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中的一員,“購物”在鄉村旅游中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分量。據統計,世界旅游購物平均消費指數為30%,有些旅游發達國家如美、法、德、韓、日、泰國,旅游購物的收入占到了旅游總收入的40~60%,而我國的旅游購物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約20%,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此外,“購物”很大程度上是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經營中來,分享旅游發展成果的直接途徑,它為當地村民創造大部分的經濟收入。
說到鄉村旅游商品,我們常常想到的是鄉村土特產如臘肉、土雞、水果、雞蛋,以及一些當地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品等。鄉村旅游商品作為一種獨特的有形物質,承載著鄉村旅游者對鄉村的記憶,是鄉村旅游的延續。
一、鄉村旅游商品分類
由于各地民俗風情,物產、傳統工藝的不同,各地的鄉村旅游商品都富有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不盡相同,但根據商品功能,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
鄉村土特產
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以地道正宗,綠色生態為主要賣點,通常沒有獨立企業品牌,但一般會有一個較為有影響力的地域品牌,如贛南臍橙、信陽毛尖、懷柔板栗、安然蘋果、杏花村酒、陽春面條等。
民間工藝品
與土特產類似,具有較強的地域文化屬性,不同文化體系下的工藝品不盡相同,更有一村一品之說。特色民間工藝品通常包括雕刻、剪紙、版畫、陶瓷、飾品、竹編、草編、布匹、皮影、泥娃娃等。民間工藝品有精雕細琢的,也有粗獷質樸的,只要看當地的工藝水平和文化習慣。
鄉村生活用品
鄉村生活用品在過去可能是都市人不屑一顧的,認為是愚昧落后的象征。但如今,隨著鄉土情懷的興起和鄉村創客的涌現,部分鄉村的生活用品變得時尚起來,如繪有當地民族文化圖案的衣服、包包成為時尚界的寵兒,當地優良的木材家具、質樸的陶瓷、竹編的燈飾也被都市人所喜愛。
二、鄉村旅游商品特征
與鄉村旅游商品相對的就是城市旅游商品,我們熟知的許多著名旅游國家的旅游商品包括名牌包包、化妝品、衣服、飾品、電子產品、生活用品等,這些商品具有特色鮮明、時尚,富有文化內涵、品味突出、做工考究、經久耐用的特點。而鄉村旅游商品自然不能與著名旅游國家或城市的旅游商品完全相提并論,但是依然有一定的共性。
地域性
鄉村旅游商品作為鄉村勞動人民勞動生產的產物,與當地地理區位、氣候環境、地域文化緊密聯系,帶有很強的地域屬性。“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也道出了這種差異性,而這種地域性的特點很大程度就是不同地方的鄉村旅游商品吸引人購買的原因。
鄉土性
質樸接地氣、原汁原味,是鄉村旅游商品的內在生命力,是鄉村旅游商品區別于城市普通商品的最明顯的特色。鄉土性是鄉村給游客一種關于土地,關于傳統農耕文化的記憶,鄉愁,鄉味也多來源于此。
文化性
所有的鄉村旅游商品多少都帶有當地的文化特征,只不過有些商品文化感知度較強,如當地的民間工藝品,有時候文化感知度比較弱,如當地土特產。
藝術性
并不是只有著名旅游城市、大型旅游景區的旅游商品才具有藝術性,鄉村旅游商品同樣也具有藝術特性,這種藝術性的高度取決于民間藝人的水平。
體驗性
與普通商品待價而沽不同,鄉村旅游商品十分注重參與體驗性。旅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體驗,同樣,很多旅游商品的制作也帶有旅游的體驗性,比如親手采摘的水果,DIY一件手工藝品等。鄉村旅游商品吸引人購買的原因。
實用性
拋開旅游的身份限定,它與普通的商品相似,也具有實用性。
三、鄉村旅游商品開發存在的問題
產品層面上
1、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
鄉村旅游商品同質化嚴重,特色不鮮明。一個旅游者通常會發現,無論他走到哪一個鄉村旅游景點,通常發現其所購買的鄉村土特產基本就是走地雞、臘肉、雞蛋、番薯、當地水果、包裝茶葉、蘑菇等,若無獨特的品牌支撐,基本沒有太大的區別。
而那些打著當地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實則為工廠規模化生產的產物,大多是些沒有辨識度的手鏈、老虎鞋、玉石,甚至是全國各大超市都可以買到的兒童玩具。而旅游生活用品也是如此,筆者曾在各地旅游時候發現,不管是少數民族村落還是漢族村落,幾乎每一個古城古村都賣相同的絲巾,既沒有突出當地文化特色,也缺乏創意。
2、包裝粗糙,賣相比較差
此外,大多數鄉村旅游商品包裝比較粗糙,甚至完全不包裝。在鄉村旅游購物基本一個塑料袋拎著就走,土味十足,上不了大雅之堂,給人比較粗糙低劣的感覺。俗話說“三分靠長相七分靠打扮”,優良精美的包裝可以提高鄉村旅游商品的附加價值,也迎合了送禮的需求。可見適當的包裝對鄉村旅游商品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3、工藝落后,品質較低
最后,是生產工藝的落后。由于生產工藝落后,導致鄉村生產的旅游商品質量較差,或與時代明顯脫節,不能滿足現代人對商品質量和特色的追求。
戰略層面上——缺乏引導規劃
我們往往對鄉村旅游商品存在的問題簡單歸結為只是產品層面的問題,但其實這只是表層結果,而不是內在的原因。鄉村旅游之所以開發不出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跟一個地方缺乏政府戰略規劃引導,策略推動密不可分。
很多鄉村旅游都是重旅游開發,而輕視旅游商品開發。因此我們發現大多數鄉村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商品,都是村民自發組織,自發生產,自發銷售的,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規劃,形成不了規模,品質更是良莠不齊,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散小弱差。另外,因為缺乏必要的戰略引導,很多地區農民根本不知道應該發展什么旅游商品才是具有競爭力的,因此陷入了互相模仿,互相復制的怪圈,導致旅游商品高度雷同,沒有特色,更無品牌而言。
機制層面上——缺乏保障機制
即便有了好的發展方向引導,好的規劃,但是如果鄉村旅游商品發展機制沒有設計好,也是空中樓閣。我們發現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總體規劃,也提及了旅游商品的打造思路和規劃思路,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無法進行下去,那些美好的藍圖流為一堆廢紙,而追究其原因就是保障機制沒有設計好。
所謂的機制主要是指發展旅游商品的保障機制。包括村民、合作社、企業、政府等之間的合作模式是怎樣的?有沒有一套規范來管理這些鄉村旅游商品經營者?有沒有一套質量標準來衡量鄉村旅游商品的品質?政府能提供多少優惠政策來引導他們發展?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不是停留在簡單規劃層面,而這往往是各個鄉村最欠缺的東西。
文章來源:旅游商品怎么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