博物館建筑相結合。擴建部分與碼頭邊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磚結構的序列相一致,構成了一個整合和互補的架構。
在新建的三角形體塊中,樓梯非常引人注目,在概念和空間環境中,樓梯與1999年博物館項目中的特色樓梯相關。這些新增的蜿蜒樓梯,由赤紅色混凝土建造,仍然帶有可見的模板痕跡。大塊的赤色立面被狹窄的窗戶和陽光切割,整個空間透著“工業化的夢幻”。
擴建部分地面四層樓共創建了35個燈火通明的“白色立方體”,為博物館提供了額外2,500平方米的畫廊空間。6米高的高天花板、灰色的深淺稍有不一的土耳其玄武巖地板和一系列白色寬敞的房間。與外界的唯一聯系是和天花板一樣高的窗戶狹縫,這些狹縫建筑物外立面上清晰可見。
新的畫廊空間呼應了MKM作為19世紀和20世紀典型工業設施特征。
社區大型文化廣場
法國梅森塔爾村
前身:玻璃工廠
名為名為Site Verrier de Meisenthal是新近完成的18世紀玻璃工廠翻修和擴建項目,靠近北孚日自然公園的梅森塔爾村。自1978年以來一直是梅森塔爾玻璃博物館的所在地,1992年后成為國際玻璃藝術中心。改造后的設計為這里注入了一個用于展覽和音樂會的多功能文化場所。原有場地中的建筑物誕生于不同的時代,各自不同的界面讓廠區沒有形成統一的記憶點。
為了補充和對比這些工業結構的遺產,建筑師將場地與一個中央混凝土廣場統一起來,該廣場向上延申,形成現有建筑物的新入口和游客中心。
由于現有建筑物的保護性質,工作室的干預措施保持最小,簡單的混凝土添加與原始結構的磚和鋼形成對比。除了新的入口和咖啡廳外,兩個提供行政空間的混凝土結構已被安裝在場地南部的磚煙囪周圍。
細長的鋼橋和混凝土柱上的人行道連接建筑物的上層,而在場地的北部,廣場上升以連接博物館,并在兩側形成高架梯田。
前工廠大廳是Verrier de Meisenthal遺址最大的建筑,通過以前未使用的地下室獲得了一個新入口。通向一樓的多功能表演空間,位于暴露的鋼屋頂下的前玻璃熔爐之間。帶有滑動金屬門的混凝土墻使該空間可用作500個座位的黑匣子劇院或可容納多達3000人的大型活動的大廳。
設計團隊對于建筑的投入非常少且謹慎,以盡可能簡化和統一,并避免與現有環境發生任何美學沖突。項目強化了這一概念,工廠院子一直是城鎮的中心,為各種組織以及廣大公眾重建了一個公共場所。
在游客中心和行政大樓中,裸露的混凝土飾面被帶到內部,與鋼配件形成鮮明對比。這些混凝土表面都經過噴砂、灌木錘擊、夯實和預制飾面處理,以創造出微妙不同的紋理。
華誼萬創 · 新所
上海
前身:大中華正泰橡膠廠
建于1929年的大中華正泰橡膠廠正是在包豪斯風格影響下的上海最早一批以現代主義風格為基調的工業廠房。2019年,恰逢包豪斯百年,位于上海閔行區劍川路地鐵站附近,一個占地6.9萬方,總建筑面積8.63萬方的園區也迎來了他的新生。
設計之初,業主頗有針對性的選擇包豪斯這一外在特征作為改造設計的形式語言,除了對這一影響世界設計重要事件致敬之外,也是在上海老工業基地的新科創板塊中找到了一種將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形式,來表達改造后整個區域的產業氣質和人文傳統。
一方面,老工業廠房至今仍展現出源于百年前的功能主義傳統和工業構件的美學體系;另一方面,這個工業建筑改造可以超越“工業風”審美套路,傳達一種內在的科技創新精神。包豪斯更像是一個國際化的符號,演繹藝術和技藝的交輝。
滬閔路的城市沿街界面作為園區對外展示的第一形象面,采用了強烈的構成手法來形成主要視覺形象,將滬閔路廣場上的景觀和路徑倒映在廠房的立面之上,通過立面錯落的平臺與園區內部空間連通,在使用體驗上增加了層次感和豐富性。園區沿街部分是大膽奔放的紅,園區內部是冷靜理智的白,一紅一白,一深一淺,互相映照,互相襯托。
包豪斯風格是整合園區各種大大小小建筑的設計語言,從體量劃分、標識立牌、門窗定制、連廊系統、樓梯扶手、室內公區裝飾、入口雨棚等入手,細致梳理了若干種型式,對應不同的樓棟立面空間體系,采用不同的類型來組合,向百年包豪斯的現代建筑風格致敬。
主入口的兩棟樓是園區最大的挑戰,2.6萬方的巨大體量被創造了不同標高和體量的錯層盒子,也規劃了大小不同,面積可分可合的辦公產品,包括小獨棟,標準辦公、躍層辦公和商業盒子,體量之間的錯落也無意識的形成了高低進深不同的露臺。
18幢大廠房各有特色,有的通過組合形成一體的展示界面;有的獨立在場地區域形成自己的場地語言(路演空間);有的則是與水杉等喬木組合,若隱若現。包豪斯是設計的基調,但具體的細節還是要結合建筑自身的特點和功能來打造。
路演廣場是整體規劃中承擔各類廠區活動的綜合性節點之一,設計保留了原有廣場的尺度,而面對廣場的大樓東立面則采用全玻璃折疊推拉門形式,配合5米出挑的鏡面不銹鋼雨棚,在有演出或活動舉辦時,室內外空間可以做到互相連通。
率先啟動的項目首開展示區,其室內設計也是采用了紅黃藍包豪斯主題色進行搭配,室外新增廣告的旋轉片墻,既是商業街入口的標志也是展區的宣傳窗口。
XC273 by XCOMMONS
上海
前身:上海414毛巾廠
綜合買手店XC273脫胎于上海的老舊毛巾廠廠房,后在歷史進程中所承載的功能經歷過無法追溯的數次改變。在選擇保留原有空間結構肌理作為改造出發點之余,設計團隊以“模糊時間”的意向,真實呈現不同時期的材料和構造,為這個重生的復合功能空間創造有別于傳統的零售體驗。
在行動流線上,三個縱向的交通系統被植入到建筑中,使內部流線避免了任何終端的可能。平面布局也體現了對空間功能的研究。無論參觀者選擇哪一條路線游覽,都能實現動線上的連續流動,發掘各個位置的精彩以獲得獨特的空間體驗。
一條貫穿前后兩塊區域的“聲音隧道”在設計上更加強化了上述體驗。功能與交通被創造性地融合,純粹的內部空間如一臺時空機器,使隧道長度被聲音與被放大的感官所模糊。
如此水平上的穿梭體驗同時也發生于縱向空間。每層樓根據其特性設計了不同的燈光系統以及燈具,以此來界定不同區域。從特定的角度向上看,視覺可貫穿整個建筑直達三樓的天花。三層各具特征的天花如萬花筒般交疊在一起。這樣的“迷失感”是設計期待賦予參觀者的體驗,因此鏡面的材質也被較多地使用于墻面和天花,無論哪個區域均有因反射而產生的驚喜發生。
位于二層中庭的挑空是建筑的重要的核心。設計方仔細推敲了位于其下方的一個室內水池的側面曲線,成為連接空間、人、產品的重要媒介。整個一層地面表面的樹脂材質仿佛是水面的延伸,將天花的燈光系統反射成波光粼粼的形態。
空間中使用的不銹鋼、樹脂地面、天然玉石、實木多層板等當代材質,以“夾心”的方式包裹空間中的結構柱體,半包裹半裸露的構造形式像層積巖一般物質化了建筑經歷的所有時間點。
二層地面的呼應一層的質感,但是通過不同的表面處理降低了整體反射度,像考古現場般。三樓的設計在視覺上回歸了平靜。純白的墻體加強了坡屋頂的舊木結構,方形排列的窗戶將陽光有序地引入室內,這時天空和城市成為了空間最好的點綴。
以毛巾廠的職能誕生,隨著時間推移,穿越了數種功能的轉變和對建筑本身的干預。本次對其的改造保留了空間的所有差異,以便更客觀地展現建筑的歷史。當人們走進它時,過去與現在的邊界是模糊的,如同步入一個打破線性時間的永恒空間。
昆侖望岳藝術館
鄭州
前身:鄭州電纜廠
新中國成立后,鄭州依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被定位為工業城市,并在“一五、二五”期間建成多處重要的國家級工業項目。鄭州電纜廠成立于1959年,是當時國家三大電纜廠之一。經歷了建國初期的工農大生產到改革開放,這座老廠區成為一段時代精神的氣質表征,也是城市的精神延續。
廠區舊貌
鄭州電纜廠總占地面積21.3萬㎡,新改造的昆侖望岳藝術館位于電纜廠西側,由電纜廠遺留的維修車間、臨時檔案館及職工澡堂三個獨立功能組成,總建筑面積3200.73㎡,坐落于5000余方的公園之中。通過對場地、建筑、內部空間的改造,賦予老廠房新的生命力。
“輕輕地觸碰”喚醒廠房沉睡的活力,是該項目改造的主導原則。通過“凸變、縫合、疊加”的改造手法,將廢棄廠房遺留的三個獨立功能區整合為一體,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原貌。
“縫合、凸變、疊加” 改造示意
在北側主入口部分,采用“縫合”的手法,將13.2m高的夢幻玻璃體鑲嵌于原有建筑的夾縫中,喚醒沉睡的空間。同時,為了增強其標識性,內襯紅色魔幻體,營造縹緲浪漫的意境,仿佛能夠在此對話過去、洞見未來。
改造前后對比
在建筑西側,為了提升其趣味性,激活體驗界面,引入“凸變”的概念,同時結合次入口形成富有韻律感的當代符號。
改造前后對比
建筑東側是廢棄廠房的檔案館,為硬山式木構架坡屋頂,這種組合極其少見。作為整個體驗的高潮,為了將特有的硬山建筑完整展現,故沒有增加多余的手法,只希望靜靜地呈現這真實的質樸。
改造前后對比
昆侖望岳藝術館集展覽中心為一體,其設計出發點是以內涵提升為重點的存量型規劃與設計——對準商機,打造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高品質的文化活動、深厚的歷史內涵、極具時代特色的建筑風格,讓昆侖望岳藝術館成為這片老廠區中的新晉“網紅打卡地”。
文章來源:境鑒Leisure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