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布的《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意見》引起廣泛關注。城市更新,有哪些實踐探索和難點重點值得關注?
國家頂層設計
當前,我國城鎮化發展步入中后期,城市建設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
城市更新行動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把改善民生作為實施城市更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僅有助于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短板,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城市更新行動是個系統工程,就是以城市整體為對象,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城市體檢評估為基礎,以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為路徑,順應城市發展規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性、系統性戰略行動。
國家住建部在2021年陸續出臺了《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2021年8月)、《關于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2021年11月)等一系列文件支持城市更新運動。在前期六個批次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可復制政策機制清單》的基礎上,國家住建部在2022年11月印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政策清單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層級的項目實踐,為各地提供了多種解決實際問題的參考。國家住建部部長倪虹表示,2023年,我國將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抓手,著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聚焦居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持續在解決突出民生難題、創造高品質生活上下更大力氣花更大功夫。
北京與上海的城市更新
北京在2021年被列入第一批開展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城市,在2022年謀劃《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地方立法工作。該條例在去年11月25日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2023年3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為北京城市更新在現行法律框架內破解現實難題提供了頂層設計。該條例明確了北京城市更新包括居住類、產業類、設施類、公共空間類、區域綜合性和其他等6大更新類型,并指出城市更新不包括土地一級開發、商品住宅開發等項目。
上海在2023年3月印發《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2023—2025年)》,要開展綜合區域、人居環境、公共空間、歷史風貌、產業園區和商業商務項目等城市更新六大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其中,城中村改造是人居環境品質提升行動中的重要部分。
杭州的城市更新
邁入新世紀以來,杭州為應對城市化帶來的諸多挑戰,先后實施了近百項重大工程,由點到面、由線到片,大力推進城市形態、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觀、城市道路、城市河道、城市產業、城市管理的有機更新,初步形成了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走科學城市化道路的“杭州經驗”。在過去幾年,杭州一直圍繞城中村改造、未來社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城鄉風貌整治提升、歷史文化保護、美麗城鎮建設等各項工作,推進城市的有機更新。
西湖綜保工程——茅家埠
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的實施意見》,杭州計劃在2023年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更新工作體系,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到2025年,形成一系列城市更新成果與實施模式,形成一批標志性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到2035年,圍繞城市宜居、韌性、智慧目標,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城市全周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新范例。
在實施意見中,把更新的對象分為居住區綜合改善類、產業區聚能增效類、城市設施提檔升級類、公共空間品質提升類、文化傳承及特色風貌塑造類、復合空間統籌優化類、數字化智慧賦能類,以及其他城市更新活動等8大類。
在實施意見中,在規劃方面的政策規定有助于推動城市更新。積極探索有利于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公共安全設施的容積率獎勵與轉移等政策;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建筑規模;對于符合公共利益需要的,可按程序調整用地性質和用途;對間距、日照、退界、交通、市政配套、綠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標要求,可按不低于現狀水平進行控制。
實施意見中也提出要積極推進城市更新立法工作,在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集成的基礎上加快轉為法律保障。
城市更新的難點
城市更新是一項需要政府、市場、居民三方參與、協作的工作,單靠政府是推不下去的,單靠市場又容易走偏,所以需要政府的引導,需要市場的發力,更需要居民的積極參與。北京提出“政府統籌、市場運作,多元參與、共建共享”,上海提出“政府引導,共建共享”,杭州提出“政府主導、多元參與”。三個城市的表述不完全一致,都是指向在政府的統籌、引導和主導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城市更新,充分調動公眾和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形成多元化、可持續的更新模式。
從過去幾年杭州的城中村改造、未來社區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來看,城市更新有兩個難點:第一是如何吸引居民的更多參與。社區居民與社區單位大多數還是游離于社區公共事務之外,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參與動力不足,居民等、靠、要的心態較重。第二是如何實現更新改造資金的平衡。除了部分新建的未來社區項目,大多數更新改造項目仍然依賴于政府投資,并希望通過后期的項目運營來彌補投入。在當前地方債務較高的情況下,繼續依靠政府投入顯然難以形成可持續的更新模式。這都還需要在具體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
文章來源:城市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