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是流動的,在城市不同的區域里流動,在消費市場里流動,在消費者的認知中流動。
只要是流動,就有競爭,就有相互更迭和替代,共存與共生,落后與超前,相互循環發展,沒有盡頭,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當下的最優解。地攤成為市集、街頭成為目的地、拱廊街成為商業街、百貨中心成為購物中心、最后大家反而又開始關注街區、關注家門口的社區商業,關注那些能帶來共情和情感的商業場所,總說時尚是一個輪回,商業其實也是一個輪回。
不得不說,做商業是要保持敏銳,更需要去做一些自我更新。這不是傳遞焦慮,畢竟城市、客群、消費者、品牌隨時都在變,內容和需求決定載體,商業同樣也需要隨之改變。
經驗是很重要,可固守經驗就是一種束縛,看不到新的趨勢是很危險的事;對于創新,也不一定越快越好,慢一步處處被動,快一步也充滿危險,最理想的就是“快半步”,在保持內容新鮮感的同時,也讓市場和客群保持熟悉感,讓客人感興趣,也能下手,這是做商業最舒服的狀態。
快半步是不容易的。這意味著認知和行動都要更向前一些,多思考趨勢,多看看商業即將發生什么,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都不是壞事。
存量時代,商業急需新的解法創造資產價值,創造消費熱點,而這快的半步來到了“非標商業”。但不得不說,這是個“大詞”,是個略顯模糊的概念,需要被定義,需要找到邊界,在不同項目的實踐里去提取出真正有內容有價值的部分。
在這里,結合我們自己所關注到的所參與的,來總結對于非標商業的思考:到底“非標”在何處?
深圳萬象天地 ELEMENT POP-UP STORE
1.
非標商業是在探索商業地產的新解法,是相對于過去20年規模化標準化Mall范式的解構和創新,是在存量商業時代下,對于集合式商業形態的新探索。
大家對于非標商業的關注,其實也是對未來城市商業的關注,這將會影響未來的商業資產模型,新的產品形態、以至于新的商業開發模式。
如今的非標商業,隨著時間和市場變化,必然會成為未來的標準商業,會成為消費者和行業習以為常的一種產品。正如我們看到的曼谷、倫敦、東京、首爾這些更加國際化都市的新商業案例,對于這些城市而言是日常,但放在國內都可以稱之為“非標”。
2.
非標商業的出現,并非商業概念的炒作,而是在解決商業實際面臨的問題所實踐出的一種方向。
老化的百貨物業該怎么做?公園里的配套商業物業該怎么做?生硬的下沉式廣場該怎么做?廢棄的廠房和公共建筑該怎么做?死氣沉沉的地下商業和“黑盒子”商業改怎么做?各種“文保歷保”物業該怎么做?神盤大盤的商業商圈該怎么做?
為了解決這些傳統商業難以克服的問題,依托這些非標的商業空間,依托一部分商業團隊的勇氣,新的商業場景被創造,非標商業的各種呈現案例也就此而生;并且,也應該感謝這些項目在解決問題中的開拓嘗試,并且也都從市場中拿到了一份答案,供后來者參考。
3.
非標商業不是標準商業的敵人,而是可以和傳統標準商業進行互補,成為標準商業的新主力店。
不僅僅是客流的主力店,更是內容、活動與傳播的策源地,為新的消費場景、新銳的主理人品牌、新的客群生活方式來創造載體,從而為整體資產價值創造增量,帶動商圈與對城市的影響力。
既然非標商業可以帶來附加價值,那么從算賬邏輯上,非標商業也不應該簡單套用傳統商業相對生硬的測算邏輯,只看租金回報等,而是將這些客流、傳播價值,帶來的資源與行業、城市價值都一并算入。并且非標商業的確需要在初期能擁有相對寬松的財務指標,時期在初期可以有相對靈活自由的操作空間,來協調“非標”的內容與品牌組合,先去呈現出一個有特色的理想狀態。
4.
關于非標商業“是否掙錢”的問題,從目前來看,非標商業的價值往往在于盤活低效物業。在傳統商業維度下不好做,做不動的商業,在非標商業的玩法下可能就成為了優勢,變得不僅可以做,還能做出有內容有特色的商業場景。
但總之,非標商業是獨特的商業發展機會。它是許多非傳統商業地產開發商,在缺乏資源加持下做商業“彎道超車”的手段,是許多新銳和年輕的商業團隊做商業的契機,也是不少“行外人”做商業的機會點。
的確,在傳統商業地產的賽道上,商業資源只會越來越向幾個大型開發平臺,港資央企集中,而一些新背景下的商業團隊,是可以用這種非標的玩法,通過靈活和敏捷的管理優勢來做非標商業。
5.
非標商業并不是一定要“高成本”,需要的是“高認知成本”。
的確,相較于規模化模板化的傳統商業,非標商業的在于沒法套用傳統商業的打法,而是需要處處創新,從審美、從傳播、從與主理人的溝通、從對場地的分析與想象力等等,認知決定結果,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
這一切所需要的能力,都要超出傳統商管的維度。這也是為什么現在不少非標商業背后的團隊都相對多元化,都要“會玩和會生活”,因為這些不同的視角都有可能成為這個項目獨有的亮點,去創造這種“非標”。
6.
新銳品牌、新消費品牌、小眾獨立品牌、傳統品牌的支線&創新品牌、國潮品牌、主理人品牌、DtoC品牌、網店品牌等等,都是與非標商業可以相互融合支持的品牌伙伴。
這些品牌迫切的需要新商業場景,更有街區感和松弛感,更有“場所精神”,更有地方的故事性等等,但同時也需要專業的商管和物管服務,而這個時候,非標商業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一個好的非標項目,也會是一個新品牌的放大器,“賦能品牌”這件事才真的可能發生。非標商業為新銳品牌造新的場讓品牌有獨特的表達,非標商業帶來城市關注和社交媒體流量可以放大品牌的聲量,非標商業相對靈活的合作模式,不管是固租扣點、短租快閃,直至聯營自營,等等形式,也可以適配不同階段的新銳品牌,一個好的非標商業,就是新銳品牌的線下孵化場。
7.
關于非標商業的開發落地,從當前各個項目的實踐來看,依然需要有一個靈魂人物存在,即整個項目的核心操盤手,也可以說是“主理人的主理人”,能夠直接決策、協調資源、統籌招商企劃、打破傳統商管鏈條之間的障礙,把控呈現審美,讓價值觀通過無數個決策落實下去。
團隊管理也需要盡可能簡潔多能、管理扁平、財務獨立、時刻可以根據招商運營狀況而進行即時調整,而非為了“流程正確”拖慢節奏,導致正確而平庸的決策。
的確,若讓所有決策者都能夠滿意的決策,不光會帶來大量的溝通成本和Paperwork、得到的結果也大概率是一個安全卻平庸,四平八穩,沒有個性的選擇,這對非標商業的營造沒有任何好處。
對于新商業從業者而言,能夠全程參與一個非標商業將是寶貴的職業經歷。這也需要團隊能有超出傳統商管團隊的投入,能有ownership、在指標和績效之外,能對項目的服務、審美和內容進行把控,注入心血以及熱愛,來為項目帶來軟性價值。
8.
非標商業因為其場景和內容的獨特性,在客群組成上必然是高度復合:周邊社區的家庭、全城的年輕客群、以及各種青年游客、旅居人群和學生群體等。復合型讓各個消費時段的客流穩定,也能使項目的價值更加多元化,不斷跨越地域,在媒體上出圈,并且也讓品牌做MKT,做POP-UP的動力。
因此在運營和客戶服務上,都應該對這些客群有所考量,要有旅游攻略,有存放行李的地方,有,有針對女性、家庭和親子寵物的服務設施,盡可能的讓大家都被照顧,還不相互打擾。
9.
各種大盤“神盤”,文旅及超大體量的商業綜合體,都將成為呈現“非標商業”的溫床。
不僅是大體量項目可以投入更大,更好算賬,可以為非標商業的呈現留下時間空間,消化掉一些傳統商業難用的面積;同時項目越大,非標商業所帶來的形象和特色就越能被其他產品(購物中心、公寓酒店住宅)所分攤,完整消化非標商業所帶來的影響力。
10.
非標商業的招商,最理想的方式依然是“社群化招商”。非標商業所需要的獨立品牌、或是頭部的主理人品牌,在傳統商業傳統品牌面前都容易有邊緣感。是的,大家都需要安全且被認可的生意環境,和志趣相投的人和品牌在一起,需要扎堆和建立價值觀一致的場地氣氛。
這也決定了小體量的非標項目,往往需要做好對這些主理人的功課,不只是招商談判,更需要讓熟悉認可的彼此,能夠聚在一起,從而營造好一個非標商業的品牌組合。
而非標商業的企劃,規模和聲量大小并不重要,甚至吸引客流帶動銷售也沒那么重要。非標商業總有自己非標的獨特場景和垂直人群,所以是要最大發揮其價值,企劃在配合日常運營的同時,需要先去將公共區域的活動展陳做打樣,讓優質的品牌方能夠看到,非標商業的公區環境到底能夠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在推動場內品牌做內容做活動的同時,也不斷去吸引外部更好水準的品牌在這里做快閃做內容。
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的去做堅持項目理念和符合場內品牌和主理人水準的內容,不斷的對外輸出去“講故事”,讓所有臺面臺下的內容都可以為項目的理念和方向服務。
11.
審美是非標商業的無形邊界。它不僅僅是對整個項目的VI、導視、風格色系和活動展覽進行整體把控,更重要的在于將這樣的審美延申到具體的商戶里面,聯動項目與品牌,整體控制審美感受。
盡管做到這點很不容易,尤其是在當前品牌方強勢的環境里,但統一審美方向,是對項目和商戶同時利好的事情。控制場景的整體審美,也是對非標商業團隊專業度的衡量,是否在定位設計前期就能確定核心商戶,讓品牌能夠前置參與到項目打造中,從而統一場景風格很重要;同樣,項目團隊本身的審美和設計能力,是否能和品牌在同一緯度平等對話,也是重要的審美控制能力。
審美本身就是符號,就是商業價值,被項目獨占的審美風格,也將是品牌和客群選擇你的決定性動機。
12.
關于網紅化的問題,其實網紅本身并不是問題,網紅是一種難得的商業效率,在最快的時間里帶來傳播和熱度,最終實現客流和轉化。問題在于是否是“可持續網紅”,是否對于商業本身帶來正向作用,并且可以自我循環,而非是長周期的純投入。
只要非標商業呈現出來,初期的網紅打卡是不可避免的現實。畢竟一個全新的,大家未曾見過的商業場景突然呈現,誰都會有好奇心和沖動去體驗消費一番,這個周期基本在3-6個月之間。
問題在于,這個“網紅化”持續的基礎是什么?如果只是因為表面的建筑設計裝飾、只是因為場景的新奇、因為品牌的新所帶來的網紅效應,往往都難以持久,畢竟不可能一直更新裝修設計,做的再好再有趣的商業場景都有看膩的一天,來一次兩次,很難來第三次;但如果是通過足夠多,且有商業邏輯的展演、快閃和各個品牌的社群活動內容來支撐的網紅效應,無疑會更持久,更能去建立客群認知中的熱點。
當然,風格與定位也會決定持久性。越日常、越是生活化、偏向自然感高級感的場景風格會更加耐看一些,也更容易經受時間考驗;而越是強刺激性的場景,不管是復古、潮流還是所謂設計感,刺激越強,越容易爆,但更會容易過時。
13.
非標商業一定要有“去商業地產”的意識,而要更像品牌一樣to C,有理念有價值觀,有自我的堅持、克制和拒絕。
這其實是做非標商業最難的一部分。
傳統的商業往往受制于決策機制,很多時候以指標為考核點,誰給得起租金誰就可以來,廣告牌和各個“多經點位”,誰給得起費用誰就可以用,純粹以指標為最終追求,在如今這個商業量飽和的背景下,指揮越做越Low,越追求指標越得不到指標,因為它離真正的好產品好內容會越來越遠。
同時,雖然呈現出來要有“去商業地產”的感覺,但同樣非標商業,需要商業地產的專業性:保持商業邏輯的專業,各種技術上的,以及開發設計、運營管理的專業度。“非標”的部分往往體現再內容、場景和品牌,但底層的商業運營邏輯依然需要以專業為基礎,否則容易發生基礎性的錯誤,而讓整個項目有新意卻沒法看細節,有體驗卻處處都是bug,只能看照片視頻而不能現場感受。
而對于品牌內容的判斷和抉擇,選擇誰不選擇誰,如果項目整體的價值觀清晰可以按價值觀行事,如果不清晰可以以項目靈魂人物的個人愛好行事,盡管這種方式顯得獨裁了一些,但不得不說,獨裁是是控制許多模糊邊界,做定性判斷的最好方式之一。
14.
接上點,是的,非標商業需要有項目本身的價值觀。或許在最開始誰都說不清這樣的價值觀,需要以具體的人來作為邊界去控制,但價值觀其實是始終存在的,可以被逐步實踐和提純出來。
為什么年輕人熱愛街頭?因為街頭感松弛感就是一種去身份化的價值觀。所有的人在這個場域里,暫時放下身份的隔閡,可以用人和人最簡單平等直接的方式溝通交流,相互認識,激發善意和溝通的欲望,這種氣氛所創造的商業氛圍,都是傳統商業難以做到的,但有價值觀的非標商業可以。
同樣,可持續、可循環也是一種價值觀。放棄掉那些為裝飾而裝飾的成本,盡可能的減少浪費和多余損失,對城市負責、對我們生活的社區與環境負責,并且通過各個細節表達出來:循環利用的公共設施,減少涂料和污染物的使用,保留那些原生的殘缺和痕跡不去遮蓋,盡可能選擇有同樣價值觀的品牌和客群,等等這些都是可持續的具體表達。
在地性與公共性也同樣是一種理念。它往往為非標商業創造著和城市大多數人的共情,為場景尋找本地記憶,讓項目成為一個大家沒有壓力就可以來的“大公園”,讓松弛自然而然。
而對于定位年輕和潮流取向的非標商業,態度很關鍵。放下身段,不以居高臨下的甲方姿態,來去和真正的年輕社群玩在一起,才是理解年輕消費的最好方式,也是打動這個人群和品牌的最好方式,讓自己的心態變得年輕開放,比看一萬份年輕商業打法更重要。
15.
一個持久、高水準,和理想化的非標商業,忌形式、忌表演、忌刻意;克制比得到重要,邏輯比呈現重要,情感比精致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在地比精致重要,持續比打卡重要,原創比模仿重要,理念比項目重要,真誠比套路重要。
文章來源:感性城市SCity