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政策調控加之新冠疫情延綿不絕,讓園區行業提早進入了優勝劣汰階段,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同質化園區被淘汰。在競爭如此殘酷的環境下,幾乎所有的產業地產商、運營商們都在關注一個問題:如何做具有產業特色的園區?
早年,我國傳統產業園區幾乎沒有明確的主導產業,在政績和利益的驅使下,各家園區更多追求數量而非企業的質量,把各種企業拉在一起,東拼西湊就成了一鍋。即便一些園區絞盡腦汁,在名字上加上XX主題產業園、科技園,但骨子里還是擺脫不掉「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思維。在這樣的綜合性園區,企業大都各自為戰,不能形成分工協作,自然也就無法明確產業發展重點,更難以培育出優勢突出、帶動力強的主導產業。
直到最近兩年,疫情的爆發使各國產業鏈供應鏈受巨大沖擊;歐美國家在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技術封鎖,更是倒逼中國必須走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在這樣的背景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便成了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2020年,國家層面提出建立「鏈長制」責任體系,由各地黨政主要領導擔任「鏈長」,負責產業鏈的發展,發展產業鏈的決心可見一斑。
而對園區來說,要走一條專業化道路,核心便是抓產業鏈,通過「鏈園結合」,推動產業鏈和主題園區同步發展,最終形成產業集聚特色優勢。
發展產業鏈之于園區的意義
布局產業鏈、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是突破園區發展瓶頸的一劑良藥。
1、產業集聚是創新發展的源泉。
以享譽世界的硅谷為例,在硅谷,企業間形成了良好的聚合效應,再以此推動項目集聚、產業集聚、要素集聚,實現由點到線,由線到鏈,由鏈到面發展。
在創新生態系統著作《硅谷生態圈:創新的雨林法則》一書中,作者把硅谷比作雨林,提出:自然界的雨林不會預先決定有價值的新物種的進化過程,什么東西長出來完全不可預測,總會有新的物種冒出來;而在農田,地里的野草往往會被拔掉。如果地里種的是玉米,那么所有的蒲公英都會被鏟掉。由此可見,產業集聚是創新發展的先決條件。
2、產業集聚有利于園區招商引資。
產業集聚對招商引資的積極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相同行業的廠商在園區集聚與合作,能夠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形成成本洼地,以此吸引更多供應鏈上的企業入駐;第二,同一行業企業集聚也能提升企業的幸福感,甚至可能介紹其供應商、合作商一起到園區發展。
3、產業集聚容易得到政府支持。
做園區要算總賬。做產業鏈可能意味著明面上舍棄一些利益(比如拒絕與產業導向不符的企業入園、為引進優質企業配套資金等等)。但這樣的園區是政府最喜歡的、具有示范效應的,政府一定會大力支持你的發展。各種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的申報會優先給到你;領導有重要客戶也會帶到你們園區參觀;黨媒、官媒的報道更是不用你操心;同時政府也會在區域內做專業配套設施服務全產業鏈,這些都是園區的重要資產。
4、產業集聚有助于形成核心競爭力。
在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作用下,縣域里優質企業被「挖角」的事件屢見不鮮。但我們看到,那些產業集聚度很高的小城鎮并未受此影響。如浙江諸暨的襪業產業集群,年生產襪子的能力達180億雙,區域品牌價值估值達到了1100億元;嵊州的領帶產業集群,上千家領帶企業匯聚其中,年產3億多條領帶,占中國領帶產量的90%。在諸暨和嵊州,不但本土企業挖不走,全國各地的行業企業還會主動向這些小城靠攏,這就是產業集聚的價值。
5、產業集聚能夠避免同質化競爭。
如前所述,產業集聚較為成熟的園區,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后來者重復投資,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失敗的概率更高,損失也會更大,可能會讓很多競爭對手望而卻步。從這個角度說,產業集聚能夠從一定程度上避免同質化競爭。當然,以上僅限于垂直細分行業或小眾行業,一旦蛋糕足夠大(如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則很難避免園區行政性重復建設。
6、良性競爭提升企業質量
產業集聚下的競爭逼迫所有企業必須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使出殺手锏,因此,一部分企業會著眼于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通過細分市場來規避直接競爭,這也會使園區的產業分工更明確;而創新能力較差的企業也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不會成為園區的「釘子戶」。
7、產業集聚樹立園區品牌形象。
產業集聚會使聚集區域的產業集群成為品牌的象征,相較于園區的自身品牌,這種集群品牌無疑具有更低的宣傳成本和更長久穩定的宣傳效果。
園區如何打造產業鏈
筆者從前期的規劃、建設,再到后端的招商、運營,提出園區產業鏈打造八法,供參考。
一、科學制定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是園區的頂層設計,具體涉及到核心產業的選擇、功能分區及空間布局如何設計、產業如何發展等關鍵問題。
對于產業規劃,園區需重點關注兩個方面。
第一,園區主導產業不能聚焦在「泛產業概念」上。如互聯網產業、制造產業園等等,這樣的定位看似包容性很強,但實際招商時會發現定位不明確,好像什么都能沾點邊。而在利益和政績的誘惑下,干脆通通引進,最后又回到了大雜燴的老路上。當然,比產業過寬更危險的是把路走窄了。比如北斗產業,全國一共就那么千八百家企業,其中大部分還是國企、央企,招商的難度就相當大。
第二,要摸清產業鏈分工,找準細分市場。如果園區只掛了個XX產業園的牌子,就以為萬事俱備,可以開始招商了,那說明操盤者還不具備產業鏈思維。一個產業大類,涉及茫茫多的細分環節,XX產業園的牌子,根本不足以讓企業了解你的園區。作為操盤手,要縮小產業顆粒度,在產業大類中選定最適合發展的細分產業,針對該產業來培植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或產業鏈的某一部分,才能形成吸附效應。
二、精準把握開發節奏。
第一,針對不同規模、不同分工的企業,設計多元化的產品組合。最好要有標準廠房、研發孵化樓宇、中試樓宇、企業獨棟、高層寫字樓里的幾種組合,同時在設計層數、層高、承重時,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實際需求,一旦硬件參數滿足不了企業的經營需要,即便園區設計得再漂亮、再高大上,也不會有企業上門。
第二,節奏上最好選擇分期開發。理由有三,一是緩解資金壓力,尤其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分步開發能夠有效降低投資風險;二是通過一期客戶的反饋,能夠收集客戶對園區的建議與意見,以在二期做出適當調整;第三,整體開發可能面臨長時間的大面積空置,如果產業氛圍遲遲上不來,對招商工作非常不利。而通過分步開發,有了首期的品牌積累和氛圍營造,后續招商會輕松很多。
第三,針對不同客戶,建筑排列應有不同的配置方式。行列式排布模式可使建筑獲得相對均等的條件,也有利于管線敷設或工業化施工,但形式單調,品質感低;花園式排布方式通過將建筑沿街圍合布置,使建筑與綠化相融合,有效提升園區檔次,但造價與后期維護成本較高;組團化排布模式通過分期開發,使每一塊地塊都有相對完善的功能和較好的氛圍,更適用于當今的大多數園區。
三、產業引入遵循「金字塔」原則。
從國內外產業發展經驗看,「金字塔」型產業結構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中,產業基礎是塔基,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加工等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大、納稅多,是園區經濟和產業鏈的基礎;中間是對經濟促進作用見效快,產業帶動力強、培育成長性強的創新型企業,它們是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而那些具有核心技術能力和品牌價值的龍頭企業則形成了塔尖,是產業鏈上的創新因子。
對園區來說,扶持龍頭企業「拔高塔尖」,對園區經濟促進作用最快;壯腰「中堅」,能夠讓園區獲得持久的核心競爭力;引入下游企業,在穩住園區基本盤的同時,加快老企業的技術再創新和體制改革,使其煥發新的活力。在一個優秀的園區里,這個金字塔一定是三角形的。
四、優先引進龍頭企業。
「產業發展快,全靠龍頭帶」。一個產業鏈能不能做成、能不能做大,關鍵是看是有沒有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在上游有長期合作的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供應企業,在下游有業務高度依賴與龍頭企業的配套服務商和耗材生產商,可以說自帶產業鏈。而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示范、信息擴散和銷售網絡的產業龍頭作用,也能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各類資源向園區集聚,擴大產業集聚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優勢。
五、招商項目準入制。
為了確保入園企業符合產業導向,園區應制定標準化的入園辦法。比如,引進企業必須是成長型、科技型企業,與園區主導產業緊密關聯(如主營收入需占總營業收入的80%以上)。企業入園,要先向園區提出申請,并按要求提供《投資協議》、項目備案表、法人身份證復印件等相關材料。園區方再組織行業專家對入園企業(項目)進行評審。而為了保證評審的公平性,原則上政府領導應只有一票否決權,而沒有點評項目和給出建議的權力。最后,在符合產業布局的前提下,根據企業需求自主選擇土地或定制建設。
六、合約式管理。
只有「擴容」與「挖潛」并重,才能提高園區的產業集聚度。
為了保證入園企業能夠達標,企業入園前,園區應與之簽署管理合約,明確效益產出標準,并由管委會牽頭對入園企業實行履約監管。最終評價結果與扶持政策掛鉤,對考核未達標的企業及時予以清退,對績效較好的企業則在資源要素配置上給予更多傾斜,以此倒逼企業高質量發展。
七、精細化服務。
入園企業所需的服務大體包括兩類,一是經營發展中的各領域需求,具體包括行業咨詢、業務培訓、財務稅務代理、人事招聘、社保代理、工商注冊及其他行政許可代理、政策申報、融資擔保、知識產權等等,對這些服務,園區多以搭建平臺的方式,集成第三方服務商來完成。還有一部分是針對產業的服務,包括技術開發、產學研合作、檢驗檢測、銷售推廣、倉促物流等,這些服務就要靠行業龍頭企業、協同高校、科研院所一起完成。
八、適時調整企業結構。
園區發展要「參照但不拘泥于規劃」,規劃只是大方向,而非細化的目標,沒有一場戰爭是一絲不茍按照最初參謀部制定的作戰方案實施。產業發展也是如此,一旦展開,就必須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對那些不在規劃范圍內或經營問題較嚴重的企業,要及時進行調整清理。
文章來源:園區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