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全國各地都有不少古村面臨著人口外流、建筑資源閑置的問題,逐漸走向衰敗凋零,最終淪為“空心村”,為了活化這些資源,許多地方希望能借助旅游的力量,讓村落重新煥發生機,但是推動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古村又陷入了同質化的困境之中,而有些古村卻在全省各地資源相似、類型相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旅游產業蒸蒸日上,這些村落究竟做對了什么?
在了解這些成功案例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古村開發的難點。
資金的引入
將凋敝的古村落重新盤活,少不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僅依靠財政撥款顯然不夠,如果沒有政府的參與,全部引入社會資本也行不通,因為投資方都是以利益為導向,雖然他們能快速古村落推向旅游市場,但并不會周全考慮到古村落的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
項目的定位
古村落想要依托旅游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則要從定位和頂層設計著手,根據市場需求對項目進行系統性的規劃,這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資金和人力,所以一些古村落雖在建筑上修復提升,但為了快速實現商業化,就會摒棄原有的獨特韻味,盲目跟風模仿,缺乏可融入、可沉浸、可消費的體驗內容,無法吸引年輕的游客。例如在袁家村一炮而紅以后,一時之間有70多個陜西鄉村競相模仿其業態模式,雖然各個村落的房子、道路都修復一新,表面和袁家村相差不大,但游客量卻遠遠比不上袁家村。
持續的發展
有些古村落雖火爆一時,但卻“曇花一現”,無法持續發展。例如被譽為“齊魯第一古村”的朱家峪,2004年2月,魯能注資5億元,盤下明清古村朱家峪,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對古村進行開發建設,將其打造成一個綜合性、國家級民俗旅游度假區,開業之初也曾客流火爆,但2010年因各方利益難以協調導致當地百姓不滿意,投資方一肚子苦水黯然退出,當地政府也為此苦惱不已,如今人氣也日漸沒落。
懸崖上古村的涅槃之路
當然,市面上也有一些經久不衰的村落,例如早期的袁家村,現在的望仙谷、篁嶺古村等,我們以篁嶺古村為例,來分析一下這個村落的獨到之處。
篁嶺古村,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因其依山勢而建,有著“懸崖上的古村”之稱。常年交通不便且存在地質災害隱患,許多村民因此離開家鄉向外謀求出路,村里180多戶人家陸續外遷后僅剩60余戶,整個村莊呈半空心化的蕭條景象。
2009年,當地引入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從景點打造、索道修建、道路修繕、古建收購修復到地質災害防護等,累計投入5億多元,將篁嶺打造成為融“特色地貌、優美生態、民宿民俗、互動體驗”為一體的景區。篁嶺景區于2014年試營業,由于資源獨特,當即在諸多鄉村旅游項目中脫穎而出。2019年,篁嶺村接待游客超過142萬人,年營收超2.1億元,成為口碑和業績雙豐收的“網紅鄉村”。
一是挖掘特色,篁嶺人家順應自然地形,家家戶戶在頂層全層搭起曬架,在落差近百米的山坡上,使篁嶺晾曬更具層次感。項目將“曬秋”作為了一個“符號”,將篁嶺打造成為了“秋天必去的網紅打卡地”之一,這是篁嶺邁出第一步,但要吸引更多游客,“曬秋”顯然不夠。
二是豐富業態,先是將原址民居改建成別具特色的民宿,又收購散落民間的20多棟徽派古建筑在篁嶺村進行異地保護重建,復原了近300米的“天街”,全新升級復原沉浸式鄉村生活體驗點,涵蓋鄉景、鄉俗、鄉趣、鄉味等旅游業態,篁嶺復原了婺源非遺板龍燈演出,在充分展示地方民俗魅力的同時,帶領游客體驗沉浸式文化氛圍,游客也能品嘗到最地道的民俗小吃,炒米花、油煎燈、蒸汽糕,在炊煙裊裊中品味當地獨特民俗,曾被大片拋荒的梯田種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三是推陳出新,篁嶺的業態也是隨著市場需求的改變而不斷調整,例如打造的“魔幻森林”以實地環境為基地,以夢幻手法結合童趣,打造蘑菇森林、音樂廣場、星座廣場、精靈之路、懸浮山等夢幻夜游場景,身臨其境,恍如進入夢幻的童話世界。篁嶺景區結合不同季節氣候變化,因時制宜打造春有“千畝油菜花海”、夏有“五彩花海”、秋有“曬秋”、冬有楓葉梅花等景觀,此外還推出了森林探險、滑道漂流、露天溫泉、鄉村夜游等新業態,滿足不同客群的休閑度假的需求。
景區的成功也給周邊村民帶來致富的機會,人均年收入從搬遷前的3500元增加到2022年的4萬多元,戶年均收入從1.5萬元提升為15萬元以上。
這些古村落的成功都具有這些共性:
利益共同體,古村落活化的內核是要實現當地“產業的活化”以及“人的活化”,如果把村民撇開,顯然是行不通的,市場上成功的古村落活化案例無一不是政府、投資者、運營商、村民等多方參與其中,其中政府引導,引入社會資本,讓村民變為旅游市場參與者,所有參與方都是“利益共同體”。
這也是古村持續發展的核心之一,為什么這么說?
政府搭臺可以完善基礎設施,給予政策扶持,及時協調解決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整村搬遷、征地動遷和設施配套等困難和問題,為景區建設掃障排礙;引入投資者也是必然的,因為政府無力承擔巨額的投資;引入運營商是為了實現統一管理,如果沒有系統的管理,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某家開豆腐鋪深受游客喜愛,生意火爆,緊接著周邊會有諸多豆腐鋪開張,彼此之間陷入惡性競爭,整個村落的業態也會趨于單一化,游客也會因為體驗不佳而逐漸減少,最終的結果就是村落再次陷入困境。讓村民參與其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成為利益共同體,村民才會為了服從統一調度管理,讓村民參與的方式很多,一是讓村民以土地、資源入股;二是讓村民在景區中就業;三是讓村民在旅游中創業。
突出的特色,成功的古村落必有一個核心特色,像袁家村的關中民俗、望仙谷的“仙”和篁嶺古村的“曬秋”,其次是鄉土風情,這不僅要在建筑上體現,更要在美食以及非遺、演藝等各種活動項目中體現,最后是豐富的業態,業態是增加游客停留時間的關鍵,也是創收的關鍵,古村的業態要根據市場風向不斷調整升級,像望仙谷和篁嶺古村均引入了近兩年爆火的沉浸式業態。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鄉村旅游人數占據國內旅游人數的比例維持在50%左右,雖然鄉村旅游市場一片火熱,但想要依托旅游盤活古村落并不容易,需要考慮到項目定位、商業模式、利潤分配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缺失一環都可能導致項目的失敗。
文章來源:CTDU中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