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更多市場主體涌入,園區市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各類模式和玩法越來越多樣化。一些老板以房地產的思維做園區開發,雖然自己不懂產業,但憑借優渥的地段和成熟的商圈,也賺到了錢。
久而久之,市場上就出現了一種聲音:是不是開發一個寫字樓,隨便套幾個概念,也能叫產業園了?
從商業角度講,地產開發確實能賺快錢。但這類園區本質上還是寫字樓租賃,與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園相差甚遠。由于園區內部無法形成產業集聚,企業也不依賴園區發展,可以被輕易取代,長期發展缺乏內生力。
為什么做園區要有產業思維?
一個有產業基因的園區,能夠迅速集聚產業,帶動本地經濟發展。
1、產業思維可以幫助操盤者精準定位
地段為王是產業地產行業亙古不變的鐵律。不同于住宅選址,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只是園區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園區主導產業是否適配(園區主導產業在當地是否具備發展的基礎)?產業(在當地)的集聚程度如何?產業配套是否齊全?產業扶持政策有沒有競爭力?政企關系是否融洽等,都對項目的走勢起著決定性作用。從產業的角度出發,基于自身產業優勢,結合當地資源稟賦與政策導向選址,后續的招商運營工作便會事半功倍。反之,若以住宅的思維選址,拿地只拿貴的,不拿對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2、用產業思維做園區可能得到政策傾斜
對政府來說,賣地不是目的(或者說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借園區的力量引來高科技企業和人才,帶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稅收和產值,才是政府的核心訴求。把招租作為唯一目的的園區,大都在做搬運工的活兒——我們不生產企業,我們只是企業的搬運工,這樣的園區是無法打動政府的,也不會獲得什么特殊的關照。但如果園區在收取租金的同時能夠幫助企業發展壯大,在招商運營上就更容易獲得政府的支持,包括政府把你的園區作為標桿對外推介,或者授予你一些獨特的政策或牌照,園區的價值也將隨之水漲船高。
3、產業思維能夠拉近園企距離
一次成功的招商,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對方的基礎之上。如果招商人員既不清楚園區對企業的意義,也不了解對方從事的行業,只從物理空間的角度向企業推銷,對企業提出的專業性問題一無所知,企業一定不感興趣。反之,如果你對企業的產品矩陣、技術路徑、未來趨勢有系統的了解,能夠迅速找到對方的利益訴求,再從幫企業賺錢的角度出發,在比較中把園區的優勢說透,企業就會覺得你是內行、是專家,很愿意和你合作。
4、產業思維能為園區拓寬護城河
網絡效應是園區重要的護城河之一。
筆者見過一些園區,前期干得熱火朝天,可做著做著就遇到了瓶頸,因為房子都租滿了,每天都是處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老板空有一腔抱負卻不知如何施展。如果操盤者對產業有系統的思考,便可以園區為載體,連接相關領域的生產要素、企業集群、創新機構、服務主體,撬動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為你服務。隨著各方資源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就會推進生態滾雪球式成長,這是任何租售項目或寫字樓項目都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5、產業思維能夠拓寬盈利渠道
理論上說,產業園區應該賺產業的錢(或者說企業成長的錢)。但現實中由于政企利益訴求不同,雙方經常陷入零和博弈,輕資產路徑遲遲難以走通;同時,由于產業地產重投入、長周期的特性,開發商也需要通過地產開發來緩解沉重的資金壓力。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地產租售仍然是園區最主要的利潤來源,沒有之一。
但從長遠來看,由于土地資源的日益稀缺,加之地方政府追求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只會越來越嚴,這將給傳統的地產開發帶來較大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賺產業的錢已經是業內的共識。只不過,無論是做產業服務、產業投資或是技術轉移、技術轉化,核心還是要有產業思維。
6、產業思維是政企對話的基礎
園區發展和政府支持密不可分,園區產品再好、老板想法再超前,沒有政府的支持,也很難有什么作為。產業思維是政企對話的基礎,只有了解產業,才能懂得政府在想什么,政府需要什么。再根據政府的需求,針對性制定溝通方案,與政府進行有策略的博弈。
7、產業思維能夠引領產品設計
園區產品不是拍腦袋決策,千萬不要說我覺得要什么樣的產品,那些自以為是的園區,最后基本都死掉了。園區產品的設計、規劃、建設,一定是基于企業的需求,由企業所決定的。只有從產業的角度出發,研究目標企業更需要什么樣的業態(廠房?寫字樓?)?需求的面積在什么區間?企業生產研發對層高、承重、樓層、采光、溫度都有什么需求?收集到企業的實際需求,再來做產品和配套,這個順序絕不能亂。
8、能夠尋找產業機會、規避行業風險
產業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現如今,科技技術日新月異,成果產業化周期一再縮短,隨時可能有新的技術出現,推翻原有競爭格局。操盤者只有關注產業、了解產業,用參與者的眼光看園區發展,才能敏銳把握住變化中的危與機,并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舉個例子,2020年網紅產業集中爆發,杭州一批電商園區迅速轉型為網紅產業園,賺得盆滿缽滿;而去年國家整頓教培行業,反應快的園區立馬騰籠換鳥,完成轉型,慢的園區大面積空置,陷入被動。
如何塑造產業思維?
要塑造產業思維,需要從頂層設計、產業規劃、開發建設、招商引資、運營管理等幾個環節入手。
1、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上,要求操盤者具備全局意識,從長線經營的角度,對園區未來5-10年的發展進行系統謀劃,包括找準園區的發展定位、商業邏輯、開發節奏、模式機制,資源體系,以及各階段的盈利手段和運營目標;編制項目策劃、概念規劃,做到一張圖管十年。
2、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方面,需要對園區產業進行系統分析研判,去掉不符合本地發展和政府要求的產業,以及處于衰退期的、低附加值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和發展潛力有限的行業。并對所選主導產業的產業體系、產業結構進行系統梳理,最終確定產業方向。總之一句話:方向對了,事半功倍,方向錯了,南轅北轍。
3、開發建設
開發建設上,園區既不能過于依賴地產,又不能完全摒棄地產。
站在政府的角度,肯定是希望企業持有越多越好,最好全部自持。因為政府肯定想通過這種方式,把園區和當地經濟發展捆綁在一起,倒逼園區走長線經營路線。但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自持會造成極大的資金沉淀壓力,現金流只能靠租金慢慢回籠不說,每年還可能要追加投資,自持越多,回本的年限越長,風險也越大,不符合正常投資的邏輯。
所以,對園區來說,通過前期地產銷售反哺后續產業開發,這并不是什么見不得光的事情,而是產業地產經營的正常邏輯。否則自持一大堆,一旦虧損,可是沒人替你兜底的。
4、招商引資
招商引資上,需要操盤手擁有全產業鏈思維,能夠跳出具體項目、事件,立足整體,以全產業鏈視角推動產業發展;二是要摒棄見到籃子就是菜的思維,不符合園區主導產業的企業堅決不要;三是全員都要加大對產業的研究,縮小產業顆粒度、制定產業招商地圖,提升對產業理解的專業度,進而在和企業交流時增加話題。
5、運營管理
運營管理上,要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服務,比如,幫助企業對接本地龍頭企業和產學研資源、協助企業申報政策、幫企業低成本融資、或者協助企業拓展市場、找到訂單等等。
文章來源:園區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