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家專業的產業咨詢機構,東灘智庫長期關注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我們把新時代的產業變化趨勢歸納總結為五類產業變革,分別為新技術、新貿易、新基建、新消費、新制造。隨著中國防疫政策的調整、后疫情時代的到來,各地開發區有必要重新審視十四五產業規劃,應該充分把握這五個方面的變革趨勢。
1、新技術
在顛覆性創新技術進步強勁推動下,全球出現了大量的新經濟業態,也推動了特定區域經濟的崛起。我國是這些年產業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直接受益者,中關村是中國新經濟當仁不讓的引領者,深圳更是被稱為全球新經濟的樣本,杭州在新經濟業態探索方面一直敢為人先。相對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貴陽利用水電等優勢在大數據和數字經濟方面占據一席之地,重慶利用綜合實力成為了全球筆記本生產基地。東灘智庫團隊將重要的新經濟業態總結為6種類型,分別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生命經濟、創意經濟、低碳經濟、材料經濟。開發區的產業經濟發展,應該盡可能順應這些發展方向。
2、新貿易
在逆全球化、中美貿易戰和制造業雙端擠壓的大形勢下,中國只有走外貿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重塑國際競爭合作格局。我國各地也確實重塑自身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定位,譬如,上海要打造國際貿易中心,廣州要打造國際商貿中心,杭州的目標是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強市等等。回到產業本質,只有大力提升技術貿易、服務貿易和新型貿易的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
3、新基建
根據中信建投的測算,十四五期間,新基建的整體投資規模將達到27萬億,產業機會極其巨大,涉及到的產業領域也適合有條件的開發區搶占布局。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大類型。新基建涉及到的產業方向主要有八大類:5G、特高壓、城際軌交、充電樁、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節能環保。每個產業方向都值得開發區重點關注。
4、新消費
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馬車如今是最為重要的一駕,在日益復雜的國際經濟和防疫形勢下,布局新消費,既是把握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又是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的重要路徑。近幾年,國家也出臺了系列政策支持消費升級。綜合市場形勢和政策重點來看,建議開發區重點關注直播電商、體驗經濟、應急食品、信息消費等消費新業態。
5、新制造
新制造指的是服務型制造,主要是因為產業鏈的價值重構,通過信息共享實現快速反應,在互聯網時代,通過信息流的全鏈條打通,可以加速傳統產業的價值流流動及變現,因此,服務型制造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選擇。2020年,工信部等15部委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在2022年培育200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0家示范平臺、100個示范項目、20個示范城市,并表示在2025年將服務型制造打造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有力支撐。新制造帶來的產業機遇,可以重點關注服務外包、工業設計和平臺經濟三大領域。
我們認為,通過每年的產業審計,可以對開發區的產業總體定位進一步優化提升,對產業載體方向進一步細化落地,對產業載體進行重新包裝促進招商,對產業發展策略和規劃推進措施給出詳細計劃。
1、戰略:從短線操作到價值投資
以股票類比,傳統的產業規劃偏向于債權投資和短線操作,一般是通過土地抵押獲得資金進行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再大力招商引資,以期早日實現成本回收,還掉債務。而在新的產業形勢下,企業擴張的需求和速度在放緩,國家對債務融資控制更為嚴格。這時候的策略應該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前沿產業和企業進行布局,通過持續不斷的政策、金融、土地、人才等要素投入,獲得在產業和企業的投資回報。未來中國核心的產業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而這一類產業的培育周期都非常長,對于絕大部分開發區來說,可能選擇一個尖端領域長期不懈的堅持投入,是實現逆襲的最好方法,比如重慶傾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貴陽重點布局大數據產業。
2、區位:從地理區位到網絡區位
3、產業:從產業鏈條到產業生態
越來越多的城市使用產業鏈這個概念,去指導招商和產業發展工作,甚至,“鏈長制”被頗多地方政府作為搞實體經濟的工作抓手普遍推行。但一些發達城市,譬如深圳、蘇州,包括新經濟產業極其活躍的成都,卻開始更多地使用產業生態圈這個理念,并有著逐步替代產業鏈概念的趨勢。尤其是創新創業生態的構建方面,僅僅靠招商部門“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遠遠不夠,它還包括生產經營的各個方面,譬如教育、科技、文化、金融、商貿等等,需要一定時間周期進行培育。創新企業從一個想法到成長為獨角獸企業,也需要一系列服務體系支撐,同時也要求開發區有敏銳的觸角,能夠抓住產業爆發式增長的機遇,能夠引進培育平臺型企業,促進各類新業態跨界融合發展,能夠為新業態創造一些應用場景和試驗空間,能夠開放一些數據資源供新業態發展使用。
4、要素:從財富優先到人才優先
在創新型產業領域,人才成為體現競爭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內容。開發區在發展產業時,必須要以人才作為第一要素,將人才招引作為工作重點,堅持“人-城-產”理念,打造面向人才,特別是面向青年人的友好城市;同時,還可以創新人才集聚機制,如收益分享、創新鼓勵等;另外,在人才招引方面,另一種思維也可以借鑒,比如對于頂尖人才,可能更應該強調“不求所有,但為所用”的思維。與其花巨資把北京、上海的人才全部引到內地,還不如內地企業和園區在上海、北京,乃至全球頂尖城市建設研發和服務中心,讓他們在熟悉的地方為內地企業服務。
5、驅動:從物質驅動到數字驅動
在當下及未來的產業規劃中,“數字經濟”無疑是最核心內容之一。一方面,需要通過內部的產業物聯網、外部的產業互聯網,依靠大數據、云計算和深度學習等技術實現園區服務、生產管理、研發創新、產業金融、供應鏈服務、產品營銷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一切生產活動變成數據,實現“產業數字化”;另一方面在傳統制造業、服務業之外,依據自身條件大力培育數字資源制造、數字創意等基于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新產業類型,強化對于已有數據的分析和利用,實現“數字產業化”。
6、環境:從底線思維到品牌思維
過去,產業規劃和發展基本是以環保的最底線為前提,就是滿足環保的最基礎要求,因此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在生態文明時代的產業規劃,一方面要看到,環境產業本身所蘊含的巨大機會和能量;另一方面需要將城市及產業園區環境本身,作為吸引企業、吸引投資、吸引人才的重要舉措。除了生態環境,開發區的營商環境需要全面升級,秉持“綠色、智慧、多元、融合”的理念打造品牌開發區,將改革、開放與創新作為開發區的重要驅動力,順應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和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