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想象過這樣的畫面:
到了會議時間,你西裝革履的走進會議室,而你的同事則身穿著夏威夷風的襯衣坐在攝像頭前,他的背后是酒店大堂落地窗透過來的無垠大海;
會議結束以后,你的午休是在便利店里買乏味的便當,而你的同事則是在海灘游個小泳。
又或者,你很久沒有看到某個同事出現在辦公室,卻突然收到一封印著美麗熱帶海灘的明信片,這時你會想當然的以為他是在度假,但卻看到明信片上寫上著“別被照片騙了,我還在工作”。
今天,這些曾經我們看似不切實際的想象正在走進現實。
疫情之后,遠程辦公的迅速發展讓很多人走出辦公室,開始走進咖啡廳、酒店、度假村……
近日,仲量聯行對全球10個國家的4000余名員工進行了一次辦公地點的偏好調研,結果顯示,辦公室+其他空間的混合辦公已成為當下最流行的工作方式:它已被大多數員工采用。
同時,混合辦公正在變得“復雜”,越來越多的員工不僅居家辦公,還開始在共享辦公設施等第三方空間辦公。
與此同時,旅游業面對空蕩蕩的業績,也開始絞盡腦汁,以創新的思想創造新生需求。
在這樣的碰撞中,Workcation(work + vacation)應運而生,為了抓住新的機遇,酒店開始自我進化,以新的面貌來迎接邊度假邊工作的新客群。
走入第三空間的混合辦公成為大勢所趨
仲量聯行最新發布的《員工偏好晴雨表》報告顯示,60%的員工希望在混合辦公模式下工作,其中55%已經在踐行這種工作方式,即每周都會切換不同工作地點,同時,與2021年3月相比,采取混合辦公模式的員工比例上升了5%,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攀升。
不僅如此,在調研中,69%的員工認為混合辦公將是未來留住員工的基礎,66%認為企業未來必須支持混合辦公模式。
顯而易見的是,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以及短期預期來看,混合辦公模式已成為公司以及員工普遍接受且受歡迎的辦公模式。
同時,從調研結果以及各主流機構的發聲來看,即便疫情過去,混合辦公模式也將繼續挑戰傳統辦公模式,成為不少公司以及員工的選擇。
畢竟在過去幾年里,大多數企業已經倒逼自己完善了遠程辦公系統,部署了相對應的遠程IT管理解決方案,這些都為混合辦公模式的繼續打下了現實的基礎。
而更為重要的是,新產業的升級與員工心態的變化從根本上讓混合辦公模式有了更多的需求支撐。
新經濟產業需要更多的交流
首先,混合辦公模式的誕生以及發展,歸根結底是由新經濟產業的屬性決定的。毋庸置疑的是,今天的核心產業力已經從體力勞動過渡到腦力勞動,那么相應的從業者也在迭代。
美國城市經濟學家理查德.弗羅里達指出:數字經濟時代,除了勞動者階層、服務業階層外,一個新的階層正在成為社會的主要構成,那就是創意階層。他們是工程師、建筑師、設計師,以及其他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從業人員,這些從業者需要從更頻繁的交流中獲取靈感、萌發創意。
數據顯示,創意階層51%的工作創意正是來源于家庭與工作以外的第三空間。所以,走出家門與辦公室成為了很多新產業從業者的必然選擇。
仲量聯行的調研數據印證了這一點。調研結果顯示,居家辦公的比例與在第三方空間辦公的比例正在此消彼長。
疫情開始時,出于安全性的考量,人們或許更喜歡居家辦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出家門,走入咖啡廳、酒店與其他可以任意交流且放松的第三空間。
受訪者表示,這些第三空間可以讓他們感到更加開放與愉悅,身處在人群中相較于獨自在家,更多的交流反而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哈佛商業評論》的調研也證明了這一點,調研顯示,遠程辦公并不會造成大規模的效率降低,相反一些崗位上的效率反而有所提升。同時,攜程數年前就曾對遠程辦公進行實驗,也得到了相似的結論:在家辦公的團隊工作績效提升了13%,工作流動率下降50%。
生活品質成為人們關注的第一位
調研結果還顯示,疫情正在推動人們反思自己的生活,讓人們重新評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這致使人們在選擇工作時優先考量的因素正在發生改變。
疫情前,人們在選擇工作時,首要考量的是薪酬,而現在薪酬已經不再是“頭等大事”,生活質量成為了人們首要關注的要素。
其次,企業支持員工健康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并一路從疫情前的接近末尾升至第二位,心理健康和福祉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作為結論,生活質量已成為導致員工離開當前企業的首要原因。3/4的員工會重新考慮他們與企業的關系,因為他們希望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多的時間來追求家庭或個人的目標。
那么,當薪酬不再最重要,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成為第一位,走出家門、在度假中工作的Workcation就理所當然的破土而出了。
Workcation催生出的混合新空間
從2020年開始,大量的企業開始采用遠程辦公模式,并且不少企業決定永久允許員工遠程辦公,而他們的全球員工也開始樂在其中。
在加拿大,許多打工人已經習慣了遠程工作。位于多倫多的人力資源公司HR Technologies的主管Hausen,在參加Zoom會議時,一位身在新省圣約翰市(Saint John)的同事提到了CBC News之前報道的一篇關于“Workcation”的文章。
受到了“Workcation”的啟發,Hausen和他的同事John Ly相約一起,前往新省圣約翰市度過了一個美好的7月。
Hausen表示,在18個月的封鎖之后,圣約翰市的氣氛可以給他的身心帶來一個非常積極的變化。“這里的風景超棒,噪音也少,我能更加集中注意力。”
在完成當天的工作之后,Hausen會去散步或是騎自行車。他感覺自己已經在旅途中,欣賞過了圣約翰市的一半風景。
隨著限制放寬,在加拿大尋找新地點進行遠程工作的想法,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根據谷歌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加拿大人在過去幾個月中搜索“Workcation”的次數創下了新紀錄。
而這種辦公方式的變化,也為旅游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酒店或者其他場所開始相應的進行改變,成為既能度假又能辦公的新空間。
比如,2020年5月,日本三重縣宣布將在伊勢志摩國立公園等縣內旅游場所開辟具備上網條件的Workation據點,把廢棄的教學樓和老舊民宅等改造為辦公場所,并從今年秋季開始重點吸引首都圈的企業入駐。
以政府為主導,日本大力推行Workation的混合辦公模式,日本長野縣信州千曲觀光局還主辦了一次“信越Train Workcation”的列車辦公活動。
“Train Workcation”可看作是在觀光列車中一邊度假一邊工作的意思。14名活動參加者乘坐信濃鐵道觀光列車與越后Tokimeki鐵道觀光列車,周游了長野縣北部和新潟縣南部。
在旅途中,乘客們可以從車內欣賞到車窗外日本海的美景,還可以品嘗使用產自新潟縣食材制作的列車便當。同時還可以在車內兼顧工作。
在東京一家IT企業工作的男性乘客說:“今天完成了所有需要做的工作,希望以后還能參加這種在觀光列車中工作的活動。”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酒店或者度假村也開始嘗試性的通過引入Workation空間,來試水新市場。
10月12號,星野度假村宣布從11月開始,在旗下位于山梨縣北杜市的度假村“RISONARE八岳”向游客提供遠程辦公的纜車辦公室。
纜車辦公室的面積大約為2塊榻榻米一般大小,附帶暖氣和Wi-Fi功能。室內還配置附帶插座的寫字臺與齊腰高的沙發。
在雪地富有高低起伏的纜車中辦公,不僅能讓人們一覽周邊雪場的景色,還能營造猶如在滑雪場辦公一樣的氛圍。
事實上,無論是列車辦公還是纜車辦公,都可以視為是政府或者是市場對于Workation空間的鼓勵與探索,而一些更有魄力的項目,則開始讓“酒店+”成為一種新的混合物業。
酒店+共享辦公的co-workcation
在過去幾年,為了提供商務與休閑旅游的“bleisure travel”體驗,一些面向年輕商務客人的酒店開始將它們的大堂或其他公共區域改建為共享辦公空間。同時,一些聯合辦公品牌也開始邀請契合自身風格和設計的酒店入駐。
奧地利Hotel Schani
在歐洲,一個家族運營的奧地利酒店Hotel Schani,成為了歐洲首批將大堂改造為聯合辦公空間的酒店。
在Hotel Schani, 酒店大堂、就餐區和辦公場所是合為一體的,并且和很多聯合辦公室一樣,如果支付租金,人們也可以租用一個固定的工作站。在工作站,人們可以使用桌子、高速無線網絡和彩色打印機。除了開放空間,這里也同樣提供封閉的會議室,并根據需求隨時預訂。
此外,由于酒店所在的城市維也納具有濃厚的咖啡館文化,因此,為了讓人們在工作中也能感受到異國他鄉的城市氛圍,酒店特意將這里的共享辦公空間盡可能的營造出“咖啡館”的氛圍。在長長的辦公桌盡頭是咖啡師的操作臺,這令整個辦公空間時刻都沉浸在咖啡的醇香中。
英國Citizen M Glaslow
英國格拉斯哥酒店CitizenM是一家精品酒店,他的定位是直接面向“都市移動族”,對于那些只需要電腦就能完成工作的休閑旅游者來說,這里是絕佳的辦公場所。
辦公隔間、高速WIFI,可預訂的會議室等等,這里一應俱全,酒店還專為想要與眾不同工作方式的人士定制了專屬的辦公空間。你甚至可以看到他們的 logo 上印著大大的標語:FREEDOM TO WORK。
這里的住客,大多是新一代的國際旅行者,他們的跨境旅行就像橫穿街道一樣稀松平常。他們中有人僅僅是為了消磨一個無聊的周末,有的是商務差旅中的管理者,也有在全球探索、開拓視野的時尚買手、設計師。
這間酒店的大堂沒有清晰的功能分界,這正是酒店想要呈現的效果——在公共區域做最大程度通透的同時,刻意的模糊工作、學習、生活這三者的界限,整個場景構建成類似于家庭起居室的感覺。而在會議室,這里的有格調、充滿創意的氛圍足夠讓你腦力激蕩。
進駐共享辦公的H12 藝術酒店
在不少人看來,進入聯合辦公領域,對酒店來說是個頗有價值的生意決策。因此,也有精品酒店選擇“主動進駐”聯合辦公空間。
奧地利酒店經營者 Walter Junger 選擇將其在中國大陸運營的第一家酒店——H12 藝術酒店,放在上海淮海中路的聯合辦公空間 Paper 中。
Paper是一個集品質、概念、空間,有機結合的成熟聯合辦公體,為創業人提供資源平臺。
這間共享辦公室本是一個弄堂里的老倉庫,總共有五層,在辦公樓頂層兩層正是H12 藝術酒店的所在,提供五間設計各具特色的客房及套房。
無論是將大堂改造為聯合辦公,還是酒店主動進駐共享辦公平臺,可以肯定是,聯合共享辦公的混合型酒店,讓市場重新思考了辦公和旅游業融合的運營模式。
這種co-workcation 被業內視為是一個很好的配置,其作為一種彈性業態的存在,自帶一種天然的“促進性”,在給整個酒店都帶來很多活力的同時,也讓酒店找了新的盈利點。
酒店+書店的reading-live-work新空間
對于度假休閑,每個人的方式都不盡相同,有的人會選擇陽光沙灘,也有的人會選擇坐在書店里讀一本書來凈化心靈。
當書店成為人們精神自愈的目的地,就意味著書店就必須要肩負起住宿與辦公的多種功能。
蔦屋書店旅館
蔦屋書店在東京新宿24小時營業的旅館叫TSUTAYA BOOK APARTMENT,是一家把書店、共享辦公和青年旅社集合到一起的新空間。
TSUTAYA BOOK APARTMENT占據了一棟樓的4~6層,以一個“放松空間”的定義,來提供書店、咖啡館、工作室、女性聚會地、住宿等各種功能體驗。
書店旅館的第一層就是共享辦公空間,iPad、iMac、打印機等設備齊全。除了可以在共享的辦公區處理工作外,還有獨立或小組形式的桌子,方便小型會議的召開。
第二層和第三層是男女共用的閱讀空間,以自然與露營為主題,除了各種主題相關的裝飾品之外,地毯還有著草坪的質感。
在第三層的女性專用空間,軟柔的沙發、化妝室等都特色鮮明,還有一個粉色房間和一個可以容納12人的榻榻米小閣樓。
這些閱讀空間都可以過夜并且休息,店內提供相應的被子以及毛毯。
當然,作為旅館,蔦屋旅館還提供單獨的休息間以及配套的淋浴間等。
蔦屋旅館的收費也很親民,每人1小時500日元(含咖啡飲料),其中女性樓層、個人休息空間、工作區、淋浴間、居家服等需另追加費用。旅館所在的大樓也十分便利,一樓是便利店,二樓是藥妝店×Book Lounge,三樓是星巴克。
24小時看書的BOOK AND BED TOKYO
這種旅館+書店的新模式,蔦屋旅館并不是首創,以“書店+旅館”為主題連鎖店BOOK AND BED TOKYO早在蔦屋旅館之前就打造了一家“不賣書,但可以24小時看書的旅館”。
在這家旅店,天花板用無數懸掛的書本作為裝飾,用木質書架設置各種隔間,睡鋪藏在層層書柜之中,把書柜與床結合在一起,讓彼此擁有閱讀的私人空間,營造一種生活在書中的氛圍。
當然,在這里,24小時的高速網絡、打印機等辦公必需品也是標配,人們可以隨時拿著筆記本在書架下處理工作。
旅店總藏書量達到4000多本,大部分為漫畫、雜志、小說、日本旅行指南等,包含各式各樣的日文書、英文書,讓顧客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
選書的部分由曾提出“有書生活”概念的東京人氣書店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操刀,還會根據不同的主題與心情進行分類。
如果單純想到書店看書而非過夜的話,每天下午1點起書店是對外營業的,顧客可以購買小時券進入,平日每小時540日元(約合人民幣34元)。
在這里,酒吧、浴室、洗手間都是24小時免費供應,還提供日語、英語、韓語和漢語服務。
結 語
隨著生活與工作的邊界逐漸模糊,第二空間與第三空間正在慢慢融合,“酒店+”混合空間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印證了這一點。
酒店如何憑借自身的重資產與管理服務等資源,拓展到新的科技和生活方式領域,正在成為舊業態地產商業的新話題。
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向市場證明了,如果酒店在未來依然不去考慮如何滿足“live-work”的復合需求,那么,他將面臨更多單一維度的風險。混合,已經勢在必行了。
文章來源:商業與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