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年輕人擠爆寺廟”、“上香比上學還認真”、“靈隱寺十八籽手串限購”等話題登上熱搜。可能寺廟也想不到,它還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一天。擠爆寺廟的年輕人,正掀起一股“瘋狂星期寺”熱潮。
寺廟游熱度,隨著春天持續升溫
前不久,北京臥佛寺僅因與“offer”諧音,便被網友冠以“offer寺”之名,不少祈求“上岸”的年輕人,前往臥佛寺虔誠膜拜。
更早之前,杭州法喜寺因寺內一株500年白玉蘭拍照效果絕佳,在多個社交平臺火出圈。如今法喜寺已是許多年輕人心中必打卡的寺廟之一。
年輕人對寺廟的熱情升溫,得到了相關數據或報告的支撐。
百度指數搜索欄,以“寺廟”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從“年齡分布”中可以發現,20歲-39歲人群對“寺廟”的關注度最高。
而作為寺廟游中的經典景點,以每日的余票數量來推算,雍和宮近段時間日均客流量基本維持在4萬人次左右。
普陀山、大雁塔、雞鳴寺、少林寺以及布達拉宮等寺廟景區這段時間的受關注度也相當高。
總體來看,攜程數據顯示,2023年2月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大漲310%。而在預定寺廟景區門票的人群中,90后與00后的占比達到近50%。從搜索熱度來看,關注度較高的寺廟景區分別是:靈隱寺、普陀山、寒山寺、雍和宮、佛光寺、白馬寺等。相比時間較為隨性的老年人,周末是年輕人們去寺廟的熱門時段。
巨量引擎數據顯示,2023年開年至3月22日,“寺廟”關鍵詞的搜索指數同比增長600%以上。寺廟的搜索人群中,30歲以下年輕人占了44.31%,18歲至23歲年齡段人群的偏好度(TGI)最高。
而馬蜂窩3月23日發布的2023年春季“旅行蜂向標”顯示,近一周各地“寺廟”的平均熱度漲幅高達138%。
在最受年輕人關注的寺廟榜單中,杭州靈隱寺拔得頭籌,雞鳴寺、法喜寺、大明寺、白馬寺等寺廟也占據春季最受年輕人關注的寺廟前五。尤其是法喜寺的火爆,可謂是年輕人寺廟熱提升的縮影。雖然與靈隱寺同處西湖風景區內,但法喜寺在幾年前還是一座相對冷門的寺廟。
顏值創意俱佳,寺廟文創周邊太會玩
佛門周邊產品也同步大火,比如雍和宮的香灰手串。
按照網傳說法,這些手串是用佛前的香灰搭配瓷或琉璃燒制而成,蘊含往來香客的念力,有護佑納福之功效。盡管這些手串的價格有些要成千上萬元,但照樣賣斷貨。在搶購時,年輕人口中的“買”也不約而同地換成了“請”,虔誠感瞬間拉滿。
杭州法喜寺推出的周邊,也很受追捧。有萌版佛祖、觀音、濟公,配上接地氣又戳心的文案,比如“脫單天注定,表急表急”等等。反差感拉滿,年輕人愛死。
雍和宮里請手串,寒山寺中敲大鐘,靈隱寺內吃素齋……繼飛盤、野餐、露營后,2023年,寺廟游成了年輕人最新的解壓方式。
對年輕人來說,到寺里打卡的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喝一杯寺廟網紅咖啡。
這兩年,各地寺廟紛紛賣起咖啡,包括杭州永福寺、上海玉佛寺、臺州龍興寺、廈門南普陀寺……吸引了如潮水般涌來打卡的年輕人。
現在買一杯寺廟咖啡,也要等上半天。由于太過火爆,有的寺廟還呼吁:請媒體和網紅不要再宣傳了。
當咖啡走進寺廟,你喝的哪里是普通咖啡,那是得到了高僧的加持,沐浴在佛法和晨鐘暮鼓里的咖啡。比如,距離永福寺的“慈杯”咖啡。處處透露著禪機,一炮而紅。“慈杯”即“慈悲”,是寺里的月真大和尚親自題的字。
每種咖啡,都有一個禪意的名字。美式叫“滌煩”,拿鐵叫“停雪”,摩卡叫“歡喜”,抹茶拿鐵叫“聽山語”。一瞬間,咖啡的境界全出。
還有互動玩法。比如慈杯咖啡今年學習新式茶飲品牌,推出兔年限定款咖啡,還加入了類似刮彩票環節,顧客揭開杯套上的拉環,就能看到“日進斗金”“大富大貴”等祝福語。
眼見慈杯咖啡爆火全網,其他寺廟也坐不住了,紛紛批準第三方在寺廟里開設咖啡店,有的寺廟直接做起了咖啡的生意。
北京歷史最悠久的潭柘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說,就開了一間“加福”咖啡館,寓意再明顯不過。上海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龍華寺,也有自己的咖啡和咖啡杯,一杯25元,童叟無欺。福建的南普陀寺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并且向慈杯咖啡看齊,在命名上頗下了一番工夫:把冰美式叫做“一念心”,熱美式叫做“無掛礙”,冰拿鐵叫做“平實處”等等。
火到什么程度?咖啡師只能月休4天。甚至寺廟咖啡還有了盲盒產品,取名叫“隨緣”,顧客用抽簽來決定點什么咖啡,很會玩。
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避世之所”
寺廟如此火爆,再加上寺廟周邊常聯動成為當地著名景區,隨著踏青季、暑期旅行旺季的到來,也為疫情后旅游業的復蘇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隨寺廟周邊景區火爆現象的,是寺廟主題民宿、靜修主題酒店走入了更多消費者的視野。
途家民宿數據顯示,目前平臺寺廟主題相關民宿數量同比2022年增長2.1倍,同比2019年增長3倍。其中超七成的90后和00后會傾向于預訂含“禪修、療愈、靜心”等關鍵詞的酒店民宿。北京、上海、四川、重慶和廣州五地的旅客最愛寺廟主題民宿。
面對這樣的消費趨勢,怎樣在酒店設計中延續人們在寺廟中期許獲得的心靈體驗,對于設計此類主題酒店的設計師來說就至關重要。
如今,中國文旅業已進入度假大時代,而寺廟旅游相關的行業優勢十分顯著。不同于迪斯尼、環球影城等西方旅游概念下的主題樂園,寺廟類旅游和酒店文化完全依托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寄托的是中國人世代承繼的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和祝福。
如何依托寺廟這類具有深遠符號意義的有形載體,升華旅游和酒店產品內在的文化體驗感,為焦慮中的都市年輕人提供主流之外的更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正是整個行業都值得關注的內容創造新趨向。
年輕人為何瘋狂迷上寺廟旅游?
華夏土地地大物博,旅游景點千千萬萬,人文與自然資產多不勝數,為啥偏偏“寺廟”會成為那個突圍者,贏得Z世代青睞?
專家表示,最近寺廟大熱,周邊大賣,說明的是當下年輕人普遍在努力和焦慮中尋求和解。
有人統計了雍和宮手串的400余條銷售數據,結果顯示購買手串群體中,有47%買的“多金如意”系列,其次是“十全十美”“健康”“事業”和“姻緣”。幾乎每個手串都有自己的美好寓意。這一角度來說,作為承載用戶精神寄托的實體產品,手串們販賣的其實是希望,是對更好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當然,這可能是一種“幸存者偏差”,如意的都回來還愿了,不如意的還在繼續努力。但不得不說,當人們在上山下山地走一遭,在香火的熏染之下,眺望遠山層巒,瞻禮寶相莊嚴,倒確實有一種心靈澄澈的感覺。
不難理解為什么寺廟游在年輕人當中又火了起來。解決人生的煩惱,要么向外拓展,要么向內收縮,就好像“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的關系。人生當然要講求努力、奮斗,但外面的世界總有很多不可控制的變量,至少,我們還是可以先嘗試改變自己的內心。說實話,年輕人如今面臨的生活壓力是客觀存在的,論文、求職、買房、婚配,樣樣事情都不容易。在寺廟中,不光能求得心靈的一點寬慰,也能靜下心來,反思許多人生的選擇和方向,或許能有很多不一樣的收獲。
其實“深山悟道”一直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他們未必要出世,但可以短暫獲得一種超脫,直接與宇宙對話。仔細數數,像什么“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等,都是寫于山寺之中。這里提供了一種難得的空間轉換,獲得一種超脫于塵世繁雜的精神舒展。
所以,今天的年輕人愛上逛寺廟,倒也不失為一種文化傳統的回歸。與職場中高度緊繃的神經暫時告別,適時提醒一下自己這個世界有多寬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來源:巔峰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