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聚焦城市人群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商業要升級!
來源:其美設計 作者:其美設計 時間:2022-08-08
疫情這幾年重創了線下實體商業,但有一類商業卻在不知不覺中火了,就是社區商業,它們號稱是聚焦城市人群“最后一公里”,憑借著與消費者零距離的接觸,逐漸成為各大開發商的必爭之地。據數據顯示,城市居民30%-40%的消費支出,均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范圍之內,而2021年商業項目增幅最為顯著的則是3-5萬㎡的商業體量,較2020年增長3.82%。尤其是后疫情時代,隨著城市綜合體、都市mall普遍受到沖擊,社區商業憑借“家門口”便利、靈活的優勢,價值在不斷凸顯,并占據重大利好。
有業內權威人士預測,未來國內社區服務市場規模或達13.5萬億元,到2030年將形成約2萬個新社區商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以及技術條件不斷成熟,社區商業發展非常火熱。先后出現了社區超市、生鮮便利店,社區零售等多種業態。而每更新一個商業形態,新的業態輻射范圍似乎都變得更短了,輻射的社區商圈半徑也在縮窄,離離消費者更近。最早的社區商業是個體夫妻店的天下,單店經營雜貨生意,依靠的是低房租成本,同時自己為自己打工不存在人工成本,但缺乏復制能力,因為它們既有的存活元素無法進行復制。
然后社區超市開始出現,它們占據了幾個社區市場的連接交通流量要道,面積通常在600平方米以上,能提供更豐富的商品選擇得以聚起多個社區市場訂單。正是依靠這類商鋪物業的稀缺性,它們找到了盈利模型,成為了區域性連鎖形態的存在,但這類模式的弊端是它們對單個社區的滲透率相對不高,使它不具有跨區域復制能力。接下來登場的是生鮮便利店,憑借的是聚焦少數核心品類的創新模式與專業能力,來做高單個社區市場核心品類滲透率與訂單量,在復制的早期階段,它們其實沒有競爭者。因為當時沒有企業有能力在更小商圈內進行連鎖化布局。再往后發展則是相對靈活的社區零售商業,類似于一個小型的shopping mall,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滿足周圍3-5公里內人群的消費需求,它們擁有著很高的滲透能力與精細化能力。
社區商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地產屬性與商業屬性,它們更多扮演著城市功能服務的角色,所以它的社會屬性是非常鮮明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競爭的加劇,社區商業在從最初的住宅底商、居住區小賣店、零售店到商業街,再到購物中心的發展歷程,如今已經在運營上越來越精細化,并逐漸成為一種新的主流商業模式。社區商業輻射范圍較小,但穿透力很強,一般位于居住人群比較密集的區域,將輻射范圍內的市場做深做透,同樣能夠實現較高的銷售坪效。社區商業往往依賴高頻消費形成客戶的高復購,剛需型消費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起到客流穩定器的作用。面向全齡化客群,讓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客戶都能找到適配的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還可以滿足全時段需求,通過科學的營業時間和業態安排,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構建出全新的生活業態。在搶占最后一公里上通過對顧客消費升級需求的滿足和引導,幫助顧客很好的提升體驗,實現生活品質的升級。作為實體商業對抗電商沖擊的重要陣地,社區商業強調用便捷性和體驗感吸引客戶,這一點是任何線上形式都不可替代的。社區商業是一個“社區社交的生活中心”,突出生活化、社交性、體驗感,強化服務性功能,是所在片區的生活中心、親子中心、運動中心與健康中心。 社區商業在為周邊居民帶去便利的同時,優點也十分顯著:社區商業可以為周邊3-5公里內的宅產品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城市化進程中產生的大量社區僅僅只能稱為“城”,而由此完善的配套商業及其他產業造就的“市”才使得城市以一個完整的形式存在并發展。因此社區商業的出現,對于城市化進程和住宅社區化的發展而言,具有一定的產業配套性,這也是很多社區商業成為住宅配套的核心原因。由于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趨近”與“日常性重復”的消費特點,導致配套商業主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性與便利性需求為主,因此我們常常發現,生鮮超市、24小時便利店是最樂于進駐社區商業的業態之一。一個設計完好的社區商業中心可以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方便、效率,還可以讓人們的心情更加愉快。社區存在與發展的穩定性,使得配套商業比較不容易受到市政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因而在發展上,其盈利期更為持久穩定。同時,社區商業中周邊的高密度人口,還能支持本地的企業和服務業,刺激連鎖店與品牌的拓店與發展。但有利也有弊,社區商業目前也存在一些很顯著的問題:社區商業在運營中個體品牌追逐利潤,無人愿意承擔社區商業客群互動,會員培養等所需要的成本,以餐飲及零售為代表的同質化業態,競爭非常激烈,但利潤微薄,品牌之間同質化內卷嚴重。很多社區商業都是屬于開發商主動出售為主,為了快速回籠資金支持企業自身的運營,這就導致一些社區商業沒有統一的運營商,品牌間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物業管理,租金無序增長,市場經營秩序混亂不堪。社區商業的核心客群為周邊居民,他們對社區商業的生活需求較為單一,一些品牌更多是扮演配套角色,難于品牌化經營,店鋪租金不高,競爭后勁兒匱乏。暖山生活位于北京朝陽區北苑地區,是典型的商業社區。周邊白領人群消費能力較強,消費潛力巨大,因此,商業項目定位為滿足周邊商務辦公及住宅人群日常消費。從體量上看,暖山生活廣場雖然只有不到3萬平方米,卻是集文創+體驗+親子為一體的小商業代表。項目共四層,地下二層至地上二層,涵蓋了文創、體驗、美食、時尚零售、親子等業態,其中,地下二層以“文創”內容為主。設計上,暖山生活精致、小資,提供如家一般的舒適感。在主要以滿足社區居民的日常性與便利性需求的同時,也為周邊消費者創造了不一樣的生活品質。
時代·芳華里約5.6萬㎡的社區MALL卻輻射了中山西沙鎮超80萬消費客群,在開業當日,以招商率100%,首進中山品牌近30家,形象煥新店占比60%的優異成績亮相中山市場。時代·芳華里在打造上聚焦社區居民,包括上到老人,下到娃娃的全齡客群在生活、飲食、親子、運動的“家門口”消費需求,通過貼合不同社區群體的時間習慣全客層全時段運營:從晨練、早餐的“晨經濟”,到深夜食堂的“夜經濟”,從托育、健身“周中經濟”到娛樂、購物的“周末經濟”,7×24為周邊社區居民帶來創新多元的購物娛樂體驗,幫助周邊居民實現家門口的全新體驗。 Samyan Mitrtown 于2019年9月開業,與曼谷地鐵山燕站接駁。項目包括辦公樓、住宅和商業等部分,其中商業區租賃面積超過3.6萬㎡。MITR泰文意思是“Friendly”,旨在打造友好型社區商業。Samyan Mitrtown以打造“24小時全天候目的地”為主旨,為了更好地服務周邊顧客,商場內部分區域設定為24小時全天候開放區,這成為項目的一大特色,項目圍繞“城市生活圖書館”(TheLivingLibrary)、“飲食圖書館”(TheEating Library)、“學習圖書館”(TheLearning Library)三大概念來設置業態。項目在頂層設置了大型的開放式屋頂花園 ,為人們日常休憩和觀景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空間。由于曼谷氣候炎熱,此處又栽種了大量的樹木,由此這里也成為人們夜間乘涼和飽覽曼谷夜景的好去處。
社區商業的核心是通過提供快捷、便宜的目的性服務,滿足人們高頻、剛性消費需求。但隨著消費價值逐漸從功能價值向社會價值、情感價值和認知價值開始傾斜,社區商業已經從功能型消費業態升級為陪伴型消費業態,更強調與區域人群的共同成長、情感聯系與價值共鳴。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社區商業將呈現出幾個明顯的特點:1)生活化,作為社區商業,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是基礎要素。2)社交化,無論是對于老年人還是新興起的Z世代,如何通過社交融入社會,都會是他們值得考慮的剛需。3)多元化,未來中國的社區將會出現類型化、結構化、屬地化等特征,社區商業需根據社區的多元化發展產生多樣化和細分化的功能走勢,走向細分市場,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專注于不同的領域。4)數字化,比如更直觀的宣傳形式、更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更具科技感的購物體驗,是未來吸客與留客的重要手段。社區商業還應該多關注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做足年輕元素,才能抓住未來的消費主力軍,通過不斷走向細分市場,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專注于不同的領域。與此同時,如何使政府服務體進駐到社區商業體,形成“二體融合”,也是未來社區型購物中心要著力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