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工業上樓,在翻閱資料的過程中,一張照片讓人眼前一亮:“‘工業上樓’還可以這樣??”
初看這張照片時,以為是地面,仔細一看,這好像是在樓上!
圖:新加坡兀蘭飛騰工業大廈
高層宛若地面,貨車客車在高樓穿行,這個令人大開眼界的項目就是新加坡裕廊工業區的兀蘭飛騰項目。
垂直盤道的設計,大大提升企業貨運效率,降低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使得“工業上樓”真正成為制造業公共服務載體。
反觀國內很多“工業上樓”項目,“上樓”有余,而“工業”不足,企業買來當辦公樓,天天想著資產增值的美夢。
就像當年限超高層一樣,工業上樓也應該被適當限制,不能讓工業上樓促進地方招商保護主義,從而阻礙符合經濟學規律的產業自然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
兀蘭飛騰——新加坡堆疊式廠房的典型案例
兀蘭飛騰工業大廈(Woodlands Spectrum)位于新加坡北部第25郵區的兀蘭小鎮,該項目占地面積16.85萬m2,建筑面積42.16萬m2,容積率2.5。
圖:兀蘭飛騰外立面
上世紀80年代,為應對城市土地資源極其緊缺的情況,新加坡貿工部下屬的裕廊集團建設和運營了一批“堆疊式廠房”。
這類廠房多以3層疊3層、最高為9層的形態組成,每棟樓有8到16個單元,每個單元由3層樓組成,包含中試生產制造區、研發辦公區和倉儲區三個功能組成部分。
兀蘭飛騰便是由裕廊集團建設運營的典型新加坡“堆疊式廠房”。
這座9層高的堆疊式廠房內的每個單元都是一個獨立的工廠,擁有自己的專用裝載區和停車場。每棟建筑由三個三層的企業單元堆疊而成,同一地面疊加三個企業單元,并通過盤道連接每個單元的首層,實現集約土地利用。
圖:項目剖面示意圖
企業可以租也可以買一個單元作為自己完整的運行機構,單元的設計也有多種類型供企業選擇。
圖:項目平面圖
為解決高層廠房貨運運輸問題,項目設置兩個垂直盤道,直接抵達垂直空間上第二和第三單元首層,即第4和第7層,實現真正的“多首層”。
項目內的貨運從上面看是這樣的:
圖:兀蘭飛騰頂層高架
從側面看是這樣的:
圖:兀蘭飛騰垂直坡道
從底層看是這樣的:
圖:兀蘭飛騰首層道路
這個垂直盤道的設計也是兀蘭飛騰項目與國內“工業上樓”項目的本質區別,目前,國內“工業上樓”項目的貨運主要依靠貨梯與吊裝口,貨運效率十分有限,無法解決重型設備不易上樓、生產空間荷載要求高、高層廠房貨運效率低等“工業上樓”的核心痛點。
圖:國內某“工業上樓”項目
新加坡工業上樓VS國內工業上樓:條件不同,不必“硬學”
對“工業上樓”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工業上樓”在香港、新加坡發展較早,其中又以新加坡模式更為成熟,成效更為顯著。
進入本世紀,“工業上樓”的風吹到了國內,在大灣區尤其是以科技制造業為基底的深圳,“工業上樓”成為普遍現象。眼下想工業上樓的城市有很多,大灣區幾乎無一城缺席,長三角的蘇州、上海、杭州、南京、揚州,山東的青島等心心念念。
但,國內真的需要建設這樣容積率高、配套完善的廠房嗎?
要知道,“工業上樓”廠房的建筑結構、垂直交通系統提升、外立面打造等方面均需大量的成本,并且園區內的各種配套設施方面的要求也都高于普通廠房,這就導致“工業上樓”廠房的租金要高于傳統工業廠房。
以“工業上樓”較為普遍的深圳為例,深圳市龍華區、光明區數個“工業上樓”項目,租金水平比周邊傳統廠房略高。如龍華區2015年建成的國樂科技園,整棟樓共11層,2樓以上的租金約40元/m2/月,而距離國樂科技園數百米的另一老式產業園,每棟廠房5到7層,租金約為30元/m2/月(包括物業費)。
圖:國樂科技園
所以,高建筑成本下,只有在同時滿足:1)土地資源稀缺、成本極高;2)對應產業附加值夠高,的情況下,“工業上樓”在經濟上才是可行的。
現在前面的問題就變成了:國內工業用地足夠稀缺嗎?國內制造業附加值夠高嗎?
首先,國內工業用地足夠稀缺嗎?
答案是——整體上不缺。
實際上整體來看國內是不缺地的,缺地的只是局部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區。
而對比新加坡,新加坡面積狹小,僅有724平方公里(相當于上海市區),人口密度排名,僅次于國土面積第二小的國家摩納哥,土地資源極其匱乏。
圖:2021年各國/地區人口密度
其次,國內制造業附加值足夠高嗎?
答案是——絕大部分不高。
由于中國制造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中國產品的附加值往往不高,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大多數制造企業靠價格戰贏得訂單,在競爭中往往自相殘殺,導致制造企業利潤水平低下。
而新加坡作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產品生產國,制造業以高附加值產業為主。目前擁有2700家精密工程公司,300家半導體企業,制造了全球大約70%的半導體引線焊接機、60%的微陣列、35%的熱循環儀和質譜儀,占據了全球約30%的助聽器市場、20%的半導體設備、10%的制冷壓縮機市場。
所以,“工業上樓”在新加坡是可行的,而在國內,“工業上樓”并不具備普遍的適用性。
在這種的情況下,國內目前“工業上樓”項目雖然租金略高,但是對于開發商來說,回本卻不易,這就導致很多“工業上樓”項目,“上樓”有余,而“工業”不足,開放商采取分割銷售方式操作,企業買來當辦公樓,天天想著資產增值的美夢,完全脫離了產業本質。
構建“一盤棋”招商大格局
歸根結底,還是地方招商保護主義在作祟。
即使在土地資源如此稀缺的新加坡,其80%以上的堆疊工廠也都只有4層,而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留住產業,甚至把廠房做到了“百米”。
當權者只知著眼當地利益,只會破壞招商引資環境,制約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就像當年限超高層一樣,“工業上樓”也應該被適當限制,不能讓“工業上樓”促進地方招商保護主義,從而阻礙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產業自然轉移與區域協調發展。
而地方政府需要構建的是“一盤棋”招商大格局,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制造業有序轉移,這樣,“區域協調發展”才不至于是一句空話、一個口號。
文章來源:產城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