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全球大城市的發展都出現了一個新物種,那就是高線公園。
在紐約,哥本哈根,首爾,東京,以及我國的一些大城市,比如深圳灣屋頂體育公園,上海曹楊百禧公園,還有成都剛剛呈現示范區的成都超線公園……高線公園在大城市中不斷地涌現,似乎城市發展者和建造者在告訴我們:高線公園就像曾經的CBD一樣,是未來城市的又一個新名片。
高線公園其實并不是什么新鮮產物,最早的開創者也是名聲在外的,就是位于紐約的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經過多年的發展迭代,當下的高線公園,不在簡單是一個城市的公共景觀空間,而是一個多元立體的公園綜合體模式。
紐約高線公園
所謂公園綜合體模式,就是在“公園+”、“+公園”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疊加和復合用地功能的一種高效功能的綜合體模式。
那些對于環境要求較高的辦公區、商業區、遺產地,附屬綠地比例可適當增加或與公園用地進行用地功能疊加的項目,或者是城市里狹長的地塊但是功能較為復雜的城市項目,都可以考慮一下高效的公園綜合體模式。
這種模式尤其適用于當代社會語境,不僅可以高效的使相關產業復合集聚,還可以為城市發展或者更新創造更加舒適宜人的辦公和游憩環境,也更符合當下人們追求的松弛自然主義的消費趨勢。
除了紐約高線公園這一開山之作外,我們再來梳理一下亞洲地區高線公園的發展歷史,從中總結出一些可以借鑒的城市高線公園的發展模式。
壹:在地城市生活的傳承模式——
高線公園,是一種看待城市過去的新方式
2006年,韓國首爾市中心的一條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高架橋被鑒定不安全,面臨被“遺棄”的命運。但居民想留下它,于是就有了首爾的高線公園SEOULLO 7017,這是個著名的空中植物園高線公園。
首先,在整個項目的改造前期,團隊們試著去尋找消失的傳統首爾城市生活。首爾傳統的房屋往往圍繞庭院而建,許多建筑都包含了供神龕、宮殿使用的花園。然而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這些綠色空間被越來越高的建筑密度所取代,所以“傳統的首爾庭院城市生活”就成為了項目改造的前提。
其次,這個項目最初是為車輛通行而建,因此比一般人行道要寬很多。這為改造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也提供了一個先天的空闊空間。
于是,基于項目的先天條件與城市生活背景,項目建造方“大膽”地把24000株植物搬到了半空,形成了長達一公里的空中的“庭院”公園。改造之后SEOULLO 7017高線公園擁有了50個科目,128個當地物種,按照朝鮮字母表順序排列,天橋搖身一變,成為一本植物字典。
在開放后的第一個月,就有200萬游客走上了天橋公園。不僅通行時間從25分鐘縮短至11分鐘,公園里還設有16個小亭子,用作咖啡館、商店、展覽、花店、蹦床、舞臺等,進一步增加了公園的樂趣。
通過高線公園這一項目,讓首爾保持了600多年來的“庭院公園的生活方式”以另外一種全新的形式傳承了下來。
首爾高線公園SEOULLO 7017
貳:公共空間融入社區的模式——
高線公園,是一個縫合城市空間的新手段
當高線公園走入中國,深圳給出了不一樣的答卷。
2021年,深圳灣屋頂體育花園開業了。深圳灣屋頂體育花園完全不同于首爾空中花園的開放性與科普性,而是一個完全獨立運營的功能目的性空間。
深圳是一座人口密集的年輕城市,在這座城市里,超過33%的深圳人平均年紀不到30歲。年輕的人們需要更多的休閑娛樂空間,加上深圳宜人的氣候條件,戶外空間的使用性就大大的提高了。
深圳灣屋頂體育花園項目地旁邊就是深圳灣學校,學校內部缺乏體育設施,操場也不大,于是在改造這座高線公園的同時,學生和深圳的年輕人,就自然而然成了需求主體。
最終,深圳灣屋頂體育花園主要規劃分為三塊功能區:一處面向公眾青少年的體育訓練場;一處供毗鄰學校使用,發揮教育功能;最后一處用于專業賽事體育俱樂部的訓練區。
在這個項目的77,000㎡空間里,放置了5個網球場、6個籃球場、2個五人制足球場,還包括3條跑道(460m、160m和200m)。而在專業比賽和訓練區則配備了2個草地球場、6個賽級網球場、4個訓練場地以及2個紅土場和2個排球場。社區部分設有綠地和一個標準尺寸的足球場。
深圳灣屋頂體育花園
深圳灣的高線公園,更多的是公共空間融入社區的一種可能性探索,它不僅彌補了學生群體的運動需求,更多的是為周邊的社區居民,填補了運動空間的空白。讓原本單一的公共空間,融入社區,變成目的性更明確的功能空間,讓這座城市,增加了更多的人性化的溫情。
叁:現代城市發展的高效集約模式——
高線公園,是城市社交場的全新場景革命
在日本城市中,都市建筑的排布往往非常緊湊,公共設施及便利設施也隨之演變,因此,同一塊土地上常常會有同時包括了多種功能的建筑。這種密集的開發方式也使得類似于公園的開放空間會備受珍視。加之近年來,部分公共空間正在轉變為商業空間,而商業空間也漸漸變為公共空間。這種融合了公園、商業和酒店等功能的新綜合體為人們創造了心中真正渴望的“休閑”和“活動”的場所。
而宮下公園(MIYASHITA PARK)則是一個從公共及商業空間角度出發、提出何為新時代理想狀態下的“公共空間”的問題的新項目,一開業就成了東京的網紅打卡點。
日本東京宮下公園MIYASHITA PARK
在東京澀谷十字路口,每分鐘約有3000人通過,每天約有250萬人走走停停。這里有一座“年歲已高”的公園,近半個世紀以來,儲存著不少東京人的記憶。
因為設施陳舊、無法抵抗強震災害和臟亂差等城市管理的原因,在2017年,迎來了當地政府對其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造。
在改造之初,政府也綜合考慮到如何聯動優化澀谷和原宿著名商業區的便利設施的協同關系的問題,最終形成了這樣一個公園綜合體。
改造后的宮下公園主要由公共停車場以及頂部的公園和繁忙的鐵路線組成,建筑師通過PPP (公共-私密合作關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重新打造了一個復合型設施。
除此之外,還合并設計了4層高的商店及18層高的酒店,涵蓋了商業、休閑、餐飲、住宿等功能業態。以此實現顯著的城市改善,并提高了東京市中心的公共土地利用率。
澀谷宮下公園綜合體
在打造這種融入城市肌理和基礎設施的高線公園,交通的規劃是重中之重。
澀谷宮下公園,約有330米長。為了在城市中打造這種高度關聯的公共空間,宮下公園的改造重新規劃了其可達路徑,由此自然而然地將人們導向屋頂花園的環路之中。這棟四層高的城市設施建筑有著兩條人行天橋連接,一座橫跨于三層道路之上,另一座則直接通向一個可達、開放式的商場。
澀谷宮下公園的立體交通設計
在公園里建酒店,并打造了全新消費方式的“戶外商城,重新顛覆了城市社交場景。
宮下公園改造項目中的商業空間以“激動人心與舒適生活交匯的四層公園”為理念,由此其中大部分商店共同組成了“戶外商城”。餐廳主要采用了大型推拉門,將用餐空間開放、延伸至寬敞的戶外之中,以此讓顧客可以享受戶外的自然氛圍。
這種商業環境讓人們可以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眺望明治大道兩側的郁郁蔥蔥的櫸樹樹冠,同時也為商場公共區域節省了空調的設置。這一項目的設計雖然發生于疫情之前,但事實證明,這種充分結合戶外環境的項目有著非常符合時代挑戰的考量。
同時創新了城市空間的利用方式,將酒店建立在城市公園里,這一設計不僅支持了公園的運營部分,也為社區帶來了多樣元素,讓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這一獨特的“公園體驗”。而這些獨到之處的打造也與公共和私密空間的設計框架、以及創新的設計策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澀谷宮下公園
宮下公園面對的主要客群為擁有消費的游客以及追求時尚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千禧一代,所以一個全新的高度融合的公園綜合體就因此誕生,創造出了人們追求的“休憩”與“繁華“,以及滿足了人們戶外公園里的生活與社交的需求。宮下公園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城市舊改空間的利用方式,首次嘗試了“多層次城市公園系統”的設計與實踐,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創舉。
最后,用一句話來總結,未來的城市在高線公園的賦能下,將會更有創造力與想象力!
文章來源:房地產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